分享

神池县城古坛庙探寻

 文史艺苑 2021-04-19

汲取文史智慧  引以鉴古知今

神池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自古以来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团,佛教土壤十分深厚,文人众多,佛庙林立。元代海云大师出生于神池境内,后被忽必烈看中,带到京城,统管全国佛教事务,相当于全国佛教协会主席。宰相洼村的虞仲文当过辽金两朝宰相,所写诗歌令元好问推崇。当代还出过请佛法师,任过山西省佛教协会主席、五台山佛教协会主席。慧远是在神池暂时还未发现什么记载与文化遗存的争议人物,但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龚斌出版了一部《慧远法师传》,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这样写道:“汉代,雁门郡统辖十四个县,其中有一个娄烦县,地处今山西神池、五寨二县境内。”龚斌的这一说法,给慧远的出生地又添了一个谜团,因为娄烦县地包括神池五寨的说法还是首见。龚斌的这一着作,给神池人增添了几分骄傲,也给关心神池的人增添了一大研究课题。

神池城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据老人们传说,古时这里北、东、南三面皆泉。北二里有紫龙池;东北一里有灰泉,在九龙洞,俗称“龙眼”;东五里温岭村有温泉,严寒不结冰;东南二里有东泉;南一里有南温泉,其处手抓地而泉涌,遇严寒不结冰,与南七里清龙泉汇集。五处山泉弯弯曲曲向西注入西海子,犹如五条欢腾的玉龙托着一个精细的玉盘,人们美称为“五龙托玉盘”。域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又有历代劳动人民精心建筑的殿堂楼阁林立其间,这些历史留下的丰厚的文化遗产,与神池自然风光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境内辽代史家庄村有皇家寺院,现存古碑是忻州境内至今发现的唯一的辽代古碑。烈堡村的辘轳窑沟悬空古刹的建造至今是个谜,羊崖寺是芦芽山佛祖殿的下院。当地县城很小,仅有0.54平方公里,原城里拥有1—6道街、旧堡街、城隍庙街、龙王庙街、上帝庙街、玉皇庙街、马王庙街、老君庙街、武衙门街、东街、北街、南街等十几条街道。城内庙宇之多,为全省县城中建庙之最多。据笔者走访调查有60多座大小不同、风格迥异的庙、壇、楼、阁、祠、寺,遍布于城堡内外,集儒(庙)、佛(寺)、道(观)诸庙于一城,诸“神”荟萃一城。种种迹象表明,神池与佛教界的缘不能说不深。因当地居民神佛一家,佛道儒都能称神,神池的得名或许与寺庙多高僧多有点关系。

近年来,笔者以光绪六年版《神池县志》记载为主线索,多次走访了10多位高寿老人,他们是70岁的麻新儒、97岁的韩云、91岁的李仲才、83岁的宫正、95岁的贾慎修、80岁的宫玉荣、91岁的宫斌、90岁的张明、78岁的高明、97岁的甄步荣、76岁的陈兴国等,通过个别采访,并有部分老者带领实地查看等形式对神池县城内古庙宇进行了调查,并作了详实的记录,现将此次调查情况作一梳理归纳,敬请热爱神池传统文化的读者,随着我这支拙笔一同走进那洋溢着美妙的诗情画意、有着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的每一座庙坛祠阁,领略一番神池古时的美好景致。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难免会有不少疏漏或是错误之处,敬祈广大读者诚恳批评指正。

关帝庙

光绪六年版《神池县志》载:关帝庙在玄天阁东”,(玄天阁在南城门外),“古关帝庙在城西北,二、五、八月祭祀”。经实际走访调查,神池关帝庙在古时有三座,即南关帝庙、东关帝庙、西关帝庙。

南关帝庙坐落于南门外往南300米路东处,即现在健康南路中段,民间亲切的称呼为“大老爷庙”。大老爷庙正殿面宽五大开间,进深五间,东西偏殿各二间,共长约28米,座高1.2米,前有石台阶六层,座北朝南,东西两边厢房各五间,钟鼓楼东西各一座,青砖垒砌台阶,高约3丈,内置一直径约2米大铁钟,悬吊于梁之上,钟声可闻达全城。西侧有同样式的鼓楼一座,钟楼、鼓楼中间建有木制牌楼,斗拱装饰,整个牌楼显得格外稳重、华丽。紧靠钟鼓楼又有东西两边厢房各五间。南有戏台一座,高约1.2米进深约8米,石头垒砌面宽三大开间,庙门坐落在庙院东南角,上有匾额“关帝庙”,与南侧的戏台成一线排列。大殿内关公圣像高约4米,为彩色泥塑,关帝红脸,长髯垂胸,头戴平天冠,金装碧着,栩栩如生;黑脸周仓为泥塑,一手持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一手叉腰,怒目圆睁,颇为吓人;关平粉白玉面无须,目光如炬,手持利刃,颇为文静,亦是泥塑。四周墙壁,绘有三国故事彩画。地面以大方青砖铺就。神坛前,置一长形条案,放置供品与香炉。整个庙宇为二进院,建筑形制规范,气韵中正,富丽堂皇,庄严肃穆,雄伟壮观,是我县最大庙宇建筑之一。

南关帝庙始建于文庙后九年,有记载: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修一次,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第三次重修,石碑可鉴。南关帝庙戏台于1965年拆除,修建了兽医站办公室、化验室、手术室等场所。正殿毁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相传卖给了代县,后修建了兽医站家属宿舍,坐落在老爷庙正殿月台上。西厢房上院下院各五间尚存,现有居民居住,但还属集体所有。东厢房濒临倒塌,只作库房使用。当时南老爷庙由当地商贸行业管理,每逢正月十三日,五月十三日,六月二十三日,九月十三日,都要在这里举办庙会,在这神的节日里,六月二十三日商行出钱唱大戏,一唱五、六天,锣鼓镲钹,粉眉黛目,婉转铿锵,十里八乡看戏人拿着自家的小板凳,一丝不苟地坐了,伸着脖子,仰着脸,竖着耳朵,看到动情处,瞪了眼珠子,张了嘴巴,直至流水吧挞吧挞掉下来。又红火又热闹,大人叫,娃娃笑,为一方百姓祈福纳祥,为八方信士带福还家。

在这里曾发生过一段传奇性的真实故事。据听一位老人讲,在神池解放前,当地有一个叫武森华的人,此人好逸恶劳,爱贪占便宜,在和狐朋狗友喝酒闲谈中,听说关帝老爷神像肚里藏有宝物,便贪财起义,趁月色夜晚偷偷进入大老爷庙,从后身凿开洞,伸进右手去掏,非但没有取得什么宝物,反而右手疼痛起来,回家以后疼的更加厉害,以致疼的在地上打起滚来,手指开始腐烂,到处寻医问药也无济于事。于是家人带他进庙抽签占卜,方丈从谈话中得知他所作所为,便劝他要行善积德,求得老爷宽恕,方可好转。事也确巧,在回家的路上,遇得一女子手拿绳子,向山沟走去,看其神色,观其行为,预感事情不秒,于是便尾追其后,观其行动,见得女子走进沟边一棵树下拴上绳子,欲自尽。关键时刻他急速前往,救下了女子,并送回家里。家人十分感激,要送银两与他,他拒收回家。对自己偷窃之事,他悔恨万分,决心痛改前非。于是立即修好关老爷神像,并烧香上供,三拜九叩,祈求老爷宽恕。尔后,又去纸浆店做了个关公彩色面罩和关公大刀,每晚走进民间,窥视巡查,护佑乡人,除暴安良。一天晚上,发现二人鬼鬼祟祟进入一家店铺索要银两,他头戴面罩,手握大刀出现在眼前,大喊:大胆毛贼,竟敢抢窃,看我大刀如何饶恕,吓得窃贼慌忙逃窜。店主拿出银两酬谢,他拒收说:我乃关老爷所派,专替民众除暴安良,说罢便走。以后他的手也很快好了,此事传为佳话,更增添了人们崇敬关老爷的神秘色彩。

东关帝庙位于现七道街(原称武衙门街,也称东街)东段,即现公安局东,相距东门一百多米,俗称东老爷庙。始建于乾隆晚期,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重修,尚有石碑,但已埋在现公安局后院,毁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庙宇正殿面宽三间,东西厢房,座北朝南,传说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彩色泥塑神像。刘备是三国皇权的向征,关羽是我国古代忠义的最高典范,张飞,明清时期被屠宰行业尊为祖师爷。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西关帝庙位于城西北,在娘娘庙西,即现在龙泉派出所处,俗称西老爷庙。正殿面宽三间,东西厢房,座北朝南,是一个典型的四合儿院落。据贾慎修等老人讲,院落前100米处建有一座全木结构戏台,坐落在旧堡街正中,悬空高度约三米,可以通过行人以及牛车、人力车等。由于当时宪兵队、侵华日军驻扎在旧堡街,日军汽车行驶不便,特别是日军蓄谋用戏台木料烧火做饭,便用汽车、钢丝绳将戏台拽倒,把木料运回烧毁。西老爷庙亦是毁于同一时期,它是我县最早古庙建筑之一。古关帝庙亦即西关帝庙。

关公是三国时一员战将,受到民众的重视归结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他生前英勇而讲义气,可谓义结千秋,忠贞不二,因此人们敬爱他,将其视为偶像。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忠义的楷模,诚信的典范,仁勇的化身。在关公身上凝聚的“忠﹑义﹑诚﹑信﹑仁﹑勇”品格是我民族的品德,是我民族的精神,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蕴涵着我国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的传统文化,渗透着儒家的春秋精要,其人生的价值观念又趋同于佛教﹑道教的要义。它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被三大教系共同接纳,为官家与民间共同供奉。在神池这么一个小县城竟然建立三座关帝庙,可见关老爷在民间人们心目中所占的位置,那就是只有关老爷是他们的万能之神,是法力无边的神,而且是最亲切的神。人们把司人命禄, 佑助科举, 治病除灾, 驱邪辟恶,诛叛罚逆,巡察冥司等职能, 也都加在关羽名下.甚至招财进宝, 庇护商贾等多种功能也统归关帝管辖.所以人们又将他视为正义之神、威武之神、万能之神,民间对他的顶礼膜拜,远远超过其它神祇。因此历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青烟袅袅,炉香缭绕,十分鼎盛,影响颇大,有“关庙香火与天地同不朽”的赞誉

天齐庙

天齐庙,位于县城东南东泉子沟约3公里(位置在从青泉岭村进县城的山腰间有一座日本侵华占领神池时修建的石桥旁),人们多称 “东泉子庙”。经反复考查,应该就是神池民间俗称的“清泉寺”,但光绪六年版《神池县志》载:清泉寺在城外东北”,有待进一步考证。天齐庙正殿三间,坐东朝西,戏台坐西朝东,正殿与戏台中间有一条河滩,小溪长流不断,民间俗称清泉。庙内布局很有讲究,山门东南侧挂有大钟一口。到每年的六月、十二月,道士撞钟,平时撞的时间短、次数少。每年的除夕晚上,撞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当四乡发生山洪暴发时,道人都鸣此钟,以警世人防灾救灾。

天齐庙供奉的主神是黄飞虎,是一座道教庙。相传,商朝的镇国武成王黄飞虎,目睹商纣王荒淫无道,残害黎民,毅然反戈,投奔周文王,并除暴安良,赈济百姓,口碑颇佳,被封为开国武成王。在讨伐商纣王的战斗中,在姜子牙统领的伐纣战役中,黄飞虎捐躯战死。后姜子牙奉命封神,黄飞虎的灵魂被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民间相传,东岳大帝是掌管人间贫富贵贱、生老病死的神仙,又名“天齐神”,故此庙俗称“天齐庙”,人们亦称 “黄飞虎庙”。人们尊称黄飞虎为“天齐老爷”一直流传至今,受历代人们对他杀富济贫、为百姓谋生存的敬仰,高歌他的功德,谓之“功高天地,与日月同辉”。

天齐庙的建造,许多神话广为流传,但不论哪朝哪代,人们对那些为民造福的大功者,象对天一样尊重和供奉,视他们为惩治邪恶的偶像;极仇恨对人们作恶犯罪者,认为这些人理应“油锅炸、铁锯拉、石磨研、大卸八块”得报应、受惩罚。当然故事归故事,凡为民谋利者,理应受颂扬,作恶犯罪理应严惩,这是盘古开天以来天经地义的事。天齐庙的建造,几百年来是人们歌功颂德、惩恶扬善活动的集中场所。庙西约百米处,有一大戏台,高约6米,宽约12米,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是庙会。僧道极度繁忙,讲经说道,钟声阵阵,磬声悠扬,香火缭绕,彻夜不断,盘道人员川流不息,十里八乡善男信女你来我往。庙会戏班必须先拜庙后唱戏。从早到晚好不热闹。有趣的是,戏台下的戏庙院里,观众位置分成两半,看戏的人们,男女必须分开,男的一边,女的一边,就是夫妻也不能在一起,互不相犯,规矩看戏,是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大防”的表现,还是何种缘故,没有人能说得清。

天齐庙历经苍桑,原来的境况已成过去。

   龙泉塔

龙泉塔,始建年代不详,位于县城东南东泉子沟天齐庙附近,六角五层,通高约12米,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顶,形如锥体。塔身结构为仿木结构塔的斗拱砖塔,砌塔全部使用石灰浆,雕刻有盘龙、人物、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把塔身装饰得绚丽多姿,全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结构美则美矣,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砖塔,也是我县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据李仲才老人讲,该塔是为南关帝庙(亦有说大寺庙)的一位叫龙泉的和尚圆寂后而修建的,故称“龙泉塔”。龙泉和尚是一位高僧,是一位具备着虔诚信仰的佛教徒。他出身于贫苦的农家,食不饱,衣不暖,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难。为了寻求解脱之道,他终于出家做了佛陀弟子。出家后,学习佛法很用功,早晚在佛前勤修苦炼,佛经上那些如“净佛国土”“变娑婆为净土”的经文,深深地吸引着他那一颗赤诚的心。可是他在当时的所见所闻,诸如当时乞丐满街,盗匪、官僚、恶霸等到处横行,他心理如同贫苦的人民一样处处都受着压迫欺侮。他深深懂得这些令人憎恨的恶势力是不会自己死亡的,而令人可爱的新事情即所谓“人间净土”,也不会自然到来,但当时,他只能凭着一颗善良的心,常做善事,特别是对贫苦的民众更是善待,实践着佛陀的积极精神,深得当地贫困民众的喜爱和崇拜。

龙泉高僧圆寂后,县城内众多和尚以及民间捐资为他修建了塔,名曰 “龙泉塔”。相传龙泉高僧圆寂后,龙泉塔边香火十分旺盛,香客如云,人们经常三人一伙,五人一群为龙泉高僧祭拜。

百匠庙

在当地民间俗称的百匠庙是祭祀鲁班的庙。鲁班,即春秋鲁国人,是著名的能工巧匠和发明家,是众多能工巧匠的代表,汉族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化身。被汉族民间供奉为土木工匠的祖师,庙内供奉着鲁班面貌和善、身着布衣的坐像,及其木、瓦匠二位弟子的塑像。

鲁班发明了木工用的直角尺和锯、刨、铲、钻等工具,首先凿出了加工粮食的石磨,还造了木人驾驶的马车,能飞上天空而三日不落的木鸟。因此,被建筑业称为祖师爷,历代不少地方都为他修庙塑像,受到了神一样的尊敬。到该庙参拜的善信主要是各业匠人,他们祈求该行的圣人鲁班赐福,保佑他们技艺高深、平安顺昌。

百匠庙位于南城门瓮城楼上,造型小巧别致、雕梁画栋,始建年代不详。它不属佛,不属道,是个民间行业庙宇,平时很少香火。相传只有到了每年农历五月初七,鲁班的祭祀之日,才热闹一番。这一天,全城木匠、泥瓦匠、石匠、铁匠架子工、锡箔匠、纸匠、裱糊匠、皮匠等一切手工艺匠,都要自动休假,穿戴整齐,早早来到庙前南城门瓮城内(俗称瓮圈),互相道辛苦问好,上供、焚香,参拜“祖师”,举行祭祀活动。这是一般年份情况,如遇风调雨顺、比较太平的年月,除祭祀之外,还要举行庆祝和联欢活动。据一位生于清末的老木工的子弟苗某曾对笔者说过,民国初年到抗战前一段时间,年景较好,五行八作收入比较稳定,几乎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所谓隆重,就是在“参拜敬祖”之外,举行集体的“收徒拜师”仪式。而后大摆酒席,开怀畅饮,并进行联欢,能拉的拉,能吹的吹,能唱的唱。庆祝活动由临时推举出来的班子负责筹备,费用完全由各行各业手工艺匠自愿捐助。他父亲年轻时曾在这里参加过“收徒拜师”仪式活动。百匠庙在旧志无记载。

财神庙

 财神庙坐落在西四道街与旧堡路交叉路口西处,座北向南,大屋顶木架结构建筑,正殿面阔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南有戏台,庙门朝南。此庙毁于神池解放初期,西厢房尚存,居住有人家。

相传财神庙主祀范蠡。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称为一代商圣。范蠡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智慧超群,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范蠡对历史的重要贡献在于心系天下,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成名就后,他不留恋功名,激流勇退,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劳动者,在官本位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潜心从事生产,埋头苦干,迅速致富,对传统观念作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比如,他主张把握商机,侯时转物。他遵循经济丰歉循环论经商,提出“待乏论”,不要人等货,应让货等人。要准备别人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货物,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再比如,范蠡主张“逐什一之利”,薄利多销,不求暴利,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因此,这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人们尤其是商界特别崇拜,作为主宰人世间金银财宝的神灵供奉他,经管者们奉他为开山鼻祖,在自己家里挂一幅范蠡的画像,时常焚香祝祷,成为人间最为崇拜的偶像之一。

旧时,在春节前后有请财神和敬财神的民俗活动。农历腊月三十之前,各家各户要到街市请(买)一张财神爷供于家中堂屋内供全神像的地方。这时,街面上还有一种专门走街串户为各家送财神的小贩,这些人多出自贫寒之家,有的就以此为行乞的借口,他们低价趸来财神神码儿,然后挨家叫卖:“送财神爷来喽!”,没有一家说“不要”的,户主还要热情的迎接他,花上几个铜子请(买)一张,即使再穷的人家也得赏个豆包(豆馅馒头),换回一张。由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多,因此一个家庭要接到许多送财神的人送来的神码儿,即使再多,也都乐于接受,这是为讨个 “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农历正月初二,是敬财神的日子,民间要举行一系列祭祀活动。有的在家中财神神码儿前摆满供品,点燃香烛,叩头祷告,然后将财神神码儿随黄钱纸焚烧,以此感谢财神为家庭带来的福份;还有的人到财神殿朝拜财神。这一天,庙内外都备有专卖纸元宝的摊位,庙中的道士还将事先备好的纸金元宝、纸银锭等放在财神爷的神坐下,供朝拜者“偷拿”,因朝拜者都以较多的香资换取“元宝”“银锭”,所以道士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理会香客的“偷窃”,以使人们讨个吉利,欢喜而归。相传在上述“偷拿”者中,以城中妓女、老
鸨及一些梨园弟子多。

民间传说农历九月初一日为范蠡诞辰日,这一天,人们要举办酬神祭祀活动,商号要犒劳店员。照常开业的商号,要在后柜轮流在财神像前焚香祝拜,中午吃喜面,晚上做席。还要安排和附近几家店的联欢。这一天,银号、钱庄最热闹,一般都要张灯结彩,大肆举办庆祝活动。他们将财神视为自己的行业保护神,大部分人都被安排去进行为财神做寿的准备工作。下午约三四点钟时就提前关门,在店堂内组织店员拜财神、打牌、唱戏(票友演唱),晚间的宴席更是极为丰盛。较大一些商号的东家、财主和从事银号、钱庄买卖的都要在自家进行拜财神活动,设香案,摆供品,家人依次叩拜,之后要摆酒席宴请宾朋。 
   
 据宫正老人讲,这里在民国时期曾做过学校,日伪时称第一新民小学,他曾在这里上过学。

   五道庙

五道庙在神池县城共有四座,分布在县城东南西北方向。一座是在西三道街与旧堡南路十字路西北处,一座是在南关帝庙戏台西侧,一座是在城隍庙戏台西北角,第四座位于东三道街小城河旁,原城关公社后街。几座五道庙都是供奉五道神,都是用石头或者城砖砌成,虽然都不很大,但相传香火很盛,方圆几十里的香客,逢赶庙会都要来上香奉供。凡城中有人故去,皆要将其姓名写于纸上,焚于五道庙前,即视为上报阎王,将此人在生死簿上注销,重如轮回。相传五道神也是很灵验的,有德报德有怨报怨。自建庙以来,五道神佑保一方,村运亨达,万姓康泰。山野苍生尽得其利,可谓功德无量。

五道庙,就是供奉“五道将军”的庙宇。“五道将军”,在民间也叫“五道神”“五道真君”“五道圣君”“五道大神”“五道轮转王”“五道老爷 ”等等,神池的老百姓习惯上叫他“五道爷 ”。这里的“五道”,指的是一天道,二人道,三地狱道,四饿鬼道,五禽兽道。”

据有关资料记载,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臣属,而且是最重要的助手,是阴曹地府的大神,掌管世人生死与荣禄的神祇。在我们这里传说五道将军的职责是监督阎王爷判案或纠正不公行为,甚至可以代替阎王爷决定世人的寿限。可见五道将军在阴曹地府的权力是很大的。但与阎王不同的是,他很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能够救助弱者、成全有情人、开释无辜等。还传说,五道爷并不老在阴曹地府,还经常暗中巡游人间,并且以托梦的方式与人交流或者履行他的职能,所以口碑比阎王要好。五道爷与阎王在阴曹地府是“平级干部”,并且是阴曹地府的十个王中,最后“把关”,决定灵魂轮回去向的王爷。还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到阴曹地府要过“十道关卡”。人死后的“一七”“二七”,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七关”,再加“百日”、一年、三年,共“十关”,这个五道爷就主管“三年”关,就是把最后一关的。正因为五道爷的“权限大”,而且具有同情心,富于正义感,所以老百姓就喜欢他、信仰他,建庙奉祀他,庙宇遍及各地,在我县城就有四座。五道爷与专门捉鬼消灾的“钟馗”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具有人情味的廉洁鬼神。民间的这种朴素的信仰寄托着人间的善良愿望。

大仙庙

大仙庙位于县城西北城墙之上,孤高独立,占地约十多个平方米。据贾慎修等老人讲是一座狐大仙庙,供奉“狐仙爷”。俗称“ 大仙爷”、“狐大仙”。民间对动物的崇拜主要体现在对“五大家”的崇拜上,这是一种对妖仙的崇拜,同样源于万物有灵的思想。五大家也叫“五大仙”,包括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民间俗称“狐黄白柳灰”。民间普遍认为五大家是与人类长期伴生的,属于亦妖亦仙的灵异,如果侵犯了它们,使它们受到损害,它们就能以妖术对人类进行报复,使人类受到不同程度灾难的惩罚;倘若人们敬奉它们,则会得到福佑。因此,在当地民间每月初二、十六都要供奉大仙爷,贡品为一个鸡蛋二条麻花,甚至在一些家庭中都要供奉。

狐仙即狐狸。中国夏代开始,民间就有大禹治水时曾娶九尾白狐——涂山氏的女儿为妻而生下夏朝第一代君主启的传说故事,说明了早在五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视狐狸为吉祥动物加以崇拜了。民间普遍认为狐狸有灵性,能作祟作妖,也能成仙。它们精通道术,能报德,能复仇,同人恋爱,还会捉弄人。同时也能为人医治病痛。许多巫师在进行巫术活动时,也常常说自己是狐仙附体,并以狐仙的名义对病人发号施令,解答问题。人们还赋予狐狸一种灵敏、机智、可爱的性格,喜欢把它想象为善良多情而浪漫的女人,在民间传说或文人墨客笔下的 “狐狸精”多是美妙的风情女郎。当然,也有人将“狐狸精”贬为勾引男人的不正派女人。

传说在民间人们认为狐狸精可以左右人的精神世界,与一种精神错乱的疾病有关。这种精神错乱的疾病叫“癔病”,民间俗称 “撞客”。人们认为一旦附了体,就会发生癔病,其中以女性或精神抑郁者为多。这种病症发病时哭哭啼啼,连说带唱,诉说一些玄妙的事情或生平中的不平之事。有的人还会唱出一些美妙诗句。得癔病者发病时不识家人及亲朋,且说话语调也与好时不同。还有人说病者的皮下有滚动的小球,用针将它扎住就能置附体的狐狸精于死地,一般用针刺病人的人中就可治疗。而且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传说只要医生、巫师或打过狐狸精的人在门外一咳嗽,发作立即停止,形同正常人。这种癔病虽然不会留下后遗症,但很难彻底治愈,易多次发病。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有些甚至无稽之谈,但也反映了我们祖先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在科技落后、缺医少药的旧时,面对困境与生死而善良、求生的愿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道教所崇拜的神祇众多,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最贴近人群,是一种最俗世化的宗教。当然它兼收并蓄,经典丰富,极具神秘色彩,也可以称得上是最神秘的宗教,当时它的香火鼎盛,佑护着天下苍生百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主庙,光绪六年版《神池县志》载:在城北”,经走访调查,没有任何人知道有这么一座庙,只是有天主教堂、耶稣教堂各一座,或许有关。

天主教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县城设立,由德国人二德神甫主持,作为主教神父,组织教徒念经。相传天主教堂原是一财主李氏家的住宅,李参加阎锡山部队任职再未回家,德国主传教人梵月乌依仗日军势力占有使用(也有传说德国主传教人梵月乌从李家李常仁老婆手里买的)。传说院里有一眼水井,德国人从井里捞出七桶白洋,尔后大修了房屋院落。神池解放后,德国人撤走,道情剧团管理使用,天主教堂活动也算告终。

耶稣教堂在民国二年(1913年),由瑞典籍牧师万尔恩主教,设在现文化馆东房,名曰“耶稣堂”。次年兴建教堂前院,民国九年(1920年)扩建教堂后院。日本投降后,这里改作由商行管理的门市部,称作“昌盛楼”。神池解放后,教堂收归公有,县委管理使用,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馆占用。1948年4月5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及任弼时、徐特立等一行由晋绥边区出发,向河北西柏坡行进时,经岢岚、五寨达于此,夜宿一晚。1968年神池县革命委员会遂将此地改为毛泽东路居纪念馆,作为革命教育基地,供人瞻仰,以后曾多次进行过修缮。

这里需要说明,多数老者认为这是两回事,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牌楼

牌楼,也叫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其建筑布局细腻,结构紧凑,形式多样,随着历史的演变,牌楼已成为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牌楼象征着威严、荣誉、表彰。一般来说,牌楼不外乎是:作为装饰性建筑;增加主体建筑的气势;表彰、纪念某人或某事;作为街巷区域的分界标志等。旧时我县牌楼甚多,据老人们回忆起的有六座。

功德牌楼,位于三道街与现健康北路交叉处,是一座用于表彰、纪念、装饰于一起的三间四柱五楼悬山顶的木结构牌楼,基础用柏木桩,称地丁,基础以上边柱中柱的下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四柱子前后都有戗柱,又叫跨山板上排山瓦,柱子的顶端以“灯笼榫”直达檐楼,与檐楼斗拱连接。下枋与四柱内外角“云墩雀替”,小额枋斗拱上檐有大挺钩,用圆钢做成,又称“霸王杠”,撑钩稳定,上下一气。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式,楼顶所用之瓦为灰色布瓦。整个牌楼雕刻精细,彩绘鲜艳,巍峨壮观,工艺华美。相传,该牌楼于民国三年(1914),县城乡绅集资称颂管带宫桂南功德重修,牌楼正面由李捧霄(三拨贡)题书“热血梓里”,背面由宫士贤(拨贡)题书“浩然正气”,以旌表颂扬行善积德之意。该牌楼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

节孝牌楼,位于东关帝庙往西20米路口处,相传是一座旌表节孝的纪念物,俗称“节孝牌楼”。三间四柱,木结构庑殿式牌楼,楼顶所用之瓦为黑色布瓦。传说节孝牌楼是神池李家为家庭旌表本族先贤而建,也有说或是当地官府为旌表贤臣,在忠、孝、节、义上有成绩的人而立。有待考证。

砂石牌坊,位于现旧堡南路北段。只有三间四柱,砂石冲天式结构,没有斗拱和屋顶,但有更大的烘托气氛,造型简单,坚实纯美,庄重威严,气势恢弘,令人赏心悦目。相传砂石牌坊是旧时用来宣传封建礼教所谓“忠孝节义”,经官府奏准为表扬节妇孝女而立的牌坊。

大月牌楼,俗称“大月楼”。位于现旧堡北路南段(原称旧堡街),四柱三间,庑殿顶砖木结构。据宫正老人讲,大月楼由当地宫家所建,当时旧堡街住有部分宫氏家族,修建此楼在于与邻里和睦相处之意。

忠义牌楼,俗称“忠义楼”。位于南关帝庙钟楼、鼓楼中间,砖木结构,四柱三门,单檐歇山顶建筑,高约2.8丈,斗拱装饰,叠层一米,又以栋椽起檐,飞檐起峨黄绿色琉璃瓦镶顶。牌楼正面有牌匾,浮雕黄色“忠义参天”四字。牌楼整体造型庄重威严,富丽堂皇,奇异独特,近看显得格外玲珑剔透,远看巍峨壮观,它是县城最为恢弘的一座牌楼。

贞节牌坊,位于温岭村南通往县城的路上,正中矗立,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相传该牌坊皇帝亲自批准为表彰神池贞节女子丁氏建立的石牌坊,据丁氏后裔丁二肉、丁二白等讲,牌坊上面雕刻有皇亲恩赐”的字样三间四柱式,通高4米,宽8米多,所有的构件均以砂岩凿制,石质坚细,雕刻有石狮,两面分别浮雕有与贞节和孝道相关的图案,冰清、玉洁” 竹香、兰馨” 等文字,表示丁氏高尚品德的意思,上面的碑文记述了丁氏的感人事迹。她在十九岁时丈夫身患重病,临终嘱咐她再嫁,她坚守贞节,她恭谨孝顺父母,赡养双亲,辛勤抚育儿子成才,官至九品,她活到古稀高龄。当时吏部知道她的事迹后,上奏皇帝诰封建坊,表彰她的品德,教化百姓。整个建筑布局严整,肃穆雅致、丰富多变、格外庄重,浮雕镂刻生动,幅幅图案,无一不生动地展示着中国古代的民风民俗特色,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贞节牌坊毁于文革期间,被一些愚昧无知的人当作四旧炸毁,用作地基石。

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比如长期孀居并且为教育或社会有一定贡献的妇女。寡妇守节,多数当然是思想受了毒害、麻痹后的 “自愿”,但有很大的迫于环境、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在内。几十年的寡居,青灯荧荧,孤眠独宿,个中的矛盾和痛苦,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也是外人所难以知晓的。明清统治者在许多地方修建表彰贞妇烈女的贞节牌坊,鼓励寡妇殉夫或守节。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即是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一个象征性建筑符号,是封建道德礼教的物化。立此牌坊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树立道德楷模,以此熏陶教育人们要忠君,要讲气节,要孝悌,要贞节,要仁义,要行善积德,要遵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礼教。牌坊这种东西已经完全成为历史。

岁月悠悠,思念耿耿。纵观神池县城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在一起的,而是犹如经过一番独具匠心的总体规划似的,布局紧凑而有序,座座建筑精巧壮观,风格迥异,实属文化底蕴厚重,象征和谐平安康福,形成一道庄严肃穆的人文景观,成为皇天厚土中的风物标志。人们饱览神池壮观,品味佛教文化,感悟人生哲理,在休闲、娱乐、观光、祭祀中,陶冶情操,启智益寿。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民国时期战乱,管理疏漏,致使古庙宇遭到严重破坏。据韩云、李仲才、贾慎修等老人讲:这些庙宇多数是由于战乱而损坏的,有枪炮摧毁的,有飞机炸毁的,有日本兵蓄意破坏的,有旧军队官兵任意毁坏的,有为日本人拆上烧火做饭的,有乞丐住宿烧火取暖的,有穷极潦倒的人翘上卖了的,有抽大烟的人拆上兑换大烟的。总之,到全国解放后已经残垣败壁,凌乱不堪,惨不忍睹。文庙、南关帝庙这二座规模最大的文、武二圣古庙分别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被一些愚昧无知的不肖子孙当作“废物”拆的一干二净,事到至此,其巨大损失已无可挽回。如今,这些庙宇历经苍桑,彻底被摧毁,片甲不留。原来的境况已成过去,它们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虽然庙宇不见了,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美好的名字和记忆,让人们无限地怅惘与回想。渐渐地,流传着的民间故事,民俗民情,浸染了这里人们的憨直和耿爽,世俗的色彩弥散着幸福的光晕。站在老城内的十字街头,仰望高高的现代化建筑,回味着当年庙宇遍布城池的情景,只觉得这连接天地的大美勃发着幽深浩大的文化生命力。

作者简介:白生亮,1951年4月6日出生于山西省神池县大严备乡九仁村。1968年2月初中毕业参军入伍,先后在晋南军分区、忻县军分区任战士、班长。1971年3月转业到太原八八四厂设计研究所工作,后碾转山西省艺术学校、神池县劳动局、神池县文化局、神池县教育局等单位工作、任职。2011年5月退休后被县志办聘为编委,参与县志编纂工作。

工作之余喜好书画,酷爱摄影,勤耕笔耘,经过二十多年的搜集整理,出版了《神池乡谣俗语》。2006年以来,先后执行主编出版了《教师硬笔书法》《神中五十华诞纪念册》《光辉的事业 崇高的师德》《走进新课程》等书籍。付主编出版《翰墨丹青》《神池纷呈》等书籍。许多作品多见于省市县各类报刋杂志,虽少有成就,却自得其乐。


回顾往期内容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广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挖掘尘封的历史文化,让广大文史朋友加强交流。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着重突破地域理念的局限性,互通有无,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灿烂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

  欢迎省内外关心山西文化发展的朋友奉赐佳作,主编微信:sczb0972赐稿邮箱:scgsjzb@163.com

 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和详细联系方式。

 2、体裁、字数不限,自行斟酌。

 3、稿件要求原创首发,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文物考证以及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