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学斌||祁县有个“小北京”

 文史艺苑 2021-04-19

在山西,特别是晋中一带,一说“小北京”,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是说祁县峪口乡的上庄村。

那么,上庄村为什么称“小北京”呢?

上庄村是个小山村,地处祁县东南山区38公里处,属于峪口乡管辖范围。东靠祁县第二高峰“双峰垴”,南依古人称下帻山的七里畛,西临洞顶山南北走向的大山,北面是通往沟外的路。到处是山连山,沟套沟,山势雄伟壮观,海拔都在1600米以上。村周围地理特征十分奇特、怪异,有石山背土山,石山顶着黄土层,如:村东的簸只足、村南的卢只足、村西的梁四啊足、村北的老婆足,这“四足”都是石山顶着黄土层,每个“足”准有十几二十亩地,养育着祖祖辈辈的上庄人。上庄村也似双峰垴大石山抱着的一片黄土。村西下面是一条由南向北的深沟,沟里汇集了幽幽静静的金寨沟清泉,煤窑沟里深色泉水,形成了一条昼夜不停流淌的河水。这些沟沟叉叉的泉水,经专家鉴定,水质达到了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能使人健康长寿。河水清澈见底,水中鱼虾嬉戏,可爱的小蝌蚪们在欢快地游来游去。沟中绿树成林,黄鹂鸟在林间鸣唱着穿来穿去,河坡边是村里人修种的小块菜地,层层叠叠,勾勒出一幅幅恬淡的山水画,令人陶醉而神往。从村东的山上往下看,整个村子像个展翅欲飞的大凤凰。村里老人们传说,好多风水先生都赞叹上庄村是块风水宝地,是出人才的地方。

上庄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村里以刘姓为主,关于刘姓的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帝尧时有陶唐氏的后人,受封于刘,其后便以刘为姓。夏代,有为名叫刘累的人,曾奉命为夏王驯养四条龙。后因一条龙死了,他不敢向夏王禀报,便把龙肉做成肉羹,献于夏王,声称得到了奇珍异味。夏王不知道内情,吃了后感到味道不错,赏给了他不少财物。后来,夏王要看龙的表演,他每次都只让另一条龙出场,因此骗过了夏王。过后不久,夏王起了疑心,他觉得隐瞒不住了,便带着家眷逃到了鲁县(今河南鲁山县),留居下来,世代姓刘。数百年后,刘累裔孙隰叔在周宣王时迁居晋国,生士为,任大师。士为孙土回,是当时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他在晋襄公去世后,曾奉命出使秦国,迎接寄居在那里的晋襄公弟弟公子雍回国继位。当他与公子雍归国时,晋国已立了襄公之子为晋君。他们行至狐(今山西临猗西南),便遭到了晋国军队的袭击,秦国回不去了,他们便沿路逃跑,一直跑到了晋阳河畔(今山西),一路上慌慌张张,不知不觉就进了现在的上庄沟,晋国的一支军队一直跟随追杀。双方进了上庄沟后,真可谓不打不成交,双方相互和好,刘姓落户上庄村,少数的晋国人就落户到现今的下庄村。

刘氏一族在上庄村落户后,远离战乱,安心种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样一代又一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很安心。直到元朝末年,刘氏首领为改变穷苦的日子,带头上山砍柴、种地。

传说有一天,刘氏首领去村南的七里畛开荒,中午时分,他准备休息一会儿吃点干粮,一回头,看见一个狐子正啃他带的窝窝头。见此情景,好多传说中关于狐仙的故事在刘氏的脑海里闪过。他想,吃就让他吃了吧。晚上回到家,他和老伴谈起这事,老伴挺支持的,觉得他做得对,以后每天给刘氏就多带几个窝窝头。就这样,每天这只狐狸在中午的时候,总是来啃他的窝窝头,一连几天都这样。

过了几天,他正在地里劳动时,突然来了一位慈祥的白胡子老大爷,只见这位老人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来到刘氏跟前。他没有多想,边干活边和这位老人拉起了家常。老大爷说:“老弟,你每天起早贪黑,也很难改变你那清苦的日子啊。”刘氏想,倒也是,我们在此落户多少年了,虽然勤勤恳恳,也确实没有过上好日子,老大爷又说:“我觉得老弟诚实、吃苦,人缘又好。这样吧,我在北京经营粮油生意,需要你这样的人帮助,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到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的16号找我,保你过上好日子。”刘氏正无言以对,犹豫不决时,白胡子老人突然不见了。

回家后,刘氏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梦,他想,难道这是贵人在点化自己今后的出路?于是便在春节过后,刘氏首领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去北京的路程。上庄村离北京有上千里地,刘氏首领一路餐风露宿,马不停蹄,果真按所留地址找到了老大爷。原来,老人早年丧妻,膝下无儿无女,这么大岁数了还开着个粮油店。刘氏首领不忍心离开,便当上了白胡子老人的帮工。由于刘氏年轻,力气又大,能吃苦,手脚勤快,爱动脑筋,善于为人处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粮油店做大了,并开了磨房。白胡子老人把刘氏当亲儿子一样看待。几年以后,老人去世,把这份家产都交给了刘氏,刘氏用隆重的仪式安葬了老人。

一切安定以后,刘氏想到了上庄村的兄弟们。就这样,刘氏兄弟陆续赶往京城,在老人经营粮油店的基础上,在全国各地开办分号。随着刘氏兄弟在京城粮油店的迅速扩张,几年就垄断了京城的粮油供应。到了明末清初,上庄刘氏的粮油生意兴旺发达,王府井大街的百余家粮油店均由刘氏家族经营,人员达500余人。

相传,刘氏在北京开粮店时,有一天夜里,大约半夜已过,肚子痛得特别厉害,便起来上厕所,突然发现地上铺上了白白的一层霜。他虽然是生意人,但很清楚,这个时候不是下霜的时候,黑豆最怕早霜,如遇早霜,必定欠收。于是他舍出大本,收购黑豆。几天以后,几乎买光了整个京城的黑豆。结果,当年因早霜,黑豆欠收,价格上涨。刘氏把收购的黑豆卖了出去,从中赚了很多钱。

刘氏家族在经营粮油生意的过程中,由于肯吃苦,并十分注重“诚、信、仁、义”买卖公平,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把粮油生意越做越大,粮油字号遍布全国各地。最重要的是担负起朝廷与北京市民的粮油供应。据老人说,刘氏家业壮大以后,首先考虑的是社会责任的承担,其次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之后才是个人财富的拥有。这也可能就是刘氏家族几百年在外经商的秘诀。刘氏商号每年为朝廷和灾民捐赠大量的粮油,特别是明初北方居民初建时期,多次受到当朝的嘉赏。刘氏在与朝中大臣交往中,曾与一位宰相冕二爷结为兄弟。经冕二爷推荐,皇上恩准,刘氏在朝中当上了财粮官。从此,刘氏在京城的名声鹤起。

刘氏做官发财后,为显示自己在京城做官的荣耀,便仿造当时京城民居的式样,绘成图纸,带回祖箱上庄村,建设自己的宅院,宅舍的建筑是逐步进行的。首先,在村中盖了祠堂。这个祠堂,听老人们说是刘门中在村里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惠帝建文年间,祠堂内供有刘氏先祖的画像及辈分图,是刘氏后辈祭祖的地方。

祠堂建好后,着手建各自的宅院。在设计宅舍建筑时,全村规划了六条环行街道,条条相连,有十字街口,六条街道,其中有四条,为青石铺面,整洁卫生。

刘氏在村里盖好大院后,还联合村里的冯氏家族,家家捐钱、出力,在村口建起了高大雄伟的佛殿、老爷庙、龙王庙以及土地庙、山神庙。建庙时,相传主要是在北京的刘氏家族为主。刘氏家族从北京绘回图纸,委托冯氏家族负贵修建,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由于冯门中人,舍得吃苦,经过努力,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把庙宇建好了,缩短了工时,节省了时间。于是把节省的钱财,在老爷庙的后面盖了八间社房,专为参加花儿会上供的人们休息之用。

庙宇建成后,为方便人们的出行,在佛殿与龙王庙中间的深沟上,碹了一个长50米、高1.5米、宽两米的涵洞,用于泻洪、排水。把上面垫平,叫庙平。这样既把庙宇连在了一起,又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刘氏家族虽在外经商,但很重视乡土风俗。所以,在建村舍的同时,请了风水先生把村北的榆疙咀采为坟地(这是刘氏家族中第一块象样的坟地),他们还把榆疙咀的一棵老榆树看作吉祥树。整个坟地全封闭,占地有200平方米,绿树森森,庄严肃穆,此坟地葬有14代人。

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刘氏正字辈在北京经商时曾一度买卖萧条,在村里的后人,没法到北京经商,而北京又回不来钱,生活成了问题。这段时间,上庄刘氏为了生存,迁出外村的户数很多。现在的候家庄、岭北庄、北梁、中梁、阎家庄,来远镇的板崖,都有上庄刘氏中的后人,近十代人,辈分图却不乱。

自从正字辈在南河沟立主以后,刘家在北京的买卖由衰转旺,到了清朝年间,刘门玉字辈出了"太学生”,说明玉字辈又有人在北京做官。当时,村里很兴旺,刘氏家族办有私塾,村里有老秀才、小秀才。

1958年 ,上庄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 才开通了马车路。可是在旧时代,上庄沟只是一条几十里的羊肠小道,交通十分闭塞。刘氏家族在北京做买卖,人死后,因交通不便,托运灵柩,只能用骡马驮运。那时的棺木大都是用松木做的,特别重。为了运输方便,人们在棺木的侧面分别做了两个大铜环,前一个,后一个。两个骡马驮一口棺材。用绳子的一端套在棺木的环上,另一端拴在骡马的鞍架上,棺木在中间,骡马在两边。用骡马驮灵柩时,因路远,又不好走,怕马鞍与棺木之间发生摩擦、碰撞,所以就用北京当地长的一种草夹在中间。因这种草是北京运来的,与刘氏家族托运灵柩有关,上庄人便把这草取名为“北祭草”。这种草其他村子里没有,堪称上庄一绝。

上庄村村北有一条通往沟外的路,但到村北还要经过一条深沟,很难走,一下大雨,就不能通行了。据老人们讲,刘家发财后,为方便人们出行,在明崇祯五年,在村北的小麻里、南河沟各修建了一座石拱桥。清同治年间山洪暴发,把两座石拱桥冲坏了。1958年,在上庄村刘氏后人刘生功任祁县交通局长时,在小麻里原桥遗址上修了一座大桥,取名“永远桥”,意为水远畅通。1984年,南河沟的石桥也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复,取名“龙顺桥”,意思是再不会被“蛟龙”冲毁之意。

一些考古学家经过考察认为,祁县上庄刘氏家族发迹比较早,他们大都在京城经商、做官,因而在山西的各种文史资料上很少能找到刘氏在京城的事迹。虽然这是口碑资料,但从现在刘氏家族在上庄村遗留的古建筑,祖坟遗存的牌楼,墓碑记载,以及独有的草,足可以说明上庄刘氏经商的历史久远和昔日的发达辉煌。因而,人们把上庄村叫做“小北京”。

作者简介

  刘学斌,男,1965年9月出生,山西省祁县人,资深媒体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记者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祁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编辑出版有《 昭馀儿女》《乔家大院》《丰碑》等著作。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陈瑞||阳邑怀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