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秀琴||写意杭州

 文史艺苑 2021-04-19


我相信:没有人不喜欢江南风物,也没有人不留恋苏杭胜景。

杭州于我们只是一群过客,来去匆匆。从小即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告别了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苏州,经水波粼粼的太湖顺流而下去往杭州。太湖美,美在清冽美在富庶,长江沿岸的鱼米之乡自古天下闻名。太湖是三国演义外景无锡拍摄基地,“三英大战吕布”就是在这里拍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想当初那寒光闪闪的刀光剑影,多少鼓角争鸣和烽火边城,历史留给后人的,唯有就是那一个个熟悉的政治人物,在这里卷起的幕幕战争风云。

说到杭州,自然使人想起西湖,一直以来,西湖好像就是杭州的代名词,这是一张历经千年而不朽的名片。从古至今,赞美杭州西湖的诗词也是举不胜举,西湖的歌舞,西湖的十大美景,水光潋滟的晴天刚刚好,山色空蒙的雨天也是一种奇特美;人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又不如雪湖;疏影横斜的时候,西湖的水美不胜收美轮美奂;暗香浮动月上柳梢头时,西湖水又是别样的风情。还有那孤山不孤君心孤,断桥不断肝肠断的所指,既然如此扑朔迷离,带着这种种疑问,我们半信半疑地在人潮簇拥中来到了杭州,来到了西湖,迟迟与之赴约。


车子在弯弯曲曲的路上蜿蜒而行。受地形制约,有一截路都是曲折的,路的两旁到处是青山,还有高大的树木,这是四季常绿的茂林,加上两边高出路面的路基上垂下的灌木,根本感觉不到车子是行进在开往杭州城西的西湖中。

“看!雷峰塔”车上不知道谁突然喊叫了一声,导游在来时的路上沉寂了好半天后也开始了新一轮讲解,关于雷峰塔,在初中时期有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当初的态度是显而易见希望它倒掉的,早该摧枯拉朽!我认为的“雷峰夕照”原来是错觉,导游说下雨天是没有夕照的,雷峰塔之所以金光熠熠,那是塔顶的灯光映衬着金顶,所以显得绚丽多姿,婀娜多彩,并且告诉一车人这个金顶花了多少吨黄金,费了多少人民币才修建而成,在我看来这样的重金打造雕饰也许不是当初建塔人的本心,当然,我们难以用现代人的心理去衡量古人的心态,也不可能以古人的心态来约束现代人的心理,毕竟,大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这样看起来,也确实很漂亮高大上。不知什么原因,我看着雷峰塔被后人用心打造成这样的金身塑像,反而觉得那压在塔下苦苦修行的白娘子更没有出头之日了!那个法海和尚估计越发暗笑神情诡异了!尽管也知道那段荒诞不经的传说早已尘埃落定,飘飞远逝。

看见雷峰塔,自然就会想到“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在断桥上发生的凄美故事了,在车子停稳后,耳朵里也听不进几句导游的叮嘱,就迫不及待地飞奔到了断桥跟前,它在我的印象里,永远是桥上那对情深似海、依依惜别的有情人,历史定格在那个相识的雨季,一把油纸花伞结缘,两对深情的眼眸,一双佳偶天成的璧人,......断桥上伤心的传说演绎了几千年,这还确实是一座不完整的桥,一端跨着路面,另一端接通白堤。桥的东北有碑亭,唤做“断桥残雪”。

 断桥残雪的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断桥残雪望文生义就是冬天的雪景更为壮观了,听着跟前的当地人介绍,冬日的雪后,桥的阳面冰雪消融,但阴面仍有白色似银的残雪,在我们后来登上“楼外楼”时,从高处眺望,桥似断非断。伫立桥头,把感觉代入到当年的许仙白娘子心中,情深几许,放眼四望,将远山近水尽收眼底,这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 

从桥上下来,漫步在苏堤上。  “苏堤的春晓”是“西湖十景”之首。看着现在郁葱蓬勃的花草树木就能想到春天的所有绚烂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苏堤是破烂的,不难理解先生所处的年代是民国时期,国家积贫积弱哪有闲钱修葺这长堤,苏堤是苏东坡在临安城(今杭州)为官时,率百姓用西湖的的淤泥堆积而成的。当时的西湖,被淤泥堵塞特别严重,整个城中庶民百姓的生活质量也很差劲,苏东坡一介文人,无辜地陷入政治漩涡,被谪官到此上任以后,便召集民夫对西湖进行疏导,并且在城中开凿了若干口水井,改善了生活用水,使杭州形成了人间天堂的格局。可以说,没有苏东坡,便没有今日之杭州。我对苏东坡非常欣赏,不仅仅是他的诗文,更是他做人处事的态度,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得意失意,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处处有政绩,处处得民心,为官做人,不应该是这样么?“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何等的洒脱与豪迈!我想这种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尤其是今日之我们。

 “ 大伙快看,那就是楼外楼!”,导游指着前面的景物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子湖畔,就像一位略施粉黛的美女一般,既婉转多姿又明艳动人,很多游人到西湖观光,行至孤山,这里热闹非凡,都要到楼外楼去品尝一下西湖醋鱼,我们也走过去登上这个天下名楼,眺望了远方水天相连的景物,天空中时卷时舒的朵朵白云,那些白云则仿佛和波光潋滟的湖面连成一体,这就是浮云映在水波上的倒影,确实有着极妙的视觉效果,水天成一色,浑然为一体。

一行人从“楼外楼”上下来,约定划船去看“三潭映月”,据说这是“西湖第一胜境”。乘着水流划到湖中央,真的看到了三个水潭联合在一块儿呈三角形状在水中矗立着,显得风景更加秀丽、景色越发清幽,难怪会把如此秀美如画的风景印在现在流通的一元纸币的背面。

在船上享受着凉风习习,放眼岸上又是金桂婆娑,柳绿花红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真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怎一个“美”字了得!


如果说苏州是出自书香门第的知性女子,那么杭州即是一个大家闺秀。苏州的美,在于其小家碧玉、小鸟伊人似的古典,在于其小桥精致流水潺潺、粉墙黛瓦的经典,在于其端庄淑贤、知书达理之雅典。

而杭州山水秀丽,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南屏晚钟,这是十大美景中的几处,也就不一一都赘述了。这一幕幕如诗如画,难怪一代文豪苏东坡对西湖更是钟爱有佳,“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虽有人工的痕迹,却也与自然溶为一体,让人心旷神怡。夜晚花灯初上,远处黛色的山峦绵延起伏,那万家灯火更是一片阑珊。水有灵,山有魂。杭州不远就是萧山,一样的骨骼清奇,绵延不绝。山里最有名的就是灵隐寺了,当时寺中的济公活佛,那个成日拿着酒葫芦醉笑的和尚,可是百姓心中的活佛。当年,白居易任刺史时,经常半夜趁着月色跑到山寺采摘桂花,然后再登上高台,静候钱塘江潮涨潮落,这都是后来的佳话在民间广为流传。

杭州同样也是古典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相辉,不矫揉造作,不浮华于外形,对于杭州的印象,最多的就是那微波荡漾的西湖风采,此刻愈加迷人。西湖的四时美景和湖光山色确实让人目醉神迷。明媚的朝霞,青白的细沙,还有钱塘江隐隐的海潮之声,也有柳荫里暗藏的秋日翠色,更有少女的红袖翻飞,织成的秀丽锦缎,就是著名的杭秀,浮想着千年前酒楼外梨花乱舞,白沙长堤,好一幅永不褪色的秋日大图,惬意万分哪!

到了杭州,到了西湖,如此的风景,如此的氛围,真有可能会让一些人雄心壮志消失,让那种宁静致远的心态占了上风,也无怪南宋的统治阶级保守落后,不思抵抗,让怒发冲冠的岳飞这样的忠烈英雄,惨遭佞臣秦桧迫害,屈辱致死而空悲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俱往矣!君不见自汉代以后,南方的国家就很少有能一统中国的野心,我觉得除了各种政治原因以外,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占据着中国最富庶美丽的地方,心愿已足,不思进取,最终醉生梦死可能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杭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大城市,蕴藏在西湖山水之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尘世的纷扰,旅途的疲劳,在这里顷刻间灰飞烟灭,一散而尽。历史让杭州披上了瑰丽多姿的梦幻色彩,而现实又让杭州走在了最前沿的一线城市行列,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而杭州和深圳这两座大都市又何尝不是如此,凌晨两三点依旧灯火通明的各个写字楼大厦,这里早就成了奋斗者的不夜城,那些奋进者的脚步何时停歇过,又何时敢停下来望一望远处的旖旎风光?

杭州,你我今日匆匆来相见,又匆匆作别,那一个又一个美丽凄迷的故事,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山伯与祝英台情话绵绵十八里相送……远去途中,我仍迷恋在苏杭的湖光山色之中,沉醉不已,更为杭州这座一线城市明日的更加辉煌而鼓劲加油!

2021年2月9号           

作者简介

杨秀琴,笔名青杨,出生在山西省神池县的七零后,从小酷爱古典文学和诗词歌赋,从2005年开始发表,自此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各种杂志报刊和文学社。作品多为现代诗歌与散文,孜孜不倦十几载。作品发表于当地文学杂志《神池文苑》《神池报》巜神池文学优秀作品选刊》《五台山》《忻州日报旅游周刊》《忻州晚报》等。散文诗歌发表于网络平台《秀容聊斋》《秀容诗社》《忻诗群》《华语诗典藏》《中国远山文学社》《腾飞文苑》《流云雅苑》《文史艺苑》等。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杨秀琴||流连苏州
*杨秀琴||叹惋秦淮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