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督脉穴位:17.脑户

 苏旺0 2021-04-19

脑户Nǎo hù(

脑,大脑,脑髓也。户,门户,出入的门户也。此穴在枕部,相当于督脉之气入脑的门户,故名脑户。

古代有一种养生方法叫鸣天鼓,"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邱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60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样声响,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易致头晕、耳鸣。练习时的掩耳和叩击可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该练习可以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之效,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可使人体的经络及肾气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现代临床耳鼻喉科大夫常常采用此法治疗耳部疾患的报道。例如老年人被耳鸣症所困扰,因为耳鸣多属噪音,有间歇性,也有持续性。有单一频率窄带噪音或白噪音等多种表现,不分昼夜,影响睡眠,影响听力。传统医学认为老年人耳鸣主要是年龄增大后肾气虚衰造成的。双耳与肾有密切关联,肾窍于双耳应用“鸣天鼓”法,可以使人体的经络及肾气得到疏通,扶正固本,所以能起到防治耳鸣的效果。由此,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可见一斑。

据中外健康文摘杂志报道,对35例主观性耳鸣患者的观察发现,通过“鸣天鼓”对其护理30天后,大部分患者耳鸣减轻消失;山东省青岛市中医院对部分神经性耳聋患者施以“鸣天鼓”配合针刺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另外,“鸣天鼓”在防治神经衰弱方面的功效也得到证实。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这样的: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外耳道,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24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样声响,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注意事项:

首先掩耳动作要规范,双掌掩住耳廓,在屏蔽掉环境声音的前提下,适度用力。

其次要找准穴位:玉枕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风池位于颈后枕骨下,与乳突下缘相平,大筋外侧凹陷处;脑户穴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再次此动作叩击的轻重要视自身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而定,不能一味强调力度,否则反而容易造成耳部不适或者意外伤害的发生。

再次根据子午流注原理,练习时间最好选择在酉时(每天17点至19点)肾气充盛之时,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他时间。

最后尽量在开窗通气状态下进行操作,呼吸自然,思想集中,意在动作。姿势可或坐,或站,或行进间,但注意身体保持顶平项直,中正安舒。

定位:位于人体的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穴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藏有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舌本出血,瘿瘤。

配伍:

1.配通天穴、脑空穴治头重痛;

2.配人中穴、太冲穴、丰隆穴治癫狂痫。

3.配水沟、廉泉、涌泉,治喑不能言。

4.配肝俞、太阳、睛明、太冲,治眼痛。

5.配通天、脑空,有行气去湿的作用,主治头重痛。

6.配胆俞,意舍、阳纲,有疏肝泄胆、清热去湿作用,主治目黄、胁痛,食欲不振。

7.配通天、消泺、天突,有行气散结的作用,主治瘿瘤。

8.配风池、支沟、中渚、足临泣,治偏头痛。

9.配大椎、腰奇、后溪,治癫痫。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