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昌水河与富水河交汇的地方,在莱阳万第镇儒林泊村

 胶东故事会 2021-04-19
莱阳的五龙河,是胶东半岛有名的大河。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五龙河主要由五条大的支流汇合而成,这五条支流分别是富水河、清水河、蚬河、白龙河、墨水河。
不过,在历史上,人们对于五龙河五大支流的认知与现在有所不同。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富水河”与“昌水河”之间的替代关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民国版《莱阳县志》中的记载。志称:
“五龙河为县东部诸水会合后总称,其流有五,曰昌水河,曰清水河,曰县河(蚬河),曰九里河(白龙河)、曰墨水河。”
这当中就没有提到富水河,而以昌水河作为五龙河支流之首。在“昌水河”的词条中,县志还备注道:“昌水河旧名浮游水,俗讹为富水河。”按照这个解释,昌水河与富水河指的是同一条河,只不过名字前后不同而已。
然而,到了现代之后,昌水河与富水河已经被细分为两条不同的河流。就地理上的分类来说,富水河为五龙河的一级支流,而昌水河则是二级支流,先汇入富水河,再经五龙河入海。

(昌水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前后反差的情况,主要与昌水河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多个源头的地理特点有关。
按照民国版《莱阳县志》的记载,昌水河有东、北两个源头,而东源又可以细分为两大支。以现在的区划来看,北源在栖霞牙山的南麓,而东源则在海阳林寺山、三海山南麓以及招虎山北麓一带。
在民国之前,以上源头不明确区分主次,统称为昌水河。到了现代,北面发源于栖霞牙山这一脉,被定名为富水河,而“昌水河”的范围缩小到东源,即主要流经海阳郭城镇、发城镇的这一段。两者之间,也被确立为干支流的关系。北源的富水河为干流,而东源的昌水河成为支流。
由于资料有限,笔者暂时没有查询到这两条河正式分家的时间和原因。不过,结合历史背景来推测,“昌水河”的地位之所以下降(从五龙河的一级支流下降为二级支流),多少与莱阳人对“昌阳”一词的心态有关。
众所周知,昌阳为莱阳旧称,五代后唐时期,为避讳李国昌(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祖父)才更名为莱阳。此后,“昌阳”的称呼虽然不在于官方场合使用,但民间文士多习惯以此作为故乡的代称。
而“昌阳”之地名,系因地理方位而来。《太平寰宇记》载:“汉昌阳县,属东莱郡。置在昌水之阳,故名昌阳。”汉代的昌阳县和昌水,虽然是在现文登范围内。不过,后世随着一系列的区划调整,则逐渐西迁。在如今莱阳、海阳地界上,相传为昌阳城旧址的地方颇多。到了唐朝初期,昌阳城的地址才定在了现在莱阳城区的位置。
昌阳城西迁,昌水也随之转移。在北魏时期,如今的“昌水河”还称作“浮游水”,而后来就逐渐以“昌水河”名之。毕竟,有昌阳县,岂能无昌水河?

(富水河畔的鹅)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清雍正时期海莱分家之前,昌水河无论有几个源头,其主体均位于莱阳县境内,在当地文士心目中,“昌水河”犹如一条“图腾之河”,具有很有的象征性地位。海莱分家之后,昌水河东源虽然基本都划入海阳县,但莱阳这种“昌水河”情结,多少也有所延续。至少在清末民初仍是如此,民国版《莱阳县志》中的记载就是一个例子。
而进入现代之后,一来是海莱分家已久,二来是传统文化氛围渐淡,多数人对“昌水河与昌阳”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感冒。昌水河的地位也因此逐渐下降,以至于现在仅被视为富水河的一条支流而已。按照现在的地理和区划,昌水河基本都在海阳市地界内,只是下游与富水河交汇的地方,靠近莱阳市万第镇的儒林泊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面的介绍,主要来源自史志资料的记载。而要真正感受昌水河与富水河,最好的方式还是实地探访。笔者对两条河交汇的地方很感兴趣,前段时间路过儒林泊村时就专门去看了一下。此前的介绍,也算是为这次实地探访做个背景介绍和资料铺垫吧。
富水河整体为南北流向,不过受地形影响,中间变向很多,时而自西向东,时而自东向西,时而自南向北。

(儒林泊村周边的风光)
以儒林泊村附近的河段为例,村庄北面的富水河是自西向东流,在村庄的东面与昌水河交汇之后,形成一处大拐弯,又改作自东北向西南流。从地图上看,弯曲的河道正好把儒林泊村围在中间,村名当中的“泊”字,也是从这个地理位置而来。
也由于这个三面环河的地形,儒林泊村南北皆有一座石桥。要参观两河交汇处的话,先经南边的那座桥过河,沿着河边小路向东走,比较顺畅一些。路旁以果园为主,有苹果、桃树等种类,花开时节,景色也挺不错。
走不多时,就可以来到两河交汇处的附近。春季为枯水期,富水河、昌水河的水位都不高,交汇处也出现一块面积不小的沙洲。不过,两个不同方向的水流还是可以分辨清楚的。

(两条河的交汇处,图中沙洲右侧的是昌水河的河道,上侧是富水河的河道)
就实地感观来说,古人把东源的昌水河视为主流,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两河交汇之后的主河道,走向与昌水河基本相同。而以富水河为主流的话,相当于河道绕了一个大弯,视觉上略显突兀。但如今既然以区分主次,把这里当做富水河的一处河曲,也可接受。
建在河曲上的儒林泊村,是一个刘姓聚居的村落。根据村志记载,刘姓先祖相传明代从山西迁来,因建村时这里为榆树林丛生的泊地,故名榆林泊。后以推崇儒学、鼓励读书之意,改名为“儒林泊”。这里依山傍水,春季桃红柳绿,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是个不错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