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演绎绝美老旦

 九州君子好人 2021-04-19

在许多戏迷心目中, 侯宇 是一个未来能成为“角儿”的优秀青年演员。

出身 京剧 世家的侯宇,三岁时就能跟着身边的演员们有样学样,五岁时就获得了第二届新苗奖全国少儿京剧邀请赛的一等奖。那一届的参赛者实力可是不俗,比如同样在各个组别获得一等奖的 穆宇 、翟墨、王佩瑜、金喜全、徐孟珂,目前都扛起了大梁,即便获得二等奖的都有许多后来成长起来,成为各个院团台柱子的,比如蓝天、方旭、郭瑶瑶等。从那个时候起,五龄童侯宇这棵茁壮的新苗,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李奶奶” 高玉倩 慧眼识珠,当时就特别称赞期许她的天资不凡。侯宇也从此不断开花结果,“角儿”的潜质持续释放。一路之上,燕京杯、京昆大赛、红梅奖、魅力春天擂台赛、青京赛、白玉兰奖等,都留下了侯宇一个个闪光的脚印。

得天独厚的京剧世家出身,使侯宇有机会得到家庭的熏陶和诸多名家的指导。不论从她同时拜的 李鸣岩 、赵葆秀两位老师来论,还是长期对她传艺的郑子茹老师以及为其开蒙的众多资深望重的老师来论,她都算 李派 创始人李多奎先生和新李派创始人李金泉先生的再传弟子。出道早、得名师,在衣钵传承上和同时代的演员相比自然占得了先机。所以,她的专业训练具有起步早、水准高、基础牢、全方位、成系统的特点。就说伴随侯宇成长的一出戏《遇皇后打龙袍》,侯宇幼时就和林雅雯老师学习过,后得李鸣岩老师反复打磨,另一位老师 赵葆秀 也不断帮助打磨,所以仔细听侯宇在戏中的一段段韵味醇厚、酣畅淋漓的唱段,是能寻出李派新李派流派特色糅合的端倪的,比如 李多奎 先生的儿化韵、脑后音,李鸣岩老师的苍劲、赵葆秀老师的挺拔,这些特色组合起来,大方、自然、耐听。

李金泉 先生为赵葆秀老师量身定制的《八珍汤》《金龟记》成了侯宇的看家戏,赵葆秀老师倾心创作的《风雨同仁堂》也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她。开创文武老旦先河的郑子茹老师从豫剧移植过来的《对花枪》,更是成了侯宇的标牌剧目。名师,高徒,倾心传授、勤奋学习,所以,骨子老戏也好、新创剧目也好,侯宇都没有短板弱项。

生肖属龙的是不是内心都十分强大?反正侯宇是。从艺之路的顺风顺水并不意味着没有严峻的挑战,没有坎坷的坦途也不意味着没有行路的艰难。唱骨子老戏很难,传承之路亦难。她自己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行当,自然能克服很多,但是客观上这种长期的挑战是非常考验内心强度的。侯宇自己的认识是“骨子老戏是最难的,也是京剧基础,犹如金字塔底,能盖多高,面积多广,是否稳妥,全靠地基”,所以,她在这方面下功夫很大。她曾在博客上说:“天天练功不见多涨,一日不练就见抽功”,那就玩命地练吧。侯宇在小视频中也曾展示过夏练三伏、扎靠练功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

新创剧目更不轻松。就说侯宇擅演的几出戏,对老旦行当来说,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挑战的难度系数都是很大的。《八珍汤》在风雪夜赶路中,运用了水袖功和跪搓步,《风雨同仁堂》把老旦唱法糅合进青衣元素,都是对老旦艺术开创性的拓展,这对于从孩提时代就谨守老旦法度的侯宇来说,都是需要用量的练习积累,才能有质的突破的大挑战。相比这些,《 对花枪 》的挑战就是另一种程度了。郑子茹老师突破老旦局限,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创造了新颖独特的风格,更有了扎大靠、穿厚底、提枪下场的独创,独树一帜地创造了“文武老旦”。如果说这些对于有着幼功的侯宇还算不上有多大难度的话,核心的百句20多分钟的反二黄唱段,就绝对算是极限考验了。即使在京剧界有“站死的《祭江》、坐死的《祭塔》、跪死的《会审》”之说的几个唱段,也是差不多的时间,一段下来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侯宇硬是用5年多的时间,跟着郑子茹老师把整出戏啃了下来,这段核心唱段也深得郑子茹老师神韵,在一场场的巡回演出中都做到了高处高亢激昂、低处婉转深沉,中音饱满有情,字字珠玑,荡气回肠。

侯宇认为:“单一戏路的方式,会被时代边缘化。”所以,一直循着演什么角色就按照什么角色适合的方式演绎塑造的路子不倦探索。所有这些,都离不了迎难而上的倔强,背后的甘苦,只有她本人知道了。有时她自己也感叹:“这些年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自己了。”但是,我说,她绝对对得起观众、对得起 京剧艺术 了。

侯宇还是一个内涵丰富、多姿多彩的才女。遇到一处美景,看到一抹彩虹,听到一首名曲,品味一杯香茗、一瓶美酒、一盘美食,总是能够触动她热爱生活的心弦,从而奏出透着清新活泼、温暖阳光、纯洁明净之音的咏叹之调。甚至新买个头发帘、给院里的喜鹊搭个小餐屋、一只萌萌的小狗都能让她“哈哈哈”地乐上半天。热爱生活是热爱事业的基础,从生活中也可以感受表演的源头、吸收专业的养料、悟到艺术的真谛。繁忙的排练演出之余,她读完了青研班,又修完了MFA艺术硕士学位,听说现在又去清华大学攻读绘画了。增加文化素养,丰富自身,这都是“角儿”成长的正确方向。

侯宇更是一个具有自觉责任担当意识的京剧形象大使。她自称“新一代京剧人”,用以激励自己,主动地、默默地承担起京剧艺术普及推广责任。这些年无论到哪里演出,她都会利用专访、交流等方式,做一些普及型的工作。从2018年6月开始,以“京剧知识小课堂”的方式,录制视频,普及推广京剧艺术。一坚持就是好几年,录了30多期。每期都精心准备、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亲身示范、娓娓讲述,吸引了很多青年人,从这里领略到京剧艺术的魅力,这些人多数也成了她的“粉丝”。

对于观众戏迷,侯宇表现得非常随和谦逊、尊重亲近,经常在微博、微信和观众戏迷互动交流,指导学戏,耐心细致,从不厌烦。我理解,她努力地走近戏迷、走进人心,就是让京剧走近观众、走进人心的具体行动。

来源:齐鲁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