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知祖先的曼西人:全族不过千人,拒绝水电暖气宁可住帐篷

 行走在陌路 2021-04-1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哪怕以孤僻著称的因纽特人,人类学家也能通过复杂的基因、语言以及氏族迁徙路线,将其先祖锁定在亚洲东部的中国、蒙古一带,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与中国人种之间有不少共同之处。

然而,地处西伯利亚内陆的曼西人,科学家费尽心思却至今找不到其先祖的痕迹,以至于被俄罗斯列为现存唯一的部落氏族,处于“极度濒危”的范围。

与因纽特人四下分散不同,曼西人的活动轨迹十分有限,其有证据显示的迁徙路线一直没有离开秋明州鄂毕河流域,活动面积大约在8000平方公里左右。

苏联成立之初,科学家们没有确认曼西人的祖先就草草将其划归少数民族之一,60年代发现油气资源后,西伯利亚少数民族全部被迁移到专属民族区生活,曼西人被划入汉特-曼西民族区(汉特是另一少数民族,现存人口约4.8万,曼西人约1.2万),不喜群居的曼西人最终“出走”大半,而留守民族区的要么死亡、要么与俄族融合,早已不被认为是曼西人。

让俄罗斯科学家重新生起考证曼西人祖先的念头,其实来自于童话故事的插画。

俄罗斯孩子都读过帕维尔·巴佐夫的童话故事,其中一篇是这么描述的:“铜山皇后”幼年遭遇暴风雪闯进曼西部落目睹氏族迁居的全过程,“皇后”十分好奇这些没有篷布的帐篷支架,被告知“总有一天还会回到这里”。

俄罗斯人类学家戴尼斯小时候看童话故事时就牢牢记住了这个插画,到了2003年,戴尼斯已经是带领团队深入西伯利亚研究的人类学专家,意外发现鄂毕河流域有不少神秘的帐篷支架,他认为这就是曼西人的杰作,因而发起寻找曼西人祖先的提议。

由于曼西人的长相肤色疑似蒙古人,戴尼斯先把方向对准与曼西人接近的汉特人,可汉特人所用语言却与蒙语相似,信仰也完全不同,因而又转向研究曼西语,结果却惊奇的发现,曼西语与现有人类语言差异非常大,其主被动语音不同于已知的任何语种,现存1.2万曼西人中只有900多人仍在使用曼西语。

2010年,俄罗斯解密苏联部分文件,其中一份“曼西密码”引起戴尼斯关注,经过比对后得出结论:现在的曼西语不是成熟的语言,苏联时代为避免信息被对方拦截破译,将曼西语作为密码基础语言,加入多种冷门甚至原本并不存在的字符与发音,而受聘的曼西人认为加密后的曼西语更好用,就这么传播使用至今。

通过解密文件,戴尼斯还解开了很多未解之谜,比如曼西人有“全族持枪证”的原因:一名曼西战士独身突袭敌后百里雪原,刺杀敌首后安全脱身,被授予“红旗勋章”的同时还被特许“全族持枪证”,以奖励曼西人为国奉献的精神。

然而,“曼西先祖”这个最大的谜题仍未解开,人类学家辗转上百个西伯利亚少数民族的祖居地,提取数千份基因序列表进行比对,都没有发现与曼西人接近的遗传血统,反而发现了更多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曼西人曾短暂信仰过伊斯兰。

俄罗斯托博尔斯克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古代手稿,详细记录了1700名中亚战败士兵逃难到西伯利亚,其中一名穆斯林传教士向曼西部落首领献上“金冠”获得首肯,将战士编入多个曼西部落,部分曼西人受此影响改信伊斯兰,这部分人在曼西语中又被称为“谢赫人(异族人的意思)”。

另一部分曼西人受汉特人影响改信萨满教,按照《西伯利亚纪事》的记载,“铜山皇后”遇到的那支迁徙部落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奉行萨满尊崇天地万物的自然准则,每隔3-5年就会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居住,保留旧址是为了方便下一支萨满曼西人,同时会留下彩色布条以及刻在树上的曼西语等等印记。

所以,真正的曼西人其实并不多,而且多数都以家族部落的方式散居在鄂毕河流域,因此被俄罗斯列为西伯利亚现存唯一的部落氏族。

2018年在曼西民俗村旅行时,曼西向导乌戈兰告诉我:如果以传统曼西人计算,全族人数也不过千人,民俗村大约有200多人,他们依然在坚持搭帐篷居住,饲养驯鹿、捕鱼为生。

为什么极端到不愿接纳舒服的住所与工作呢?乌戈兰笑着回答:因为曼西人的归属在天地之间,安逸久了就很难再回到当初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说实话,我从未想过一个民族能有如此坚毅的信念,坚毅到宁可放弃唾手可得的安逸生活,在现代化相对明显的城镇里,依然过着原始的生活。

直到住进一户曼西人家中才知道,他们的信念来源于祖训,据说曼西人在过去1700年中曾无数次被驱逐残杀,好不容易稳定在鄂毕河流域,结果上个世纪又被苏联赶到民族区定居。所以,曼西人的祖先世代留下祖训不可贪图安逸,荒废驯鹿捕鱼的手艺,因此才拒绝水电暖气齐备的现代住宅,宁可搭建帐篷居住。

为了维持曼西人的传统生活技巧,住在民俗村里的曼西人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比赛,主要有驯鹿和冬捕两项,3-4天内决出的获胜者可获得所有选手捕捉到的猎物,用向导的话说,奖品丰富到获胜者在此后一年都不用去捕猎。

久而久之,曼西人的比赛逐步演变成民俗节日,很多外地人与游客也会趁此期间前来采购曼西人的特色产品,比如腌制的生白鱼、风干的鹿肉以及不常见的各种山珍野味。

曼西人的传统饮食受其他民族影响颇深,但总得来说还是很有特点的,比如用雪松枝烟熏的鄂毕河白鱼,需连续熏制20-30天才能食用,而曼西人又有“吃多少捕多少”的祖训,导致烟熏生白鱼颇受欢迎却极难采购。

与西伯利亚各个民族一样,曼西人也会生吃新鲜的冻鱼肉,一年一度的西伯利亚片鱼大赛中也经常看到曼西人的身影,略有不同的是,曼西人吃生鱼的时候会嚼一口雪松枝,据说有提鲜杀菌的功效。

为了更直观体验曼西人的传统饮食,向导还安排了两顿最有特色的曼西大餐:风干鹿腿肉和曼西炖鱼,鹿腿放血后挂在雪松下风干并滴满松脂,2年后取下清洗松脂,将其片肉再放入炖锅中慢炖2-3个小时,起锅后松香四溢唇齿留香。而曼西炖鱼的做法有些类似中国人的红烧鱼,不同之处在于曼西人没有葱姜蒜,所用的都是西伯利亚野草、野菜等天然香料,或许是野生鱼的原因,吃起来一点都没有腥味,浓郁的鱼肉香味与天然香料混杂,令人食欲大开。

吃饱喝足后,向导乌戈兰带我去看她的两个孩子,女儿11岁、儿子才4岁,但他们都十分懂事的跟着妈妈一起喊“姆拉希瓦(叔叔好)”,由于乌戈兰没有提前告知让我准备礼物,匆忙间只能拿了点现金给他们,两个娃娃却十分有教养的说:谢谢叔叔,我们不要。

乌戈兰笑着解释说:不接受无端的礼物,这是每个曼西人从小就被灌输的教育理念,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曼西人都不会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可能你下次再来就会接受了。

(纪实类旅游长文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与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