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均寿命那些事儿

 风吟楼 2021-04-20
人均寿命那些事儿

人均预期寿命

人均期望寿命是当年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的年龄。它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国际通用指标,77岁被公认为现代化水平。

下图显示的是2019年,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期望寿命,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在75到80岁之间,处于中上水平。

图片

而下表显示的是从1543年到2019年间,日本、韩国、英国、中国、印度、埃塞俄比亚、南非以及世界平均人均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对比中国和世界平均两条线可以发现,中国在1900年与2019年大约中点的位置超越了世界平均,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已经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了。

图片

那么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为什么会快速增长?这种增长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呢?

人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部分人民的生活质量。经济上的富足可以推动诸如卫生教育等行业的发展,包括对学校医院等基础性建设或一流的医疗教学设备等硬件的购买和对教学医学等研究的大规模投入。
(二)免疫因素
免疫接种对于新生儿及幼儿防治疾病、降低死亡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每年有1000多万新生幼儿死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等这些可以预防的疾病,特别是在免疫接种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新生儿及幼儿未能及时接种疫苗而早逝的比例更高。

(三)健康因素
个体每天的营养摄入、生活作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都影响其健康状况。某些元素摄入量的不足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侵袭,影响正常的生活质量;不良的饮食习惯,诸如吸烟喝酒等,短期内对身 体可能毫不影响,但长期会对人体的某些器官造成巨大的损害,增加人的死亡风险。疾病最为直接 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人类平均剩余寿命造成较大影响。

(四)社会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以及人口数量会影响该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医疗、能源等资源的具体分配状况,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均寿命明显提高的原因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均寿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呢?
一、直接原因:

1、婴儿死亡率下降
婴儿死亡率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呈现较快下降态势,中国婴儿死亡率在 1929~1931 年为 200‰左右,下降降到 2018 年的 6.1‰。

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也呈现出较快下降态势(见下图)。

图片
1969-2017年中国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3、孕妇死亡率下降
据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年-2015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已从 1990 年的88.8/10万下降为 2013 年的23.2/10万,降低了73.9%,实现了降低四分之三的千年发展目标。”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2018 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8.3/10万,比 1990年下降了 79.4%。

二、经济、教育、环境因素:

1、经济因素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经济发展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明显增高创造了经济基础。从横向看,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一般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从纵向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时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也相对增长较快。

2、教育因素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教育事业的较快发展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高,也有利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高。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更可能了解到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知识,更可能以有利健康的方式工作和生活,减少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等);而且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人群的工作收入也较高,使他们有可能改善自身及家庭成员的营养水平、接受自付负担较重的医疗服务,从而有利于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3、环境因素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增进人口的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高。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在1990 ~ 2017年间中国与死亡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中,除室外颗粒物污染仍在缓慢上升、室外臭氧污染没有明显下降外;

不安全的水源、不安全的环境卫生、室内空气污染(如使用煤、柴做燃料)对中国死亡发生的解释率呈现显著下降态势(见下图)。使用安全饮用水、安全的卫生设备(如厕所卫生条件改善等),能降低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高。

图片
1990-2017年中国与死亡相关的环境危险因素的变化
(数据来源: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人口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虽然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体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成为了困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重大问题。在人口寿命普遍延长和生育水平持续下降的双重作用下,全球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类社会正由年轻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转变。

1949 年以来,我国经历了急速的人口转变。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死亡率迅速下降,同时生育率仍旧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使得我国人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90 年代后总和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2015 年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并没有带来生育率的大幅回升,中国已步入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三低”阶段。

图片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今天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性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调节生育行为、提高生育率来转变老龄化态势的效果甚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转变思维方式,不应再强调通过人口政策调整来适应社会,而应当着眼于通过调节经济社会制度来适应老龄化社会。

1、提高退休年龄,完善退休年龄制度
提高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从教育水平看,中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年轻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在不断推迟。

从寿命看,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超过 75 岁。从人口素质看,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不断改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重体力劳动大幅减少,即使是老年人,也能够承担部分种类的工作,甚至在部分工作岗位上老年人还具有经验优势。

从养老金体系看,我国即将面临一个迅速而巨大的老龄化高潮,而养老金体系还不完善,养老金支付体系将面临巨大的压力。适当提高退休年龄,一方面可以增加未来中国劳动力数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我国养老金支付体系的压力,为我国养老金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变赢得时间。

2、推动产业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
尽管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仍不小。2014 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于发达国家的总和。但是,时至今日,我国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中国必须尽快走上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道路。一方面,要通过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本的开发; 另一方面,应当尽快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产业结构。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资源和财富,才能增强全社会对老年人的扶养能力,为老龄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3、重构经济社会制度,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不少现有政策并不适应老龄社会要求,不足以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社会变迁。因此,我们要重构经济社会制度,建立符合老龄社会特点、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公共政策体系,营造老年宜居环境,努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4、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相伴相随的是高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对于生活照料和养老护理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却是难以逆转的事实,仅仅依靠家庭成员的照料,将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长期照顾失能老人所产生的经济负担将大大超过家庭和现有养老金体系的承受能力。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应对老年人口长期照料需求快速增长的有效举措。个人在年轻阶段为老年照护风险进行资金储备,有利于在老年照护阶段减轻甚至不依赖家庭成员的照护费用和服务支持。

5、把握老年人新特点,推广智慧养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年人群体也在世代更迭中呈现出了崭新的特点。

在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的时代同时也是老年教育水平大提升的时代,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年人口知识化与现代化的过程。

一方面,应当加强对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教育与培训,努力消除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数字鸿沟”,使现在的老年人能够共享科技发展的成果; 另一方面,应当充分把握老年人群体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大力发展智慧养老的技术、设备和设施。

图片

拓展: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

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是指同时期出生的一批人,参照当前分年龄组的健康率预期处于良好健康状态下的平均时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提高健康预期寿命比增加没有生活质量的生存年数更为重要,并在 2000 年将其作为评价人口健康状况和卫生系统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的估算上,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界定以躯体健康为主,即没有疾病、残疾和损伤的状态。通过对各种疾病、残疾、损伤等状况进行权重调整,测算出非完全人口平均健康状态对预期健康寿命的影响,得到处于健康状态下的预期寿命。

图片 
2000年以来中国分性别的人口平均健康预期寿命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卫生观察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