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古往今来,每一个发动战争的主动方都不是单纯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为了耗尽本国国力而发动战争的,开战之前都会有全面的利弊考量。在蜀国综合国力远弱于魏国的前提下,辅政的诸葛亮选择“六出祁山”,多次北伐曹魏,自然也不是冲着耗尽蜀国国力的目的去的,而是有他自己的考虑。在咱看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原因是基于蜀汉战略调整、图谋自强、兼顾自保的综合考虑。 诸葛亮北伐,其实是和孙权同步进行的。在这联盟军事行动中,战斗主力是孙权,诸葛亮是敲边鼓的,只是想吸引一部分曹魏部位,给孙权减轻压力。如此说法,或将招致口水,但在《三国志-魏明帝纪》中,魏明帝多聪明啊,一语道破,“孙权退,诸葛亮必退”,事实就是如此,孙权退兵了,诸葛亮就会找个借口缩回去。 在诸葛亮的不断北伐之下,曹魏的大量兵力被牵制在汉中一带,进退不得。军队想要静下来屯屯田,诸葛亮便进攻去掠夺粮食;军队一有撤兵迹象,诸葛亮便去打两下。可以说在诸葛亮的操作之下,曹魏疲于奔命,将大量本来应用于国家再建设的资金放到了与诸葛亮的对峙之中,可以说诸葛亮的措施起到了消耗曹魏的作用。 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敏锐的察觉到蜀国在魏蜀吴三国中的劣势,为了蜀国的生存,坚守的结局只会是任人宰割,与其在权力斗争的内耗中不断沉沦,不如主动出击以赢得一线生机,因此他殚精竭虑的投入到北伐事业中去。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
|
来自: liuhuirong > 《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