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肝胆郁火,下焦湿热,这三个中医证型,在中医门诊是比较常见的。脾胃虚寒,肝胆郁火在中医上属于脏腑辨证,下焦湿热属于三焦辨证,至于用什么中成药调理比较好,与朋友们浅谈如下。![]() 一、先谈一下脾胃虚寒证:
《普济方》(卷二十脾脏门)中指出:“夫脏腑气虚,脾胃衰弱。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邪冷之气,内搏于足太阴之经,伏留而 不去”。 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脾胃虚寒一是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虚寒内生;二是寒邪直中脾胃,伏留不去,伤及脾阳,脾阳虚衰,虚寒内生,脾胃虚寒。
年老体衰,久病不愈,累及脾阳,脾阳虚衰;或长居寒凉之地,喜食生冷,寒邪直中脾胃,日久脾阳虚衰,虚寒内生,出现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的证候。总的病机是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 ![]()
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面白少华,口淡不渴,腹胀腹泻,完谷不化,女子带下清晰,痛经,舌淡白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
![]() 二、再谈一下肝胆郁火:
《临证指南医案·郁》中指出: “七情之郁居多,如思伤脾,怒伤肝之类是也。其原总由乎心,因二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疾病矣,其证心牌胆为多。” 《黄帝内经》中指出:“肝为刚脏,在志为怒,怒伤肝。” 从《黄帝内经》文献中可以看出,怒伤肝,肝为肝脏,将军之官,草木之脏,喜调达而恶抑郁,其性刚烈,其气易亢易逆。情志不遂,形成肝郁,肝郁久化火,肝火旺盛。从《临证指南医案·郁》文献中可以看出,怒伤肝,情志不遂,形成郁病,肝郁之证居多。 ![]()
平素脾气急躁,或生活与工作压力,情志不遂,形成肝郁,肝郁日久,郁而化火。
![]() 三、最后谈一下下焦湿热:
《医方考》中指出:'下焦之病,责于湿热”。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诸淋者,由而膀胱热故也。”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下焦之病多与湿热有关,湿热之邪下注下焦,出现淋证,出现尿急尿频,尿灼热等症。
由于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酗酒,体内酿湿热,或感受邪热之邪入里,与湿互结,形成湿热。湿热之邪下注于三焦,形成尿急尿频,尿灼热,或者带下量多色黄等湿热的证候。 ![]()
腹痛腹泻,肛门灼热,尿急尿频,尿灼热,带下量多色黄,外阴瘙痒,阴囊潮湿,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 以上与朋友们从病因病机、主症、中药调理与中成药的选择作以浅谈,大家对脾胃虚寒、肝胆郁火、下焦湿热或许有所了解,希望能帮助到朋友们!(温馨提示: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与交流,切勿自行抓药,责任自负,若喜欢中医科普与养生,请关注此号,欢迎转发帮助更多的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