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稚丨阅读,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

 鲁稚的阳台 2021-04-20




阅读,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

文 | 鲁稚

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读书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读书获得什么才是目的。要让孩子爱读书,并不是从捧上书本那一刻才开始的,而是在日常的每时每刻,让孩子有一颗好奇心,对物理的世界、精神的世界、一切未知的世界,由好奇而探索。

鲁鲁才几岁大的时候,我带他上街,经常会路过一家医院,医院的楼顶上有几个巨大的霓虹灯字“细胞刀医疗中心”。

鲁鲁就问:“细胞刀是做什么的?”

我答:“可能是切细胞的。”

“什么是细胞?”他问。

“细胞就像面粉,单独一颗很细很小,眼睛都看不清楚。但把很多面粉捏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团。人的身体就是这样由很细很小的细胞捏合成的。但是如果细胞出问题了,就像面团里有灰尘,已经混在好面粉里揉成一团了,再要把它们剔出去,只有用特别尖、特别快的刀,而且要找到灰尘,瞄准了,才能切得好。这个刀大概就是细胞刀。”

“细胞刀是什么样子的呢?”鲁鲁瞪大了眼睛,努力理解我的描述。

“我也不知道。我也没见过细胞刀。说不定是激光的,根本不是刀的样子,就是一束光……以后你长大了,可以去看书,查资料,也可以去问知道的人。”

“就是问老师吗?”

“不一定。也许是老师,也许是别的人,也许是书,也许是实验室,总之,肯定有种方式能让你找到答案。”

 

实际上,我的回答只是一种想象,我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这不妨碍我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这也是孩子需要建立的一种学习方法。阅读很多时候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好奇心是最重要的。阅读不能太功利。

我曾经在北京郊区的一个村里做公益,为孩子们搞了一个图书室。书是有了,但是来借书的孩子并不多,我专门准备了一些糖果奖励借书的孩子,常来的还是只有那几个。

有一天,路上遇到一个小孩的妈妈,我问她孩子为什么不来借书,是不喜欢看书吗?她说不是,是因为我那里没有作文书,净看些“闲书”耽误时间。原来是她不准孩子来借书!我哭笑不得。

有些家长把阅读看得过于功利,读书就是为了积累“好词好句”,看别人怎么开头、结尾,怎么提炼出好思想,以便直接帮助写作文。他们看见孩子借作文书,借教辅书,借知识类的书,借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书,就很高兴,借“闲书”就不满,就生气,觉得看这些书浪费时间。这是很短视的。

那作文书就不能读了吗?有家长问。我觉得,读是可以读,但不要多读。

优秀作文无论写得再好,也只是作文,不足以作为写作的典范,要说其思想性、艺术性,肯定无论如何赶不上中外名家,要说规范性,也赶不上正规课本。唯一可取的是它的亲和力,因为是同龄人写的,便于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又有类型化的特征,主题及表达方式都比较简单,便于孩子理解和模仿,从这个角度看,读一点优秀作文也未尝不可。

鲁鲁大约在五六年级,有段时间迷上了出版社朋友送的两本“作文年度选”,似乎也很有收获。但是过了那两个月,等我再到出版社给他找来类似的优秀作文选,他却兴趣索然,再也不碰了。

 

我想那是阶段性的兴趣、阶段性的需求,书里同龄孩子的文字,让他感到亲切,给他自信。因为他看到,凭着这样的文字,就可以跻身“少年作家”行列,这多少刺激了他的幻想,让他看到希望,也产生了动力。从这个角度看,那两本作文书对他还是很有意义的。

但由于作文经常具有功利性,写作的心态不自然,难免有矫揉造作的成分。而且,孩子的阅历毕竟有限,能在文字中表达的东西也毕竟有限,作文书,看两本也就够了。

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我对作文书的态度就是这样。既不提倡,也不排斥,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写作的范本,但不能作为重要的范本,更不能作为唯一的范本。即使作为范本,也主要是从技术上学其一二,这就像打拳,初学者往往是从分解动作入手,因为分解动作简单明了,容易看得清楚,适合作为示范。但真的要实战,分解动作显然不行。作文书就犹如分解动作,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往往都比较呆板、单一、程式化,故作文书多读无益。

读读无妨,不读也无妨,其实在平时的语文阅读训练中,孩子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阅读了大量的作文,孩子们已经有足够的精读精练,不足的恰恰是泛读,是对各种思想、各种知识、各种表达方式的兼收并蓄,这是一个真正成大器者所必须经历的。但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舍弃的,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想成大器、都能成大器,那是一个太遥远的目标,越近的东西才越容易被看到、被重视、被实现!

有时候要淡化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压力,将阅读的兴趣引向阅读本身,而不是为了提高成绩。

过于功利的阅读实际上是扼杀孩子的兴趣,如强调做读书笔记、摘抄美文等,这样做往往打断思维的连续性,将一篇完整鲜活的文章肢解了。其实,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整体把握,而非细枝末节上的纠缠。只有极少数需要精读的文章才需要做摘抄、做笔记,孩子在这个阶段大量的应该是泛读,泛读的过程中,那些能引起你注意的信息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记。

阅读的意义本来就远远不止肉眼可见的功利目的,所以在我这里,永远是把课外阅读放在课内成绩之上的。

五年级的暑假,每天上午是鲁鲁做作业的时间。这天,鲁鲁却看起了海明威的书。我没有催他做作业,就让他看书。在我心中,读海明威比做作业更有意义(暑假本来就是休息的时间、拓展的时间)。我这样的态度,是想传递出一个信息——阅读是重要的,阅读与作业一样重要,甚至比作业更重要。

曾经有一个五年级孩子的妈妈,在网上给我留言,诉说孩子读课外书的烦恼。她的儿子非常喜欢看课外书,她很为孩子骄傲,但孩子爸爸却有意见,认为那些书分散孩子太多精力,让他不能专心学习。妈妈非常困惑,孩子到底该不该读课外书呢?

看完她的留言,不禁悲从中来,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搞得连读书都成了浪费时间的事,我们的孩子,除了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他们还能做什么?!

原本以为,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用不着多说,但现在看来,还得再说。

阅读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固然,人可以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和与人交流来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然而,自己独自观察和思考,毕竟眼界有限,而和一般人交流,往往是在泛泛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来源零散,交流的深度不够,靠这样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显然是很受局限的。人还是必须读书,必须有目的、有系统地学习。

可见,限制孩子读课外书,这是一种多么短视的行为。即使从应试的角度看,也是不明智的。

看课外书,只要不过度,和应试的学习并不矛盾。首先是对语文的学习有好处。现在的语文考试一般都有三大块,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除了基础知识有可能靠死记硬背拿点分外,其他两项都是需要综合素质的。语文很难靠短期突击拿高分,就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它考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学语文必须靠平时的积淀,仅仅凭课本上的那一点东西,教给孩子们的实在太少,而且也太狭隘。不仅是知识上的狭隘,还是思想上的狭隘、思维上的狭隘,以及表达方式的僵化。如果仅仅限于这样的学习,孩子的成长必定是有缺陷的,不仅是知识体系上的缺陷,也是思想和心灵的缺陷。

何况,现在小升初很多顶尖学校都会自己组织测试,而且越来越不按套路出题,没有较广的见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是答不出来的。学校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因为越是好学校越重视孩子的素质和潜力,就不会仅仅局限在课本知识的考察上。

当然,孩子毕竟是学生,学业很重要,时间也的确很紧张。如何解决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冲突呢?我的折衷办法是尽量协调。譬如,在重要考试的冲刺阶段全力以赴备考,平时则适当放松,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我还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假如孩子不读课外书,他的每分每秒就都用在学习上了吗?不见得。孩子不是机器,他的承受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按我们的要求一直高速运转。如果孩子喜欢读课外书,那么读书就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是一种有益的娱乐,我们剥夺他阅读的快乐,他就只能找其他的消遣方式替代,那还不如阅读呢。

总之,孩子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只有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才能处理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各种问题。

【作者】鲁稚,作家,教育工作者。著有《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让孩子心灵强大》《没有不会写作的孩子》《三年能走多远》等十余部家庭教育著作,及《准备发芽的树》《你不来我也等》《正在消失的物品》等十余部寓言、散文、随笔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