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一村3000多蒙古人都姓“出” 祖先为避株连灭族之祸改姓

 韩林图书馆396 2021-04-20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小坝村,是福建唯一的蒙古族村,村里3000多人都姓“出” 。定居此处已有500多年。

图片


据资料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元朝的开国功臣、成吉思汗的义弟木华黎。元朝末年,他的后辈子孙纳哈出,在跟明太祖朱元璋战斗的过程中被击败,就投降了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看他是名臣的后代,就让他回蒙古去。纳哈出回蒙古后就在金山聚兵反明,几次进兵辽东。明朝大将冯胜率领大军围攻纳哈出,纳哈出又投降了。朱元璋再次宽恕了他,还封他为海西候,让他跟着傅友德征战云南,结果纳哈出死于途中。

纳哈出的长子察罕随蓝玉造反被杀,纳哈出的次子佛家奴是当时在福州府屯固守边。他听说他的哥哥因为叛乱被处死了,怕受哥哥牵连诛夷九族,便跑到此处躲了起来。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单取“出”字为姓氏。

《燕山路记》也记载道:“蒙古族出氏于五世祖出光育,为避株连夷灭之祸,'去纳哈,分出为姓’,隐居惠北边鄙山村洪厝坑”。

图片


在出氏家庙的门口挂着两副对联:“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帝廷称奇姓,闽海振科名”。

据记载,出氏曾在乾隆年间出了一名进士,进了翰林院,这个人便是出科联。他在随乾隆皇帝下江南巡防时,途中乾隆皇帝觉得“出”这个姓很特别,便问起了渊源。出科联趁机奏明出氏一姓的来龙去脉。从此,出氏的身份才大白于天下。如今出氏家庙挂的“帝廷称奇姓,闽海振科名”这副对联便是说的此事。
据村中老者介绍,村里是不过元宵节的,因为'元宵'与'元消'谐音,含有元朝消灭的意思。

出氏和其他稀有姓氏不同的地方就是有完整的家谱记载,包括姓氏的来源、祖先是谁、家族传承到第几代等脉络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这都归功于出其英老人的舍命护谱。据出其英说,《出府族谱》是从他太公手上传下来的,具体什么年代写的他也不清楚。在民国时期,他的伯父手抄了3份副本,分别分到涂岭的甘蔗林、樟角、前欧的三个族人手中,后来文革期间,族谱成为除“四旧”活动的对象。因为知道《出府族谱》在他手中,天天来闹,要烧族谱。如果不交出族谱,人身安全难以保障,但交出族谱,“根”很可能因此断了。最后,出其英拿出伯父手抄的副本,交给前来搜查族谱的人。就这样,副本被烧了。出其英保下了唯一的《出府族谱》原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