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研 | Immunity:复杂的自体炎症综合征揭示了JAK1激酶转录和生化功能的基本原理

 转录组 2021-04-20


编译:怀瑾,编辑:夏甘草、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免疫相关的单基因错变引起。本研究起源于一位早发型、多器官免疫功能异常患者,由JAK1中镶嵌的功能获得性突变(S703I)导致,该突变编码的激酶对下游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至关重要。利用单细胞RNA测序在单细胞水平检测基因镶嵌现象,发现在不同细胞中JAK1转录本主要受限于单个等位基因,因而引入突变“转录型”(transcriptotype)的概念。功能上,该突变增加JAK1活性并激活与之相关的JAKs。S703I JAK1诱导的细胞因子信号级联反应不受经典的JAK1介导。基于此,对患者进行JAK抑制剂(托法替尼)治疗,其临床疾病迅速被缓解。此研究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明确了其中的基本生物学原理。

论文ID

原名:Complex Autoinflammatory Syndrome Unveil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JAK1 Kinase Transcriptional and Biochemical Function

译名:复杂的自体炎症综合征揭示了JAK1激酶转录和生化功能的基本原理

期刊:Immunity

IF:21.522

发表时间:2020.8

通讯作者:Dusan Bogunovic

通讯作者单位: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

DOI号:10.1016/j.immuni.2020.07.006

病例简介


研究基于一位罕见病例,一名18岁女性患有复杂的原发性自发炎和特应性综合症(图1 A)。该患者出生于无血缘关系的家庭,无免疫病史。出生时,发现该患者具有线状分布的广泛脓疱疹,主要影响身体的左侧(图1B)。约1岁时,出现反复呕吐和腹泻。重复进行内窥镜活检表明在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结肠)出现了慢性、未明确的炎症反应,结肠的嗜酸性细胞浸润一直存在(图1C)。3岁时,她体重迅速增加,表现出浮肿和蛋白尿,肾活检证实为膜性肾病(MN)(图1D),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随后对环孢素和他克莫司治疗也无效。

结果


1.全外显子组测序揭示JAK1的从头突变

结合家族史和病史(父母身体健康,患者早期发病),研究者推测隐性或从头遗传突变是病因(图1E)。因而对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细胞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随后的变异分析排除了隐性遗传的可能。鉴于疾病的不对称表现,考虑较低读取频率的从头镶嵌突变的可能性。明确了一种候选的从头变异,JAK1 c.2108G> T,占映射到该区域的读数的27%(图1E和1F)。通过Sanger测序证实了c.2108G> T变体的存在(图1G),而健康个体的基因组序列均不存在该变体。此突变导致高度保守区域703(S703I)位置处的丝氨酸被异亮氨酸取代,预测具有高度破坏性。进一步调查非造血组织中c.2108G> T的存在,利用突变特异性探针进行数字液滴PCR(ddPCR),以估计在不同组织中携带突变的细胞的比例。从咽拭子、粒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内镜活检样品中分离出上皮细胞和相关免疫细胞鉴定DNA中各种频率的突变(图1H)。这些组织代表了所有的三个胚层,表明该突变发生在受精和原胚形成之间的第1~12次细胞分裂中(图1I)。

图1.免疫失调综合征患者中发现了JAK1新生突变

2. 等位基因表征显示S703I在JAK1上赋予了功能获得性(GoF)

S703I突变位于JAK1的假激酶结构域(图2 A)。尽管S703I位于已鉴定的种系JAK1突变之间,但这些其他突变对其下游的影响(LoF和GoF)却不相同。为评估该突变潜在的致病性及其对JAK1功能的影响,将WT JAK1,S703I JAK1和空载体慢病毒转导入U4C细胞(先前被选为缺乏内源性JAK1的纤维肉瘤细胞系)。在没有细胞因子刺激的情况下,用S703I JAK1或荧光素酶进行的转导可诱导STAT蛋白的基础磷酸化和活性靶基因的转录(图2B-2E)。S703I转导的细胞对IFN-α刺激具有高反应性,包括STAT1和STAT2的近端磷酸化以及IFN刺激相关基因(ISGs)的高转录(图2B和2C)。类似地,这些细胞响应IFN-γ或IL-6刺激后可过度磷酸化下游STATs(图2D,2E)。为了直接确认患者细胞突变的致病性,从患者的PBMCs衍生出了EBV永生化B细胞(B-EBV)品系。患者WT与突变B-EBV细胞中STAT磷酸化的比较表明,无论在基线水平还是细胞因子刺激,S703I 在JAK1 上均具有GoF作用(图2F和2G)。

图2.S703I JAK1诱发高度反应性STAT信号

3. S703I JAK1可独立于其激酶活性,而激活伴侣JAKs,

为了探究STAT信号上调的潜在机制,研究者评估S703I对JAK自磷酸化的影响。与STAT磷酸化的增加相一致,S703I JAK1本身被过度磷酸化(图3 A)。此外,JAK2,TYK2和JAK3磷酸化也被上调(图3B–3D),这表明相互作用的伴侣JAKs也可能在GoF中起作用。进一步推测JAK1 S703I可能通过受体复合物形成的增加或JAK蛋白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而过度激活伴侣JAKs活性。研究评估JAK1 S703I是否允许其细胞表面存在更多的细胞因子受体,但I型IFN受体亚基(IFNAR2)的表面染色表明,WT JAK1和S703I JAK1细胞中的受体表达相同,这表明受体复合物的JAK1结构不受基因突变的影响(图3E)。接下来,研究者假设突变的JAK1假激酶结构域使JAK2和TYK2的激酶活性反式激活。为此突变了JAK1的ATP结合位点(K908A),使其催化失活。结果证明,在JAK1失活的情况下,STAT磷酸化程度大大降低(图3F和3G)。但与正常的JAK1失活(K908A)相比,S703I JAK1的激酶结构域失活(S703I / K908A)后,在细胞因子刺激下,其STAT磷酸化异常增加(图3F和3G)。表明S703I JAK1反式激活了JAK2和TYK2,提示除了经典的顺式调控外,假激酶结构域还可以反式调控伴侣JAKs。该机制与报道的其它JAK1 GoF突变(A634D)一致(图3H)。最后,为了在临床上证明JAK1 S703I(及其他JAK介导的疾病)中JAK活性的重要性,研究比较选择性和非选择性JAK抑制剂(非洛替尼和托法替尼)的效价。与泛-JAK抑制剂不同,由于被JAK1假激酶反式激活的伴侣JAKs持续传导信号,JAK1特异性抑制剂无法完全消除JAK1 S703I信号(图3I)。这些发现强调了反式调节的生化功能和临床重要性,并表明选择性JAK不一定意味着良好的临床疗效。

图3.S703I JAK1通过伴侣JAKs的激活介导过度活跃的STAT磷酸化

4.体外分析揭示了细胞内在的GoF

为更深入研究S703I对免疫细胞的影响,研究者对患者的全血进行了大规模质谱流式细胞表型分析(CyTOF)。尽管JAK1在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中起着核心作用,但患者的免疫细胞分布大部分仍在正常范围内(图4A和4B)。临床检测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波动高。B细胞的频率比健康者低,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幼稚、记忆和类别转换细胞的正态分布。天然杀伤(NK)细胞中CD56hi细胞增加(比健康对照组高12倍以上)(图4B),这类细胞被认为较不成熟的细胞亚型,但与具有高细胞毒性的CD56lo亚型相比,其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速度较快。患者NK细胞与STAT1 GoF NK细胞(也被认为是未成熟的细胞)同时进行表型分析,结果提示与来自STAT1 GoF患者的细胞不同,JAK1 GoF NK细胞在表型上与经典的未成熟“ CD56bright” NK细胞类似。但该表型是否是由原发性病理或临床干预导致的仍待确定。进一步,进行磷酸化CyTOF分析全血所有主要免疫细胞中JAK1下游所有STAT的磷酸化。观察到STAT1,STAT3,STAT4,STAT5和STAT6的磷酸化升高,但不具有普遍性。某些免疫亚群表现出特定STAT的高基础磷酸化(图4C)。为了评估观察到的基础磷酸化的功能后果,研究者检测大量PBMCs的下游基因的表达,发现下游pSTAT靶基因(包括IFI27,IFIT1,MX1和SIGLEC1)的表达升高。免疫组织化学验证非造血组织的基线STAT磷酸化水平,在皮肤和胃肠道活检中检测到了高度磷酸化的STAT1和STAT3。在没有明显增加循环JAK-STAT细胞因子浓度的情况下观察到这种基础磷酸化作用,表明内在的S703I JAK1活性推动了这一过程,这与上述的体外结果一致(如图2B-2F所示)。

5.体外细胞因子刺激患者细胞可产生非典型的信号通路

用一系列促使JAK1与各种细胞因子受体、JAK伴侣和下游STAT靶标结合的细胞因子对全血进行离体刺激。经IFN-α或IL-2刺激,患者白细胞中STAT1和STAT3或STAT5被过度磷酸化;而IL-4对 STAT6磷酸化的影响与健康对照组细胞相似(图4D)。同样IL-5刺激也表现出正常STAT5磷酸化。类似地,在患者的B-EBV细胞中也存在这些差异反应。但IL-2或IL-4刺激只能在患者细胞中诱导STAT1磷酸化,与细胞因子诱导的典型信号级联反应相反(图4D)。这种非典型的信号反应提示S703I将扰乱JAK1,使其跨越经典的信号轴从而建立非典型的途径。这些结果表明,S703I JAK1是GoF体外突变,在STAT信号激活中显示出杂乱性和特异性。

图4. CyTOF分析显示细胞因子、STAT和细胞特异的功能获得

6.scRNA-Seq映射了S703I JAK1细胞分布和转录特征

为了追踪免疫细胞类型之间的差异,研究者对患者的PBMCs进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旨在以单细胞分辨率基因表达模式与细胞类型以及已知的JAK1基因型相关联的方式,特异性映射和评估S703I JAK1对免疫细胞亚群的影响。但基于液滴的scRNA-seq数据通常限于5'或3'转录区域,不包括JAK1 mRNA中S703I位点。因此,研究者利用定制的条形码微珠和改良的文库制备程序,将inDrops scRNA-seq方法调整为靶向JAK1的第16外显子(包含S703I位点)。利用改进后的方法分析患者PBMCs,基于基因表达模式的细胞聚类和手动注释可区分预期的PBMC群,其相对频率与CyTOF分析一致(图5 A)。同时观察到CD56hi NK细胞频率增加。基于JAK1靶向序列数据库,研究者将假定的每个细胞JAK1基因型(基于转录本序列)对应到PBMC子集。发现此子集中突变等位基因在免疫细胞簇之间分布很不均匀(图5B和5C)。如B细胞和单核细胞大多携带WT转录本,而69%的CD56hi NK细胞包含S703I突变的JAK1 mRNA。这种分布的异质性表明细胞对突变的内在耐受性的差异,这也与CD56hi NK细胞亚群的扩增以及NK细胞中JAK1的表达高于其他细胞类型一致。接下来,研究者进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比较了WT和携带JAK1突变等位基因的患者细胞,发现在WT与突变单核细胞中 IFI44L的ISG表达和一个ISG集具有显著差异(图5D和5E)。这些数据表明,不同细胞对S703I的耐受性有所不同,并证实GoF的细胞内在特性。
考虑到杂合突变的镶嵌性,研究者期望观察到一些仅包含WT JAK1转录本的细胞(即纯合WT JAK1)和其他同时包含WT和S703I JAK1转录本的细胞(即杂合S703I JAK1)。事实证明这2个等位基因的表达几乎是互斥的(图5F,左图)。相比之下,数据集中其它基因杂合变体表现出预期的双等位基因分布(图5F,右),表明JAK1可能存在单等位基因偏倚。为进一步验证上述假设,收集健康供体的杂合PBMCs单细胞(即包含一个JAK1同义多态性位点rs2230587),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探针进行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基因不同(图5H),这两个等位基因的相对表达不是正态分布(图5G)。经典的杂合性遗传理论已不能充分解释此现象,也促使人们对疾病的遗传渗透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图5. scRNA-Seq映射JAK1等位基因分布、转录影响和表达模式

7. 托法替尼治疗可以挽救临床和生物学上的免疫功能障碍

确定JAK1高度活跃性是该疾病的可能驱动因素后,JAK抑制剂用于临床治疗。比较了两种泛-JAK抑制剂降低(S703I转导的)U4C细胞中基础STAT磷酸化的能力。尽管其对JAK1的相对效力较低,但托法替尼抑制STAT磷酸化的效力与鲁索替尼相当(图6 A),再次反映了JAK1催化和STAT过度磷酸化的独立性。在患者来源的B-EBV细胞具有相似的结果(图6B)。接下来,模拟生理剂量用两种化合物离体处理了患者血液,并进一步评估IFN-α刺激的抑制作用。利用磷酸化CyTOF对全血免疫亚群的磷酸化STAT抑制作用分析显示,托法替尼在几乎所有细胞中都具有更强的抑制性(图6C)。广泛的功能研究后,研究用低剂量的托法替尼(每天5 mg)治疗该患者。8周内循环炎症标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图6D和6E);皮炎完全改善(图6F);到6个月时,患者报告胃肠道症状已完全缓解。结肠组织的活检显示隐窝结构的恢复和嗜酸性浸润的完全消退(图6G)。治疗后患者稳定保持2年,但不幸的是,患者因COVID-19死于急性呼吸衰竭。最后,研究者证实托法替尼治疗可挽救患者细胞中JAK亢进现象。从PBMCs分离的RNA显示,治疗后 ISGs表达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图6H)。进一步CyTOF分析也印证了基础STAT磷酸化水平的降低。在所有细胞类型中STAT3,STAT4,STAT5和STAT6磷酸化均降低,而STAT1磷酸化在某些细胞类型中降低(图6I)。总体而言,这些结果验证了S703I JAK1是广泛性免疫失调的病因,提示精准医学既可作为罕见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又可作为发现基本生理机能机制的手段。

图6. 托法替尼抑制STAT过度磷酸化,并缓解病情


讨论


本研究从未诊断的疾病病例入手,通过对基因多态性及生理学机制的探索,提高了对个性化医学中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镶嵌现象的理解。从基因组上讲,该JAK1突变未被发现,但可在整个组织中定位追踪其胚胎起源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此类研究提供高效的研究手段。偏倚等位基因表达和镶嵌现象,可能成为未来从遗传学角度探究未诊断疾病和感染携带者的重点。



更多推荐

 高分综述 |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单细胞分辨率下利用空间转录组揭示器官分子结构(国人佳作)

重磅综述 | Cell:非编码RNAs在肿瘤学中的作用(IF=36.2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