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鸿凯泰收藏 2021-04-20

公司有位同事,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某著名高校,2006年某研究所技术交流项目外派人物,在美国研习了一年,后来离职来到公司。当时,总经理兴高采烈地告诉其他技术员工,“终于挖到一个专家级人物”。可是,这位专家级人物,现在就在某个科室,默默无闻地闲晃荡,而他当年的徒弟都已经高升。

某次老领导说道:“现在的知识更新很快,某人天天在公司背英语单词,业务上还抱守着几十年前学校里那些过时的知识”。从领导的话中,我看到了知识迭代的重要性,而阅读是迭代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正如樊登所说“书是一件永不打烊的学校”。

我们大众所知的名人也都是阅读爱好者。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繁忙的日程之外,每年阅读的书籍也是50本之多。还有投资界名人,巴菲特和查理芒格,二人每天都要阅读5到6个小时。还有一位更厉害的人物,埃隆马斯克,本来是计算机专业出生,却靠自己良好的阅读自学习惯成功地创立跨领域企业,火箭公司Space X、特斯拉以及太阳能公司等。

回观自己读书,一方面,我们知道读书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又发现缓慢的阅读速度,让我们不知所措。比如,我自己一般读一本200页的书,至少是要三个小时,而上班妈妈族要找到3个小时谈何容易。有时候,克服心理障碍,拿起书读完,却还是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人说,迷茫的感觉,是因为读书太少,书读多了自然豁然开朗。但要加大读书量,阅读速度又是个问题,这就成了个死循环。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介绍了一种 “共振阅读法”,教你破除无效死循环,把阅读变成一种好玩的绘画,同时又让你可以把握全局,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读书领悟。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01. 什么叫共振阅读法?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共振阅读法”就是让自己与作者所写的这本书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被隐藏起来的才能。心理学家筒井顺子曾表示,“'共振阅读法’是一种不会让读者陷入书籍中的阅读方法”。

共振阅读法的支撑假设有5条。

假设1:在接触到书本的一瞬间,身体就能获得信息。

假设2:无论用多快的速度翻书,大脑中都会留下信息。

假设3:大脑会试图思考这些信息的含义。

假设4:阅读时所处立场不同,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会发生改变。

假设5:以故事情节来阅读,能加速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关于这几点,我自己也有切身的体验,有一些书,本身的书名就是明确的某种概念,例如《心流》,《逆商》,《思考的快与慢》以及《稀缺》。只要拿到书,即使不阅读书里面的内容,这个概念也会留在脑海里。

看到这些概念的时候,大脑也会主动地去想,什么是心流?翻完书之后,至少会知道“心流这个概念是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提出的,是指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而“共振阅读”则更进一步,它需要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绘制一张“共振阅读图”。首先在一本书中抓取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关键词语和概念,然后将其谱写到这张图上,这张图既可以引导读者阅读,也可以作为读书笔记的输出。有了这张图做记录,读者在看完书之后,也不会觉得一无所获。

02. 共振阅读法背后的支撑理论

1“潜意识效应”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1895年,在《歇斯底里研究》中,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 “冰山理论”。他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

《社会心理学》提到,“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过程。在正常的清醒时间内,我们的意识包括了视觉、听觉、其他感知觉、体觉、情绪和思维。在我们清醒的每一刻,我们的感觉系统捕获着大量的外部信息,但同时我们所能注意到的刺激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在数量庞大的刺激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被有意识地注意到。

世界知名的丹麦科学记者托尔·诺里特朗德在《使用者的幻觉》(The User Illusion )一书中,曾提及大脑分别在“有意识”与“潜意识”状态下处理信息的速度。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大脑处理速度是每秒40比特,而在“潜意识”下,处理速度是每秒1100万比特,因为潜意识调动了所有的感觉器官进行信息处理。也就是说,通过向大脑输送无意识的信息资源,可以让我们以27.5万倍的速度来处理信息。

据统计,2017年,我国上市的新书品种数为20.40万。现代知识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面对浩瀚如烟的书海,利用潜意识帮助阅读,可以大大加快我们的阅读效率。以前逐字逐句的阅读,变成了一页一页的拍照式阅读。“共振阅读法”就是在每一页中,寻找那些触动我们的文字,也就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文字,并记录下来,保留在有意识的记忆中,而其他部分就留给潜意识。

那输入的信息如果只是留在潜意识中,对我们来讲又有什么意义呢?说到这,我们就必须了解“启动效应”触发的“内隐记忆”。

2 “启动效应”触发内隐记忆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决策与判断》一书指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之后对同一刺激的知觉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同时,此书也指出人具有“内隐记忆”,这部分记忆储存在潜意识中,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时候起作用。

想象一下,如果你学习了一组包括“octopus”的单词串,随后完成单词填空“O _ T _ _ U S”,相对没有看过单词串的人,你会更容易地正确完成填写,这就是一个启动效应。

当然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启动效应的发生并不奇怪。但是,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即使在潜意识下,也就是你似乎并不记得 “octopus”时,你仍然具有猜对的优势。

社会心里学家做了一项试验,先让人们学习一组单词,然后在一天或一个星期后让他们完成两种不同的记忆测验。

一个测验采用外显的、有意识的记忆。参与者看一组单词,里面有 24个之前看过单词以及24新词,首先他们要指出在先前学过的单词组中,每个单词是否出现过。结果显示,一个星期后,参与者准确识别学过单词的能力,要比一个小时后差很多。

接着科学家,又进行第二种测验,结果却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在这个试验中,检测参与者对于先前学过单词能否正确地完成完形补缺,以此来评估启动情况。结果证明,那些在单词组中,曾经出现过的单词确实被启动,并且这种启动效应在一个星期后与一个小时之后一样强。

这个试验发现,被启动单词的有意识再识别,经过一个星期的延迟后已有实质性下降。而参与者不能回忆起的单词,与他们所能记住的单词,具有同样强度的启动效应。换句话说,内隐记忆在外显记忆下降的时候仍然保持一样的强度。它们都表明,即使不能再回忆起某些经历,过去的这些经历却仍然能影响我们的判断。

具体到“共振阅读法”之中,首先在阅读每本书时,读者需要记录产生共鸣的内容,从而形成“共振阅读”曲线。其次,作者建议,每个专业,购买10本书阅读,包括8本关于该专业领域的书籍,从入门级到专业,以及2本非该专业领域的书籍。利用启动效应,一本书可以作为另外一本书阅读的启动,几本书的内容相互产生作用,从而加强记忆,并且那些无意识的内容会在内隐记忆中起作用。

了解了“共振阅读法”的两个支撑理论之后,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如何操作。

03. “共振阅读法”的实施步骤

“共振阅读法”一共分为5步,分别是: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步骤0:接触书本,明确自己的目的。

步骤1: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

步骤2:在三栏表格中绘制曲线。

步骤3:从曲线中感兴趣的那一页上摘出词汇。

步骤4: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

步骤5:基于从这本书中所获得的想法,制订出行动计划。

步骤0 :明确读书的目的

在这一步中,想象作者就在你面前,对这个作者进行采访提问。

①写下你可能提出的问题,例如:

“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呢?”

“假如作者就在自己的面前,我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这本书值得花多少时间来阅读呢?”

“其中是否有能立竿见影的实用技巧?”

②写下页数

③写下作者的名字、绘制出画像或者画个“笑脸”的表情

④随意翻阅,对书中内容进行大致浏览

⑤将从作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简短地写下来

做好这一步准备工作之后,我们进入到步骤1的内容。

步骤1:通过随意翻阅,让大脑“下载”信息。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改变眼睛的使用方式”, 不要拘泥于具体的文字,而是以大致扫一眼的感觉翻阅即可。翻书的时候,可能会对书产生一种亲切感,就像与人初识见面。

步骤2 使用三栏表格绘制曲线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①绘制线条

一手拿书,一手绘制曲线。从三栏表格的“右上”朝着“左下”的方向绘制类似山谷起伏的曲线,绘制出书的“能量曲线”。

②在感兴趣的地方,标注6个以上的“↑”

在“↑”标注的位置下方写下对应页码,这个页码可以是一个大概值。

④确定优先顺序

在“↑”标注的位置上方写下优先顺序编号。

步骤3 在曲线上感兴趣的那一页摘出词语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①按照之前确定的顺序,翻到相应的那一页

②摘出“共振词汇”,将其记录到“共振地图”上

步骤4 凭着感兴趣的单词,带着问题去阅读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①看着“共振地图”,找出自己感兴趣或者关注的点

②用8分钟时间去阅读

步骤5 根据从书中获得的想法,制订行动计划

《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风靡日本的“共振阅读法”

第五步才是读书的一个闭环,比如,有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输出,写书评或者写读书感想。

当然,20分钟读书法,不是一个死的套路。有的人在前20分钟会发现一本书中有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重要内容。这种情况下,就不用再备 “20分钟时间”所束缚,即使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也可以。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例如有些人会选择再多花两个小时的时间阅读,但这意味着用“共振阅读法”能再多看5~6本书。在同一领域里,多读几本不同书籍,可能更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这个领域。

假如你决定再多花两个小时“阅读”同一本书,不如先用一个小时,通过“共振阅读法”读同一领域的另外三本书籍。然后,在剩下的时间,回头重读最初的那本书。这样不仅能加深我们的理解程度,也是更有效率的时间分配方式。

写在最后

如果用微习惯来理解,这种20分钟读书法有助于养成读书的习惯,因为只需要20分钟,在上班的地铁上,中午午间休息时,又或是某个会议间隔期间,我们都可以读一本书。同时,也因为每天都有读一本书的可能,也逼着我们养成每天随身带一本书的习惯,而仅仅只是这种携带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认知。

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中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书籍是知识的媒介,随身携带的书籍又或是放置在书架上阅读过的书籍,也都是我们人体大脑的延伸。每天花20分钟,对这些书籍翻阅一下,绘制一张简单的“共振地图”,把读书和输出都变得触手可及。

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教人们如何快速阅读的书,不如说是教人们如何利用“微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输出习惯的好书。想象自己每天拿着一张便条贴大小的阅读地图,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一年下来这本笔记本,就像一颗硕果累累的大树,便条贴就是果实,拿着这本笔记本的时候,你会不会有沉甸甸的幸福感呢?读书,从20分钟“共振地图”开始,相信这种细小的习惯,必然会对生活带来质的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