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知道的,明代著名的府部争兵权

 炫叶楓雪 2021-04-20

明代,可能是距今不太远,历史资料比较齐全,所以许多大家对明代历史研究比较深。上至庙堂之争,下至民间生活,都研究得比较透彻,有研究嘉靖帝的,有研究万历帝的,还有研究明代户籍制度,有研究张居正或者王阳明乃至李贽等人的,也有研究明末党争的。

当然,也不缺乏研究明代军事的,研究明代军事,就不得不提明代军事一个重要的权力之争。那就是明代军事史上的府部之争,府,即是明初独创的军事职能机构五军都督府;部,当然指的是绵延整个封建王朝历史的兵部

五军都督府

首先,我们讲一讲明代的军事制度,明代实行的是卫所制度,明代自中央到地方省、州、县都设立卫所,管理从军户中抽调而来的壮丁,地方的军队在卫所屯田种地,这是兵役制度和屯田制度的一种结合,这也就是朱元璋所说的:'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的优秀制度。

然后我们再来分别介绍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五军都督府,乃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一个独特军事岗位,朱元璋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清楚知道军队必须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避免武将造反。于是,设立了独特的军事机构来负责管理自己的军队。最开始,朱元璋官职不高时,这个机构名叫大都督府,朱元璋自任统帅,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为直接下属。

当朱元璋势力扩张之后,就将这个机构改成了大元帅府。当朱元璋称王之后,将这个机构改成了枢密院,仿造元朝的机构配置。当朱元璋君临天下,匡定天下秩序之后,于是就设立了自己的机构,名为五军都督府,掌管除皇帝亲卫之外的天下所有卫所。五军都督府分别为明朝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

兵部衙门遗址

然后再来说兵部,作为封建王朝传统六部之一的兵部,可谓是历史悠远。早至魏晋,一直延续到清末,兵部都是朝廷重要职能部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而明初极为强悍的五军都督府怎么到最后就成为了一个管理军户种地的衙门了呢?接下来我们简要分析一下原因。

1、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不同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最大的区别在于,五军都督府乃是主要由军事将领组成,而兵部则是由文官组建搭的班子。在明初,由功臣和大将组成的五军都督府,掌管着实实在在的军权。

开国之初,明朝面临着北元的巨大威胁,所以军队一直处于备战期,帝国也处于扩张期。这一时期,开国将领们都手握军权,实际掌控着军队,在朱元璋和朱棣的调度下,指哪打哪。这一时期,五军都督府继承了朱元璋创业时期的主要职能,统领天下兵马,指挥国家战争。

明军

而此时的兵部,形同于现在的参谋部、后勤部以及军中人事部。主要负责供应后勤,打造军械,执掌文书,主要是一些政务性质的工作。

但是当朱元璋和朱棣两代人基本平定北元之后,天下太平,在仁宣之治时期,五军都督府的作用明显就开始下滑了,而政治斗争中,五军都督府的那帮粗人,自然斗不过兵部的那些学霸,所以兵部开始慢慢插手军中事务,慢慢地,兵部全面碾压五军都督府,基本掌握了全国所有的卫所。

而皇帝对两者都不算放心,又整出了一个太监监军的政策。不同时期不同形势,这也是五军都督府没落的很重要原因。天下没有仗打,再由武将掌管天下兵马就不合适了,毕竟文臣会打仗的不多对国家是有好处的。

文官掌兵

2、宋之后以文制武的基本格局

因为赵匡胤深感唐末藩镇和五代乱世的根本原因是,武将做大,尾大不掉,很难处理,而且五代军人起义过分频繁,他自己也都是靠拥军起义夺取的天下,自然要提防来自武将的威胁。于是宋太祖开启了以文制武的千年国策,而为了辖制文臣,宋朝皇室又加强了强调忠君爱国的儒学的推广,匡定文臣的思想。

到了明朝,这一国策践行了数百年,在广大民众眼中,已经成为定律,武将就是比文臣要低一等,舞枪弄棒的就是干不过那些提笔书写八股文两榜进士出身的文官,看着自己连名字都写不出来的手,再看看人手一笔漂亮书法的文官,莫名的就会觉得自己卑贱一些。

所以,在和平年代,武将没有仗打,渐渐被边缘化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武将在政治斗争中很明显不敌文官,五军都督府自然也就比不上兵部,这是个很无奈的事情,没有办法,时代的原因,这事如是在汉唐,武将一举清君侧,兵部就得乖乖认错。

到最后,明朝中后期,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基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类似于锦衣卫和东厂,本来是两个职能不同的部门,最后东厂基本领导了锦衣卫。兵部也一样,可以管理五军都督府,而五军都督府基本只负责卫所的训练和日常管理,也就是给兵部打打杂,这样子生活。

明军

3、土木堡之变产生的巨大影响

土木堡之变对整个明朝的影响是巨大的,更是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走向。

首先,在蓝玉案中,朱元璋便对武将掌管军队有了些忌惮。再后来,朱棣设立内阁,军权被掣肘,而且还失去了调兵的权力,而明宣宗去世后,内阁以明英宗年幼为由,将部分军权收为内阁所有,而内阁监管六部,兵部自然从此获利颇多,在品尝到掌握军权的甜头之后,兵部自然就有了更大野心,那就是掌握更多军权,甚至于谋求控制军权。

而明代五军都督府真正的没落在于土木堡之变的影响。土木堡之变,在明英宗和权宦王振的带领下,明朝数十年积攒的精锐倾巢而出,随着皇帝御驾亲征。这里面,自然就包含了军中的几位重要人物,也就是当时还能掌控军队的几位重要武将和武官勋贵,即是以英国公张辅为首的,包括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以及他们打造和统领的二十万精锐大军,在土木堡因为王振的瞎指挥,全军覆没。

土木堡之败

明军没有了能掌控军队的能力,又在军中深得众望的将领,五军都督府自此没落。而让五军都督府彻底一蹶不振的,还是来自于之后的北京保卫战。因为这一战,诞生了明代最牛兵部尚书于谦,更是自此奠定了兵部在明代军中的地位。

北京保卫战之后,北京空虚,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兵部手握调兵的权力,于谦临危受命,调来直隶和山东的卫所部队,在北京附近,布置起了一道强力防线,最终击退了也先的瓦剌骑兵,保卫了大明的半壁江山。

面对同一支瓦剌骑兵,面对同样的对手也先。五军都督府在土木堡统帅大明精锐全军覆没,而兵部统帅残兵,却取得了伟大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一正一反的效果,触目惊心,五军都督府在军中,自此再无话语权。

北京保卫战

结局:五军都督府的没落

于谦一人之力,力挽狂澜,给世人心中留下了一种关键时刻还得靠文官的印象。自此之后,卫所官员的选拔任命,卫所操练,乃至于镇戍、边防皆由兵部统辖。由于五军都督府乃是祖制,兵部还是象征性地给了些面子,让他们管理军户户籍和屯田,毫无实权可言,简而言之,就是有名无实。

而文官统辖的军队,自然战斗力每况愈下,大明皇帝也不是没有想过,所以明武宗时期亲自统军,设立两官厅。嘉靖时期,允许俞大猷和戚继光练私兵,万历时期,允许李成梁等打造军队,后来甚至想整训明军,但是被文官反对而否决。

文官统兵

而兵部的文官兵部都是如于谦、杨博、卢象升、杨嗣昌等这样通晓军事的人才,很多都是些能喊口号,却不知道如何强军和带兵的庸才,这也就是后来兵部组织下的明军战力骤降,萨尔浒的惨败也有兵部背锅的成分。五军都督府的没落,也代表了明军战斗力的没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