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思明居士 2020-01-25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个专注中国古代史的90后小编

前段时间昊童在网上看了一个帖子,说是明朝自太祖朱元璋(洪武朝)以后就没有能拿得出手武将了,所以明朝压根就没有文武制衡,直接从皇权一家独大跳到了太监和文官之争。这句话可能有点拗口,说白了就是,明朝没有文武制衡,只有太监和文官之争。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相信对明朝历史不太了解的老哥应该也有这种想法,因为明朝自朱元璋之后除了极个别代表者(戚继光)之外貌似真的没有太出名的武将(明末有,但时间特殊就不提了),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昊童不才,有点自己的看法,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第一部分,文武制衡真的存在

我们当下感觉不到明朝武将的存在是因为那件事儿以后(第二部分会提到),导致武将集团基本退出了明朝统治核心,但在那件事之前,明朝武将的地位可是丝毫不比文官底,至于太监(王振是个例外)那会儿压根就提不上席面。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明朝开国之初武将地位不说高于文官但绝对是持平的,而且因为世袭制度的存在武将如果在路上碰到文官,双方皆为同级的话文官肯定是先下车或下马问候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明朝初年文官因为缺少军功所以封爵拜侯是非常难得,这个可以参考明朝开国六公爵,虽然李善长以文官位列第一公爵,但他后面的可全是武将。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另外,武将的官职除过三公三孤(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之外,最高的一品衔为左右都督,但这个只要能打仗,想得到问题也不是很大,朱元璋朱棣时期这个品阶的人也不少。但相反,文臣的最高职位除过三公三孤外就是六部尚书,但只是二品,后期的内阁首辅看起来牛逼但品阶只是五品。所以说,正常情况下文武官员相遇武将永远大于文官(但这只是理论上)。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朱允炆在位时期曾经将六部尚书提到了一品来和武将抗衡,但朱棣继位后又被废除。可能会有老哥想,如此一来武将大于文官岂不是失衡了?还请不要着急,可以慢慢往下看。随着明仁宗朱高炽继位,明朝由战争年代转为和平年代,而这时武将的世袭制度开始表现出强大的反差。什么反差呢?武将因为世袭制度可以无惧文官的打压,但世袭制度也几乎锁死了下层武将上升的空间(但起码能保证武将集团的领导人是武将),导致很多高阶的武将因为后人混吃等死而越来越没用,长此以往文官反制自然是非常正常的。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明成祖永乐4年,一位叫王骥的文官横空出世,他作为文官竟然带兵出征,到了明英宗正统2年,王骥作为文官开始受命整理军务,也就是从此刻起,文官开始了武将的节制。那时候虽然武将品阶高,但因为朱元璋时期的限制导致武将不能参与国际大事的决策(说白了就是远离皇帝),而且文官作为皇帝派下来的临时上司,武将也是没办法。

到了后来(那件事儿以后),武将的升迁也被文官控制,自此武将彻底成为文官的附庸,强如戚继光也得巴结张居正,由此可见武将集团的辉煌自那件事儿以后彻底的不复存在。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第二部分,武将去哪了?

明英宗正统14年,年仅23岁的英宗朱祁镇在亲信太监王振的蛊惑下亲征蒙古瓦剌部,最终在土木堡双展开战斗,但早已经被王振搞得狼狈不堪的明军尽管拥有大量先进武器,还是被瓦剌打的惨败,就连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虏(明朝唯一一个亲征失败的皇帝),这一战史称——土木堡之变!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根据记载,此次被朱祁镇带走的部队大概在20万(50万肯定是假的),事后逃回的士兵只有一半左右。但说句实话,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巅峰期,这种损失并不是接受不了,但最为致命的是,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武将集团几乎全军覆灭,这个才是土木堡之变的最大,最深的影响。

土木堡之变战死的武将包括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这二人的死最致命,是真的致命,虽然朱勇是死有余辜),泰宁侯陈瀛,平乡候陈怀,修武候沈荣,襄城候李珍等。这些人的死看起来可能无足轻重,但他们背后的蝴蝶效应可是大的恐怖。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效应一:明朝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几乎全军覆没,导致后来的三大营名存实亡,直接堵死了大半个武将的升迁渠道(最为致命的是,死的全部都是有身份有背景的,黄金年龄的士兵)。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效应二:有能力,有资格,有资质的武将全军覆没,剩下青黄不接的下一代根本无法在地位上和文官抗衡,明朝文官又因为出了几个确实有能力的代表(于谦,张居正)导致武将地位是越来越低,到了嘉靖万历时期,品的武将在朝廷中枢犹如走狗一般(往时浙弁牛姓者,官副总兵。上揭张永嘉(时任内阁首辅)相公,自称走狗爬见。其甥屠谕德耻之,至不与交。)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效应三:五军都督府这个存在不知道有没有老哥听过,昊童简单说一下,朱元璋朱棣时期非常重视文武制衡,所以特意用这个来与兵部(兵部尚书也是文官)分权抗衡。而朱棣也非常特意的在五军都督府里安插了很多武将勋贵,这些勋贵世袭罔替,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混吃等死的但起码,不会让文官把本该属于武将的东西全部拿走。土木堡之变后五军都督府全军覆没,自此,武将的任命和升迁,军队的作战和指挥都由兵部的文官指挥,如此一来武将又能怎么办(明末那些文官虽然有才但根本就指挥不动部队,这个道理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吧)?

明朝初期是文武制衡,为何后期变成了太监和文官之争,武将呢

文章最后昊童再说一句,随着武将集团的退出,之前被明代宗死死压制的太监又被重新被拽回了历史舞台(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又杀了一批武将,导致身边无人可用只能重新启用太监),自此,明朝开始了众所周知的,阉党与东林党之争!

大过年的要准备很多东西,如果有不足的地方还请见谅,实在抱歉)

历年今日: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结束,商朝走向了尽头;1841年1月20日,香港岛被英军占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