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飞哥谈影|主题相近语境相似,为什么这个展览胜人一筹?

 报春晖131 2021-04-20

4月9日,“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的展览。

展览现场,看得出读者很多,也很热情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但是因为疫情,很多相关活动都推到了21年。2021年又是,又是一个回顾的时间节点,所以今年类似主题的活动会特别多。正因为类似的活动多了,大家的语境又基本一致,相同主题、相似语境,最能看出一个活动的“成色”,这就给了我们比较、学习的机会。

首先我们必须要看到,这几十年中国的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在艺术世界里,摄影有得天独厚的纪实功能,适合于讲述这样现实中的故事,和展览的故事也足够契合。只要将图片按照一个简单逻辑(比如时间逻辑或者地域逻辑)铺陈,展览做到“及格”并不困难。但在“及格”作品很多的时候,做出新意、做成“优秀”,就变得格外困难。

“希望的田野”是我推荐给读者的一个优秀展览。她之所以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展览,我以为关键在于做对了一件事:想到了读者、理顺了思路、搭好了结构。

一个好的展览,其实绝对不是一堆作品的集合,而是一个有主导思想的完整结构,具体的照片则是这个结构的具体细节。“希望的田野”主题思想是以摄影的方式,完成对脱贫攻坚的影像记录。整个展览的要围绕着这个主题思想来构成。那么问题就来了,假使您是这个展览的主持人,您要怎么设计展览的整个结构,又要怎么最大程度的打动读者?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展览是怎么做的。

1.

如何确定展览的结构?

我们要做一个打动读者的展览,首先要明白读者需要看到什么。对于脱贫攻坚这个划时代的工程,读者最感兴趣的肯定是两个问题:第一:他是怎么完成的?也就是脱贫攻坚的过程。第二,完成之后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脱贫攻坚的成果。本次展览大结构分为“攻坚”与“圆梦”两个部分,大家看名字就能发现,两个部分的结构正好和前面读者关心的两个部分对应起来。能够有的放矢组织作品,就为整个展览的感染力奠定了基础。

2019年9月15日,四川雷波县卡哈乐村,眉山市东坡区农业局援彝干部辜涛(左)在入户调查途中,帮助彝族同胞收玉米。李隆德  摄。这是一个不大的细节,只有保证展览具有一定体量,才能让这样的细节纳入进来。

结构的另一个部分是体量,本次展览的体量是大约180幅作品。这个体量并不是很大,但是有精心的考虑:一方面,脱贫攻坚是个大工程,如果体量太小,信息量和覆盖面不足,不足以勾勒事件全貌,也不足对读者产生足够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这毕竟是一个独立展览,主办者要在一个空间内铺陈作品,读者要一气呵成阅读。如果体量过大,不但展览思路不容易实现,读者阅读的精力也难以维持。目前这个体量,既有一定的信息量,又不至于头绪过多阅读过累,基本上踩到了信息传播和阅读体验的平衡点。

2.

如果确保展览的感染力?

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一个180件作品的展览,其感染力绝不可能来源于某一件具体作品,这就像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感染力不可能来自300字的一个自然段。展览的感染力,一定来自于照片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展览的叙事方式。需要提醒大家,单一叙事逻辑是最简单的,但是展览的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单一逻辑就会显得单调。仅就本次展览,为了达到最好的感染力,我们可以看到综合采取了三种非常棒有效的叙事方式:空间的叙事、时间的叙事和点面结合的叙事。

空间的叙事,是最具“公信力”的叙事。摄影固然是生动直观反映现实的方式,但一张照片所反映的,都是一时一地的现实,只能说明“这件事情是真实的”,不能证明“这件事情是普遍存在”的。展览为了体现脱贫攻坚的规模,采取了多点采集、集中呈现的方式。作品涵盖了众多地区、民族和行业,也包括了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唯有这样的表现方式,才能体现出脱贫攻坚这一创举的广泛性、普遍性,也才能呼应其在整个国家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

2014年1月1日,西藏日喀则市江当乡江当村,正在治沙的人们突然遭遇风沙来袭。这里有8000亩沙漠, 植物的存活率很低,当地护林员用自己的双手种出一株株“希望”。王伟涛 摄

2016年11月16日,浙江丽水市莲都区畎岸村,土蜂养殖户正在收割蜂蜜。当地探索出了“十箱万元助低收入农户增收”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农户养上十箱土蜂,凭劳动就能有万元收入。朱旭萍 摄。和上图进行对比,西藏和浙江相隔千里,都在一样的发展进步,这样说服力就体现的更充分

纵向的叙事,是最具“感染力”的叙事。对比是人类文明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在表现发展变化的时候,对于同一事物的鲜明对比,感染力可能超过千言万语。本次展览推出了多组性格鲜明的对比,时代发展的印迹跃然纸上。就我个人在展览现场的观察,这些对比作品也是读者反映最强烈的作品。提醒大家的是,所谓“对比”不仅仅可以是同一地点、同一动作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种行为模式或者思维方式的对比。后一种因为可以体现时代对人观念的影响,其实反而更加能说明问题。

这是一组关于医疗的对比。作者均为于文国。上图是“1996年5月,贵州赫章县街头,一家中医诊所”,下图是“2018年7月24日,贵州威宁县石门乡,医务人员在年丰村卫生室为前来就诊的乡亲们看病、答疑。该卫生室是威宁同济医院驻石门乡年丰村帮扶点”。这样的对比,比几千字的文章和一整张数据图标更能说明问题。

这又是一组关于卖货的对比。上图文字是“1995年2月8日,甘肃张家川县张棉村,四位进村的货郎。孙廷永 摄”。下图文字是“2020年4月26日,江西遂川县副县长彭水生(后排中)在汤湖镇同洲茶场为当地特产直播代言。彭志强  摄”。对比关系并不像于文国那组对比那么紧密,但是因为涉及到了行为方式的变化,阅读趣味性更强。

以点带面,则是最能讲好故事的叙事。我们强调过很多次,描绘大时代,先写小故事。广泛的空间叙事还是会失之于散,需要同时结合突出若干重点,在这些重点体现故事性,吸引读者产生共情。本次展览突出了一些重点地区,比如十八洞村、宁夏的闽宁镇等。这些重点地区的作品有名有姓有经历,形成了展览当中的独特亮点。

2020年4月9日,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建新房的村民正与老家的亲人通话。邬志斌 摄。画面里有人物故事,更能打动读者。

前面的例子看完了,可能读者有觉得,有些照片不是那么“酷炫”啊?大家切记,展览选择一张照片,没有抽象的“好”和“不好”,只有具体的“合用”和“不合用”。亚当斯的《月升》好不好,萨尔加多的《创世纪》好不好?反映不了展览的感情和主题,就放不进这个展览。有些照片不以视觉呈现见长,但是放在这里足以说明策展方需要说明的问题,那就是合用的“好照片”。

最后,小总结,我们今天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而是一种工作方法。组织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展览还是组照,请大家记住三件事:

第一,拿到一个主题,一定要围绕读者对主题的阅读需求组织结构。

第二,需要方式不要单一,尽可能采用更加丰富的叙事结构,确保展览的丰富性。

最后,选择作品,一定是符合主题要求、叙事要求为上。

最后的最后,关于这个展览,如果有机会去国博现场当然好,因为很多布展设计,比如麦田实景,脱贫攻坚口号镜面廊道、透空栏栅式摄影展墙、832个脱贫县的竹简造型墙,这些只有到现场才有感觉。如果不能去也没关系,一则网上有一个全景展厅,可以浏览一下。

二则好的展览,咱们过去讲过,怎么也是“水过地皮湿”,所以务必要用出版的方式固定下来。中国摄影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展览画册。这本画册有意思,外包装是这样:

打开一看,里面别有洞天:

这本书包括了风琴折制作的全部展品手册一册,能完整呈现展览内容和样貌;此外还有60幅由专家精挑细选的单张收藏级展览作品,也是很用心的设计了。


飞哥是谁:许华飞,摄影理论工作者、影像评论人、图片编辑,参与众多国内一线摄影活动,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摄影之友》等媒体发表摄影文章多篇,2016年起连续担任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摄影部分撰稿人。著有摄影文集《飞说不可:最通俗的摄影导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