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的爱财小心思,从安徽与江苏二选一就能看出

 老徐趣读历史 2021-04-20

乾隆的爱财小心思,从安徽与江苏二选一就能看出

文|就爱说历史

在乾隆七年,也就是1743年,我国的淮北地区洪水泛滥。当时暴雨成灾,涉灾范围极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上下为这个事进行了大规模的讨论,因为按照当时的水利工程条件,安徽、江苏在洪水来临时只能两者取其一,自然各州上下游的人都不希望出现自己行政区被淹的情况,因此也是极尽所能劝说乾隆。

乾隆的爱财小心思,从安徽与江苏二选一就能看出

那么乾隆又是准备保谁舍谁呢?据记载,乾隆曾怒斥安徽民众只爱惜自己的田地,不顾下游的死活。原因就在于当时安徽泗州乡民曾集体前去高邮湖挖堤,想要破坏高邮湖的堤坝,进而使大洪水均分流往江苏,当然了,乾隆当时出此言,明显就偏向江苏民众,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的确是保江苏弃安徽。然而这样的决定真是我们常说一代英明帝王一怒之下所做出的决定吗?当然不是,这里面可还有大文章。

乾隆的爱财小心思,从安徽与江苏二选一就能看出

据记载,当时又德沛向乾隆建议说洪泽湖容纳不了那么多的湖水,不如效仿大禹治水,多开三处堤坝来放水,同时提前通知下游民众疏散以减少损失。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合情合理的请求,毕竟人财相比,显然人更为重要,给老百姓提前提个醒,无疑伤亡会低非常多。但是皇帝却拒绝了,理由是不到万分危急不能开堤坝“纵其淹没”,就算是开闸前提前通知也不可行,按他当时所说,这会将泄洪工作破坏。

乾隆的爱财小心思,从安徽与江苏二选一就能看出

灾情不等人,乾隆当时可以说的要两者取其一的节奏。虽然没有明说,但臣子等人又怎么可能不明白他的意见,且更加不敢违抗他的指令,因此拒绝开放洪泽湖大堤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至于后面灾情该如何缓和皇帝只是命令臣子尽其力而治之。其实以“昭关坝永闭不开”系“历来定例”的说辞并不是他的真实想法,如果我们考量安徽、江苏两省对朝廷的功能作用或许就能明白他为什么保江苏、弃安徽。

乾隆的爱财小心思,从安徽与江苏二选一就能看出

原来自明朝以后,江南就是纳税大户,当时的盐税与田赋,多是通过京杭运河运到京师去。如果开闸放水,那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帝国粮船、盐船不可避免的就会有倾覆之忧。所以我们说乾隆聪明,这件事上就完全能看出来,他不动声色,为了自己或者说朝廷的利益,又不想引得官员的不满,因此借事引怒,又以史为论,堵住了那些希望泄洪救两州人民的臣子。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件事上,朝廷选择了“财赋”,也就是把“民命”交给了民众,只要不决堤,就发动起群众力量,让他们寻找办法。所以,每逢汛期,上下游民众关系就会变得紧张与冲突不断,直至清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