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浙江乡试录取情况为例,看清代考个举人到底有多难?

 茂林之家 2022-09-01 发布于湖南

梁启超曾说:“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诚如此言,清代科举之难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举考试难这是人所共知的,但真正难到什么程度?恐怕诸位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为此,御史查阅了相关的史料,具体与各位分析一下浙江省乡试的录取情况。

先要搞清楚“学额”、“解额”这个基本概念

学额即指朝廷对府、州、县学各级学校每一科录取的新生实施限额,即生员的录取定额。顺治初年入关不久,百废待兴,各级学校的学额人数过于优待,定府学40名、州学30名,县学20名。

至顺治十五年对学额作出了进一步的调整,题准大府20名、大州县15名。至康熙九年府学25名,州县18名。此后的雍正、乾隆两朝,学额不断调整,但整体变化并不大。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中等的县童生数量一般都要高于1000人,而学额仅有区区的二三十人。这就意味着,这千余名童生中,仅有极少数人能考中秀才。这个难度,已经比现在考985大学要难上数倍。

解额是各省乡试之限额,其具体数字以文风高下、人口多寡、丁赋轻重而定。大省一百出头,中省八九十人,小省仅有五六十人。

值得一提的是,与明代乡试不同,清代在乡试正榜之外还按一定的比例录取丰副榜生,给予一定的优待。举人最好的出路,自然以得中进士为正途。若屡次会试不中,也有机会被选为知县、教官。当然,中进士的难度很大,百分之九十的读书人能考中举人已经十分难得了。

清代将学额成为控制地方正途基层绅士人数的手段,而解额则是朝廷控制生员入仕的手段,使只有少部分生员能够踏入仕途,学额与解额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清代没有普及教育,读书人不如现在多是事实。但也非很多人想象中那样的少,一个大县每次参加府试的数量也有一两千人,竞争比现在要残酷很多。

浙江乡试每次录取多少举人?

浙江与江苏一样是全国文风最高的省份,普通人家子弟也以读书入仕为正途,因此参加乡试的人数也较其他省份要多。当然读书人基数大,解额相对也要多一点。

从顺治朝开始一直到同治朝,浙江的解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相应地调整。比如顺治二年第一次开科取士时,浙江的解额为107人,这是清初中期人数最多的一科。

顺治十七年,浙江解额为54人;康熙三十五年为71人;康熙五十年为99人;乾隆九年为94人。至乾隆中期、晚期以后,浙江解额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25人上下。

以平均值120人计,浙江省每届乡试录取的举人数量并不多,如果平摊到76个州县的话,还不及2人。而且杭州府的仁和、钱塘两县又是出名了的科举专业户,它们几乎占了全省的一半。这样一来,有些县在乡试中,甚至连一个举人都考不中。

浙江的情况还算是好的,邻省江苏的学子们要想考中举人,其难度就要翻上一倍。康熙初年,将原先的江南省一分为二,成为现在的江苏、安徽。可是这两省的乡试仍然合为一省,即江南乡试。

江南省乡试以大省取额,江苏称为“下江”占了解额的十分之七;安徽称为“下江”解额居十分之三。同时为了平衡利益,朝廷规定乡试解元江苏、安徽各轮一科。

顺治二年,江南省解额163,至乾隆时期稳定在185人左右,仅比浙江多出60多人。可问题是,江苏、安徽读书人并不比浙江少,尤其是江苏省为全国文风最高、赋税最多之省份,解额却不如浙江。

此外,各省参加乡试的学子,也有一少部分在直隶参加考试,解额自然也归直隶。这些人包括入国子监读书的贡生、监生及通过拨贡而获得小京官之类的人等。

各省学子参加直隶乡试,都有自己的编号。以乾隆元年为例,将江苏、浙江定为“南卷”,取额39名,此后这两省的直隶解额一直维持在35人上下。

咸同时期太平军兴,朝廷财政吃紧,由于捐助军饷的需要,规定各省凡是捐输一定数量的军需后,既可增加乡试名额。不过以捐输增加名额也不是没有限制的,规定大省不得超过30名,中省不得超过20名,小省不得超过10名。

江浙两省富足捐输最多,因此在咸同两朝还获得了永远的解额,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4名。不过这点解额,对于千万读书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乡试难度依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