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可谓天下大乱,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流寇转战各地,烧杀掠抢,攻破城池,将老实巴交的百姓带走,不事农业生产,导致赤地千里。而外面同样也不安稳,清军八旗几乎是年年入寇,每一次杀进明王朝内陆,都要掳掠大量的金银财宝、人口牛羊,而城堡之中的明军则是龟缩城中,不敢出战,胆小如鼠。然而实际上明朝末年还是有着不少敢战、善战的能臣勇将的,而且他们各自的军事风格与众不同,接下来便给各位看官介绍一二。 首先要说的是洪承畴,说起他,估计各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投降。当时明王朝集中力量与满清决战,指挥松锦大战的正是洪承畴,不过可惜被清军截断粮道,洪承畴因此投降。不过实际上洪承畴早在明末便声名显著,当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洪承畴的兵马称之为“洪军”,他并非是关张一般的勇将,最擅长的便是指挥调度,集合各方面力量击破敌军。比如1632年,他就在庆阳指挥曹文诏、贺虎臣等人绞杀可天飞,1639年更是率马科、左光先领兵截击李自成,打的他落荒而逃。 而卢象升的作战风格则是与洪承畴截然相反,他最擅长的便是勇猛力战。明末军纪败坏,经常杀良冒功,而卢象升则是以个人魅力感染麾下军队,与敌力战。1634年时农民军大军入川,卢象升率领天雄军出击,农民军在郧阳汇聚了40万大军,处境艰难的卢象升将生死置之度外,与士卒同吃同住,拼死追击,结果九战九捷,大败数十万流寇。后来清兵入寇之时,卢象升担任督师抗敌,可惜高起潜见死不救,结果卢象升拼死力战,战死在巨鹿,殊为可惜。 自古以来最精锐的军队多为边军,而辽东作为抗击清兵的前线,常年与清兵交战,自然是兵强马壮,而其中的代表性部队,自然莫过于关宁铁骑。统率关宁铁骑的曹文诏,号称“第一良将”,因为内陆流寇作乱,朝廷便抽调他入关讨贼。曹文诏统率不过一千关宁铁骑,却经常击败十倍于自己的农民军,关中大战之中斩获农民军首级三万六千多,而曹文诏功居第一。他的侄子曹变蛟同样是一员猛将,当时为了区分两人,因此分别称之为“大曹”和“小曹”。 《明史》曰:传庭死,而明亡矣。一人之死关乎社稷安危,孙传庭的厉害可见一斑。孙传庭乃是上文中洪承畴的学生,不过他和洪承畴却是性格不一,洪承畴颇为儒雅,而孙传庭则是狡诈、果断。孙传庭麾下兵马出自关中,因此号为“秦军”,他本人料事如神,当时号称“闯王”的高迎祥想要进攻长安,因此打算从子午谷走,而孙传庭则是以逸待劳,结果将其俘虏,可见孙传庭的聪明。后来李自成走入南原,又遭到了孙传庭的埋伏,只剩18骑逃入商洛山。 而为什么说孙传庭“果断”呢?本来他被关进监狱,因为农民军声势浩大,因此崇祯帝又命他为三边总督,大会诸将抵抗李自成。当时陕西有一名总兵名为贺人龙,经常临阵逃跑,被称为长腿将军,孙传庭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将贺人龙处死,关中诸将无不震惊,唯命是从。其实崇祯朝并不缺乏能臣勇将,可惜的是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掣肘,否则明朝说不定还真能多存在几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