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和店:光阴深处的千年古村

 允默斋 2021-04-21

文/史运玲(河南汝州)

青色的面容,薄如蝉翼/如玉的脸颊,零落星辰/今天,我在汝州深处的小小村落/顺流而上/回溯千年的光阴/见证一片炽热的土地在烈火中重生。

吟咏着《印象汝瓷》一诗,我走向汝州市蟒川镇严和店村。

钟灵毓秀严和店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千年历史文化古村严和店自然村,位于汝州市蟒川镇,下辖张庄、郭庄、小郭庄、严和店四个村子。

它本是个沿河而居的偏僻小山村,却因宋元时期盛产汝瓷而闻名中外。严和店窑址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漫山遍野的古窑址,神奇的汝瓷龙床传说,以及历千年岁月仍保留的那份古韵古风味道,深深的牵动着我的心,让我一次次行走这方厚土,面对浩瀚长天,凭吊追思千年前那方神奇天地,感悟汝瓷老前辈们的技艺高超,留恋往返不思归。

带着朝圣般的心情再次走向严和店,我的脚步很轻,很慢,我怕一不小心,就惊醒了它隐藏在千年时光深深处的风雅尘梦……

这几个村子,位居正建设之中的汝瓷小镇西边。建设工地紧挨张庄村,三五步就可走到。郭庄村位于中间,为断代几百年的汝瓷复烧立下大功的郭遂老先生,就是郭庄人。如今,郭遂老先生的坟墓,就座落在山前那碧野深深处。

严和店村最靠东,紧靠严和店村东北的小郭庄村隔路就是谱写着汝瓷兴衰史厚重记忆的原临汝县汝瓷一厂旧址。老汝瓷厂遗址和紧邻的严和店小学地皮上,曾有过一个规模不小的名叫“清凉寺”(又叫下寺)的古老寺庙,寺内有一眼清冽甘甜的古井,井旁一棵柏树,树下一块石头,一柏、一石、一眼井,曾被不明真相的外地村民传为清凉寺有111眼井。那井,就在老汝瓷厂的球磨房里。聚焦了汝瓷爱好者和收藏者目光的严和店窑址,分布在傍村而过的蟒川河西岸、北岸,东至大郭庄村,西邻西坡,北依北坡,南邻严和店村,东西长约455米,南北宽约440米,面积约200200平方米。

岁月的深深风霜中,随着人口的增多,村子的扩大,这四个村子如今已经彼此很接近,步行没几分钟便可到达下一个村子。

飞花溅玉的潺潺蟒川河穿境而过,逶迤连绵的山坡,横亘在村子和河道两边,看起来就像河流的两岸。也许,遥远的古时候,这里曾经就是河床的一部分,沧海桑田里,河水变小变缓,河床裸露为平地,人们于河畔居住并繁衍生息,山坡便成了村子的天然巨大挡风遮雨屏障。四面环坡,一水环流,为种植培养农作物种子提供了天然良好的隔离环境,严和店曾经是汝州市十余年的良种培育基地。

原本东西方向流淌的蟒川河,流淌至薛庄张村北被迎头的寨坡改变成南北方向流向严和店,在严和店老汝瓷厂前时,又顺势东南,冲向绿荫绵绵的五虎山,继而东流。蟒川河在严和店一带形成的U字形大转湾,给严和店提供了烧制汝瓷的绝好先天条件,让它在历史上盛极一时。即使时光走到今天,它依旧在深深的时光深处里惊艳,许多外地瓷界人士,会不远万里来此寻古觅今,寻找古窑址古瓷片。我们在严和店村走街串巷寻古觅今时,时不时有乡亲主动前来问话:“你们是外地人来这里寻访汝窑遗址和古瓷片的吧?以前漫山遍野都是古瓷器碎片,一踢脚就能踢到一片。”还会听到种种传说,譬如谁家打井,挖出一个瓷碗什么的。

再次踏上严和店的土地,我心中有一种无端的亲切感。春风里的严和店,呈现出清静幽远的况味。路边花坛里的花花草草,释放着不可阻挡的美丽。

静静的时光,无形中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你我。上次来玩时,路口街巷边,从户家庭院伸出院外的那棵楝树,正满树花开,细细密密的小碎花,织出春天的斑斓多彩,让我站在那树下,久久不忍离去。

今年春风时节再行此村,仰头再看那树,繁花依旧,而曾坐在楝树对面厚厚青石板上择野菜,望去俨然大户人家里大家闺秀模样的老太太却不在眼前了。她曾经如此骄傲自豪的主动将我引到斜对面那座几进深的古老大院里参观,并向我述说自己家族和严和店昔日的辉煌历史:当年的严和店啊,人烟鼎盛,车水马龙,生意兴隆,驮载着精美瓷器的长长的骆驼队一样望不到头。我家族上,就是在这院落里开过车马店的……她这话我是深信不疑的,楝树下这间用废弃瓷钵和泥土建成的百年老屋,以及经过仔细辨认依旧恍然可见的石头古道,何尝不在验证着老人的话语呢?沿着这古道南行,严和店距离古色古香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半扎街仅7公里,他们共同证明着历史。

千年光阴深处的汝瓷古村

春花秋实,岁月斑驳,流年碎影,诗意乡愁。时光老人啊,翻动他翻云覆雨的巨掌,让这片土地,创造无数的辉煌,留下太多的记忆。

在遥远的大宋王朝时期,严和店就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这里不但有“十里蟒川河、十里大窑厂”之说,而且还是丝绸之路古道的必经之地,悠悠驼铃在这里唱响,美丽瓷韵在这里绽放,长风古道,商旅穿行,车马驼队,烟尘不绝。

北宋时期,严和店村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青瓷烧制中心。从蟒川河源头的罗圈寺到严和店,沿河两岸数十里,古汝窑星罗棋布,处处窑群林立,烟火遮天蔽日。大量的汝瓷精品,如奁、炉、尊、洗等,经各家窑厂烧成后,汇集严和店,经汝瓷赏鉴高手验货分级后,由古道传向四面八方,送往京师汴梁及全国各地。

关于严和店村名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有个叫严和的人在此地开店并因之而汇聚成村落。另一个版本是严和店即验货店,是漫长的岁月中,村民将音念转了的结果。

我是个疑心重的人,很想亲身获得那些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村民提供的资料,让我从蛛丝马迹中考其真伪。春天时的那次雨后严和店之行,我曾专门就此事询问过村民。

那时,山半腰上的洋槐花花事正好,串串、树树洁白的洋槐花,将山半腰弥漫在白色的云雾之中。那次,面对正在采摘槐花的村民,我故意装无知,一边向村民询问该村名字,一边信口开河地挑明自己的疑惑。我说,这一带的土真粘,粘的让我迈不开脚步,让想上到坡顶看看风景的我寸步难行。你们“粘坡店”的名字,是因为这坡上的土老是粘而得名的吗?还是,许许多多年之前,这里有个姓年的婆婆在此开过店?

我的话,让在山坡上采摘槐花的村民哈哈大笑。他说这村既不叫“粘坡店”“年坡店”,也不叫“年婆店”,而是叫“验货店”,“严和”、“验货”同音,日久天长中,将音喊转了,昔日的“验货店”村,就成了如今的“严和店”村。

我曾经有几分怀疑验货店之说,是后人为抬高此地身价而杜撰出的传说,听了村民的话,我的疑惑渐消。但说实在的,严和店仍给我扑朔迷离之感。因为曾有村民讲,在村中一个古老寺庙的香案下曾发现一本书,书上讲严和店是由于一个叫严和的人在此开店,所以称“严和店”。

“验货店”也好,"严和店"也罢,都不容置疑地证明着,严和店村在遥远的大宋王朝时期,曾经在瓷界江湖里拥有独特地位。

探询严和店往事时,村民自豪地告诉我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养育一方器物。这方水土烧制出来的汝瓷,与别的地方水土烧制出来的汝瓷是有区别的,胎体细密结实,开片细微,洇水少。村民的话让我半信半疑,回汝州后,我就此事咨询于一个烧瓷世家传人,未得结果。倒是不久后,在一篇关于汝瓷的学术论文上读到,资深汝瓷前辈们发现,同样釉料同样烧制条件下,用严和店土烧制出来的汝瓷,呈色效果好于别处的土。严和店的土质细腻粘度高,也是有目共睹的。大灾之年,还有人从严和店往家里背“观音土”土充饥活命。如今,那条有“观音土”的深沟,依然静静的躺在村东蜈蚣山的苍翠密林间。

神秘莫测的汝瓷龙床传说

作为曾经的北方青瓷烧制中心,严和店的青瓷烧制技艺,无疑曾一度引领潮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它是陶瓷史上一段绕不开的地方,《中国陶瓷史》上专门介绍过严和店。

严和店窑址始烧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达到鼎盛,元代时仍在生产,该窑址是继五代越窑青瓷之后,北宋中原地区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它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上举足轻重,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日本侵略军占领汝州时,大批日本文物专家从此地盗挖掳掠走大量古陶瓷片,回国做科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陶瓷专家、考古专家来这里调研、挖掘。1985年和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生班先后曾在此地进行过考古挖掘。尤其严和店窑址里四个窑炉的发现,令人对汝窑窑炉的构造、烧造方法、温度等有了初步认识,为恢复汝窑生产打下了基础。

在严和店,民间流传甚广的汝瓷龙床传说,也侧面证明着严和店的汝瓷烧制技艺之高。

据说,不知哪年哪月,在严和店负责为皇宫烧汝瓷的皇家官员,突发奇想,想让汝瓷匠人为皇帝烧制一件汝瓷龙床来。汝瓷素有无大器之说,烧制龙床,无疑是对汝瓷匠人的一个重头考验,但聪明的严和店汝瓷匠人居然烧制成功了!传说上面有九九八十一条龙,栩栩如生,豪华富贵。

只可惜世事无常,汝瓷龙床还没来得及献给皇上,就战争突发,战火迅速肆虐到了汝州。汝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让它无日不起战火。无奈之下,汝瓷匠人将汝瓷龙床匆匆掩埋地下,逃奔他乡活命。

又是几百年过去了,同样的一个不知哪年哪月里,严和店一个村民,突然说在地里发现了一个汝瓷龙床。待村子里人让他带路,匆忙赶往发现龙床地点时,那里到处是凌乱的脚印,汝瓷龙床却不知所踪。

由于叫嚷发现龙床并自称在龙床上坐了一坐的那人,属于脑瓜子不太灵利的囟球之列,村人便对他的话有点半信半疑。但那地里突然出现的凌乱脚印,又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怀疑地里真埋有汝瓷龙床,是被盗墓贼亦或谁偷走了。

严和店发现汝瓷龙床的传说,也就那样世世代代流传了下来,如同说不清道不明的严和店名称来历一样,迷离了世人千载。

瓷韵悠扬谱新生

穿行严和店老街,古村的痕迹与风韵宛然。重重的古旧瓦房院落,穿村而过的溪流,布满沧桑记忆的青石板,无不昭显着旧日车水马龙的古道辉煌。随处可见的遗弃烧瓷匣钵里种满了花花草草,以及用匣钵碎片建造的部分墙体,更在无声而不容置疑的,证明着此地昔日的繁华昌盛以及陶瓷业的兴隆。

不久的将来,严和店将和张庄、郭庄一道,搬迁到北坡上正建的新房中去,他们腾出来的地方,将在汝瓷小镇建设中作其他规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会在衣食住行上,去追求更干净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弃旧追新中,那些曾经承载着一代人乡愁记忆的老街、老房,亦或寺、庙、道、观,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留下难以言说的怅惘之情。

严和店人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无需为此而纠结和怅惘,汝瓷小镇本身就是置根于严和店漫山遍野的汝瓷古窑址以及严和店的厚重文化基础上发展建设起来的,属于他们的美好记忆和引以自豪的文化符号,并没有因为建设而丢弃甚至绝迹,甚至借力建设特色小镇的东风,将那些文化特色更加发扬广大了。他们未来的新家,一定会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既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期冀,又传承了那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记忆。绵密的乡愁,也会因这些文化的记忆而醇香如故,不绝如缕。

行行复行行,一路思绪深。漫无边际的遐想中,竟不知何时天空飘起了细雨。趁着细雨未湿透土地,我从蟒川河畔的菩萨寺右侧登上坡頂,登高望远,俯览小村秀美风貌。

濛濛烟雨,如雾如丝,缠绵多情。苍茫宏阔的五虎山、凤凰山、蜈蚣山等九座山,慈母般的环拥着小村,将素有“九龙朝严”之说的严和店笼罩在霏霏雨雾中。雨中的严和店,林海清幽,古朴典雅,安静恬然在岁月的光阴深处。脚下的菩萨寺,建在堂坡的山涯半山腰,曲径通幽,幽雅空灵。房子后面裸露的青石山体上,流水和钟乳石的痕迹宛然,述说着这一带曾经水势浩大的流水汤汤往事。

无疑,造物主老人对严和店是比较偏心的,那么大方地赐予了它一方神奇的丰绕物产!环村林立的山,不但为它的子民遮风蔽雨,更为它的子民提供了适宜烧瓷的丰厚土脉。那厚厚的高岭土,是制瓷的优质原料。那一条九曲十八弯、飞花溅玉、潺流不息的蟒川河,也是生产汝瓷时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洗泥、踩泥、沉淀等多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那漫山遍野的茂密植被、树木丛林,以及浅。宋朝时期,煤已经开始被运用于用烧瓷之中,难怪汝瓷工匠们会汇聚在这一带呀!水与土的完美结合搭配,再加上汝瓷工匠的匠心独运,水与土浴火舞蹈,造就出了美轮美奂的汝瓷。南宋佚名诗人所做《青瓷》诗中“汝窑土脉偏滋媚"'说的便是此事。

刚才,在严和店随意行走时,我发现那里似乎有煤层的痕迹,一询问,果然此地地下煤层很浅。宋朝时期,煤已经开始被运用于用烧瓷之中,难怪汝瓷工匠们会汇聚在这一带呀!水与土的完美结合搭配,再加上汝瓷工匠的匠心独运,水与土浴火舞蹈,造就出了美轮美奂的汝瓷。南宋佚名诗人所做《青瓷》诗中“汝窑土脉偏滋媚"'说的便是此事。

环视四野,没有了车水马龙,没有了驼铃声声,没有了窑火遮天,只有那深深的老式宅院遗留下来的那些断垣残壁,以及苍桑的繁茂古树,述说着昔日的辉煌。静寂的凭吊里,漫延古今生生不息的历史云烟,一波一波地将我浸染。

历史的更迭,繁华骤逝的无奈与忧伤,悼古怀今怅惘里领悟出的丝丝禅意,包围了风里雨里的我,更弥漫在偌大的严和店的上空。我在深深的敬意里,与这片厚土蕴育出来的无数代汝瓷匠人,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

怅然若失里掉头东望,清翠浓郁的五虎山畔,塔吊林立,施工正酣。郭庄、张庄,珍珠般散落在原野之上,田畴葱茏,阡陌井然。睹此,我失落的心方才陡然变得高兴起来。塔吊林立处那是什么?那是振兴汝瓷的希望之光啊!

汝瓷,为什么能在汝州这一方土地上顽强生存而不绝?这里的人们,对于汝瓷有着深深的挚爱!正是有了这种爱,才使得他们能有一种自信,一种坚持;能够学习继承、不断奋斗;能够革新创造、精益求精;能够勇于担当,克服千险万难;能够知耻而后勇,奋力追赶!

其实,这也正是汝瓷精神的内涵之所在。汝瓷能历千年而仍绵延传承,汝瓷人所拥有的特定的文化精神力量,是其有力的内在支撑。汝瓷的根脉,扎根在深深的沃土深处,文化筑就的千枝百叶的藤蔓,纵横延伸在千千万万百姓心间。文化不死,常青常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