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号楼现在是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用房
大门上的花窗、斗拱。
200号楼的外墙
2016年11月12日,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南京市文广新局主办、江苏省雕塑家协会承办的“南京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工程(首批)”代表作品《袁枚》像在南京市宁海路与广州路交汇口绿地广场,即袁枚先生生活过的历史上的“随园”区域揭幕。
袁枚雕像由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南师大校杰出校友吴为山先生创作。吴为山介绍,做袁枚雕像是他由来已久的愿望,他对“随园”有很深的情结。南京师范大学宁海路校区又称“随园校区”,是南师大培养了他,是南京这座城市养育了他,他要为南京文化展示和传承尽一份力。吴为山设计雕塑的袁枚像,深刻展现了袁枚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其情绪和神态令人赞叹不已。
袁枚雕塑之所以设置在宁海路与广州路交汇口,因为这里属于袁枚私家园林——随园的范围。史料记载,乾隆年间,袁枚购得南京城西小仓山江宁织造隋赫德的园子,改造为在当时南京首屈一指的私家园林随园,其大致范围在如今的广州路、上海路、青岛路、五台山体育馆一带,也包括南京师范大学的随园校区。袁枚雕像出现在随园故址上,可以让市民与游客近距离感受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
袁枚雕像是一尊立像,高 3.7 米(含基座)。雕像面带温和平静的微笑,吴为山说:“袁枚心中荡漾着诗意,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和’,这种'和’表现在文人身上就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袁枚雕像立在这里和所有经过的行人进行对话,是和谐的对话。”雕像手中拿着一本书,吴为山说,“这是一本永远打开也永远打不开的书,永远打开的是袁枚的心扉,永远打不开是因为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有人问为什么这本书没有名字,我说它不需要名字。”
在袁枚的雕像旁,有一块石碑,碑刻作者创作心情。“袁枚手握诗卷,信步随园,目含温润,怡然超拔,清灵隽雅,内蕴醇厚刚正,此襟怀气节乃一代名士风范。
从南京师大随园校区南大门进去,是音乐学院。
在8号楼和200号楼中间的是10号楼
10号楼位于200号楼东侧并与之垂直,中间以走廊连接。10号楼1933年落成,因国内反基督教运动,10号楼对外的名称由规划时的“教堂”改为“大礼堂”,实际上它仍然是金女大的教堂,目前为随园音乐厅。
这栋建筑完全是钢筋水泥结构,人称“不怕火烧的楼”。地板则铺以方块软橡木,为的是人在上面走动没有声音,这是为“音乐楼”需要安静的特殊要求设计的。
随园音乐厅背面
随园音乐厅背面的一棵枫杨树

10号楼两层,屋顶一层,建筑而积1397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单檐歇山顶,檐口简化不做斗拱,底层外墙用水泥粉刷,并用大型组合钢窗 ,室内装饰为中国传统形式。
10号楼东侧是8号楼
10号楼与200号楼以走廊连接
这次去南京师大,不巧10号楼正在维修。
西头连接200号楼
从南面往北看走廊
东头连接10号楼
沿着10 号楼与200号楼之间的路往南走,有一高坡。
清钦台
沿着台阶走上去是紫藤园
紫藤园,在200号楼南面。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对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开始了野蛮的戮掠。而女性在这期间遭受了骇人听闻的性暴力,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这些血泪过往现已永远地铭刻在历史上了,永远留在了每位国人的心间。
金陵女子大学是由美国教会建立的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古典优雅,享有“ 东方最美丽的校园” 称号。但是,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时, 这所神圣美丽的校园却成了日军野蛮实施性暴力的重要场所。
紫藤园北面的200号楼
尽管金陵女大属于美国的教会学校, 而且位于南京国际安全区内, 并有美国教授明妮魏特琳女士的保护,但是,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 面对失去人性的日本士兵, 金陵女大绝不是女性避难的“ 世外桃园”。金陵女大难民人数一直在12000至13000人左右。金陵女大收留的难民大部分是没有结婚的姑娘和年轻的妇女。在魏特琳日记中, 记录的日军在金陵女大的性暴行, 最早的案例发生在1937年12月17日, 最后一个案例发生在1938年2月14日。
魏特琳,中文名字叫华群,人们习惯叫她“华小姐”。在日军逼近南京的危险日子里,留守金女大的华群仍坚持不离开金女大。在四次拒绝美国大使馆要求撤离南京的要求后,她要做好准备,在最关键的时刻,与中国人患难与共。
1937年从12月13日到17日,金陵女大难民所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学校所有的大厅和走廊都住满了人,魏特琳为了保护他们耗尽了心血。她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铺在校园当中的草坪上,向日本军队声明此处是美国区域。魏特琳在写给金陵女大校方的报告中说:“我们怎么也忘不了在校门口目送妻子、女儿进入收容所的那些丈夫、父亲的面容。”
200号楼后面(南面)的长廊
长廊好像刚刚更新过
红柱、青瓦里面是天蓝色顶,还有古色古香的吊灯,有点皇家园林的味道。
长廊的尽头是400号楼
长廊向南有一分支沿坡向上
长廊清幽也是学习的好地方
回望200号楼后面的长廊

200号楼后面的长廊与400号楼连接处 
三段长廊交接处中间有一小亭,左边是通往200号楼西侧的长廊,右边是连接400号楼的小段长廊。
400号楼与200号楼连接的长廊

400号楼北边与100号楼有长廊连接
长廊跨过100号楼南面的主干道
站在东面往西看长廊,右边100号楼,左边400号楼。
长廊北端是100号楼

100号楼南侧的门紧闭着
长廊南端是400号楼



400号楼。100号楼南北两侧是400号楼与500号楼。400号楼和500号楼与100号楼之间都有廊道相连,因400号楼和500号楼在建造之初是作为学生宿舍的,从学生宿舍到教学楼之间雨天可避雨,晴天可遮阳,90多年前的建筑尚可如此以人为本,足可令今天的设计师们汗颜。
400号楼北端的柱式望楼
4 幢宿舍楼均为东西向,这种朝向能使学生房间总能晒到太阳。每栋宿舍楼都设有生活辅导员教师住房和休息室,休息室内有期刊、座椅,可供饭前休息交流,也可开茶话会等。处处以人为本的设计,体现着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400号楼西侧
400号楼西侧的大草坪
在中国建筑史上,南京的近代建筑特别是民国建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西方建筑模式逐步传入南京。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开始了作为现代都市的营造。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都,此后展开了持续十多年的营造高潮。抗战期间,南京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再次掀起建筑热潮。据南京市规划局统计,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其中,119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优秀建筑。
400号楼西侧的大草坪。南京民国建筑,既可以看到中国宫殿式与传统建筑形式的继承与发展,也可以看到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与殖民时期风格的移植,更可看到20世纪20、30 年代,南京的近代建筑师在提倡“国粹文化”的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革新所做的大胆尝试。
草坪南侧是12号楼。南京民国建筑,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的历史见证。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文化兼容并蓄﹐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
12号楼东侧
12号楼背面
12号楼现在是南师大计算机中心
12号楼。20世纪80年代,建筑领域掀起第三次复古思潮,随园校区在这一时期新增12号楼(信息技术楼)、15号楼(幼教楼)。
12号楼西侧
草坪西侧是600号楼。400号、500号、600号、700号楼是当时的学生宿舍楼,分布在校园南北两侧,400和600号楼在南侧,500和700号楼在北侧。
600号楼当时也是宿舍,1923年建成。

600号楼东侧。学生宿舍(400-700号楼)都是齐兆昌设计:建筑风格相同,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都是1151平方米。主体二层,屋顶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木屋架。

600号现在是社会发展学院用房


600号楼的北侧
600号楼北端的柱式望楼
400-700号楼建筑物两端都建有柱式望楼
600号楼的西侧
600号楼南端东侧是12号楼
600号楼西侧。400号、500号、600号、700号四幢楼房,均为学生宿舍、每幢楼可容纳学生百余人,内设寝室、交谊室和小食堂,总建筑面积4603.2平方米。
600号楼南头
600号楼南侧是“随园书店”
600号楼南侧有一“随园书店”的牌子
600号楼南侧与“随园书店”用廊棚连接
南京师范大学前身可溯源至清末壬寅年(1902年)成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拟在江宁“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学堂成立后定名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先驱。
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为基础,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清朝末年的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清朝政府迫于形势,开始推行“新政”。刘坤一与张之洞光绪27年(1901年)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清光绪28年(1902年)采用近代新学制。同年5月30日,两江总督刘坤一向清廷上奏《筹办学堂折》,倡议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呈请开办师范学堂。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拟于江宁“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1903年2月,继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并委派缪荃孙率员赴日本考察,随后又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负责筹建工作。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
1905年,因学堂名称意义不清而造成若干纠纷,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06年,李瑞清出任监督,停办初级师范本科,增设公共科(即通识科)、分类科(即专业科),创设中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图画手工科。至1910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已设有国文外国语部、地理历史部、数学物理化学部、农学博物部四部。1911年底,因辛亥革命,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陷于停办。
1914年7月15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为校长,在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谦聘留美学者郭秉文为教务主任、陈容为学监,并让二人回国之前考察欧美教育制度,同时延揽师资。1915年9月10日,南京高师正式开学,最初设国文、理化两部及国文专修科,之后又陆续对科系进行调整。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起开始实行大学区制,国立东南大学合并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2月更名为江苏大学,遭全体师生反对后,于5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1929年8月大学区制废止,国立中央大学不再负责江苏省的教育事务。中大医学院及商学院因在上海,于1932年7月独立建校。1935年,中大再度创办医学院,至此,中大共拥有文、法、理、农、工、医、教育(后更名为“师范”)七个学院,直到1949年,一直是中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中大校长,着手筹备学校回迁工作,1946年11月1日中大在南京开学。文、法、理、工、师范学院和一部分农学院学生在四牌楼本部上课;医学院、农学院及理工学院的一年级新生安置于丁家桥分部。至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各院系无大变更,研究院增设经济、社会、法医三个研究所。此时中大师范学院下设教育系、艺术系、体育系和体育专修科。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二字直接称为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合并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大学师范教育有关科系,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即1913年筹建、1915年在绣花巷成立、1923年迁至随园、1930年改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原金陵女子大学随园校址组建南京师范学院。
1984年1月,南京师范学院改名南京师范大学,简称南师大。2000年3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逐渐建成以师范为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南大楼位于600号楼西面,东西走向

南大楼东侧
南大楼东门
50年代在刚刚建国的时候,随园建了的南北对称的三层仿古大屋顶教学楼,也就是如今的南大楼(数理馆)、北大楼(文史地馆)和中大楼,仍延用这种传统的宫殿式的建筑。 
南大楼北侧。
南大楼、北大楼和中大楼其主要特征为古典式、民族式、地域式、简约式。
它们延续了青石基座、红柱黄墙、歇山顶大屋顶的三段式中国古典建筑形制。檐下继续沿用混凝土房子的斗拱,斗拱和梁枋的彩画细部更加精致,且修正了30年代固有式建筑斗拱与柱子没有对齐的瑕疵。
南大楼正门朝北
立面的窗户相对简化,没有繁复的古典隔窗装饰。主入口没有了披檐的强化,用相对欧式的线脚限定入口区域,并配以门簪、抱鼓石、雀替等中国古典建筑元素装饰。
南大楼墙上还留存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标语字迹


“……(按毛主席 指)示办事”
南大楼南侧
幼教中心楼,1983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配套的1032平方米的幼儿教学实验楼。
南京心里学院

南京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楼,26号楼。完全现代化的大楼。

往西走
路北边地势低,就有了这样的平台。
吴贻芳(1893-1985年),祖籍江苏泰兴,是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是我国著名女教育家。1928年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大,先后主校23年,将金女大掌管得有声有色,蜚声海外。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逝世。
前面是300号楼东侧
11号楼与300号楼之间的走廊
从北面看走廊
西面是300号楼
东面是11号楼
11号楼北侧

11号楼南侧。与10号楼随园音乐厅对应的11号楼也是1934年建成,南北走向。建筑面积1732.7平方米,是由香港华夏教育基金会赞助的国内第一所面向全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的专业图书馆,是江苏省高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教育学文献中心,同时又是南京师范大学文科普通中文图书样本的收藏库。此外,它还是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资料中心。
11号楼西侧。11号楼现在仍然作为图书馆使用,并且兼作院办公楼。
11号楼底层外墙用水泥粉刷,并用大型组合钢窗 ,室内装饰为中国传统形式。
这里是吴贻芳工作过的地方。

11号楼东侧面。
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旧址,高二层,但底层和上层的风格迥异,这一设计理念打破了中式传统建筑强调统一一致的立面特征。建筑为钢混结构,外形具有西式建筑“三段式”划分的特点,底层用横向条石砌筑,开长方形细窗,呈现代装饰艺术风格,而主入口又以中式传统风格出现,大门上方饰有垂花斗拱,门套底部饰抱鼓石。
二层以上完全是一座中国宫殿造型,明黄色的墙体,配搭朱红色的壁柱和窗棂,檐口简化不作斗拱,采用绘制的手法,屋顶为单檐歇山挑檐顶,两侧的山墙上饰有悬鱼,用木制雕刻。在中国古代,悬鱼是官吏清廉的代表,用在图书馆建筑上也是具有了另一层意义。
11号楼与9号楼之间的道路
300号楼500号楼之间有廊连接
廊的南面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
树叶已经变黄,遍地黄金甲。

这棵银杏树已经近150年的树龄了
廊的西头是500号楼
廊的东头是300号楼
500号楼庄重沉稳,300号楼明亮秀丽。

站在北边看长廊
长廊内部好风光
500号楼南端有廊连接100号楼

长廊跨100号楼北面的主干道

长廊南端是100号楼
100号楼是全园中最大气的楼
长廊内
100号楼北边门紧闭
长廊北端是500号楼

500号楼古朴端庄
长廊内
500号楼南门“外国语学院”
500号楼南端
500号楼南端的柱式望楼
500号楼南端的柱式望楼北侧有长廊连接100号楼
500号楼南端的柱式望楼东侧有长廊连接300号楼
500号楼东侧
500号楼东侧面

500号楼北侧
500号楼北端的柱式望楼
500号楼西侧

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著名教育家李瑞清、郭秉文、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等曾先后在此主政,词学大师唐圭璋、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苔藓学家陈邦杰、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诸多名师大家曾在此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楼——中大楼
徐复(1912-2006),字士复,一字汉生,号鸣谦,江苏省武进县人。1912年1月8日出生于江苏武进。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3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曾任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校。历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 《传世藏书》主编等。2006年7月24日21时55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6岁。徐复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七十馀年默默地耕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毕生致力于语言文字和古典文献的研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徐复先生为黄侃和章太炎的嫡传弟子,成为国学界章黄学派的传人。建国后,徐复名列当时赫赫有名的南师中文系八大教授之列。徐复先生是中国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在学术界教育界享有极高的声望,培养了一大批古籍整理研究人才。以徐复先生为代表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其综合实力和学术声誉位列中国高校前五。
徐复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撰写、出版了许多重要学术论著。
徐复是章黄学派的传人。他对章太炎、黄季刚两位先师崇敬有加,呕心沥血地研究、阐释他们的著作。章太炎大师的《訄书》集哲学、宗教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于一体,中西合璧,博大精深,文字古奥,阅读维艰。徐复从1975年初开始注释,至1999年四易其稿,费时20余年,在茫茫书海中抉奥发微,求证务实,矢志不渝,独领风骚,终于完成了80万字的《〈訄书〉详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荣获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他一生勤劬治学的总结,也是对章太炎研究乃至近代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一大贡献。徐老这种筚路蓝缕、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亦是当代学人的楷模。
不仅如此,令人惊叹和钦佩的是,在极其繁重的脑力劳动中,他还兼顾其它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完成一项巨大的文化学术工程:从1990年起,由他提议并亲任主编,在国内数十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5年编辑出版了一套凡123本、2亿字的、荟萃古代千余种著名典籍的大型图书集成———《传世藏书》,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遗余力,勇挑重担,惠泽后人,功莫大焉。此外,他还热诚地为同仁、中古音专家葛毅卿(1906—1977)先生的遗著《隋唐音研究》撰写序言,力荐校方纳入1999年的出版计划,实现了葛先生的遗愿。由此可见徐老恪守诺言、竭诚助人的高贵品质之一斑。
对于国学研究,徐老指出,既要继承,也要发展和创新,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因循守旧,要言之有据,不说空话,敢于开拓,填补空白。对于前人论述中的错误,要实事求是地辨伪、驳讹和纠误。徐老列举例证,旁征博引,条分缕析,鞭辟入里。从2000年起,徐老不顾年迈仍辛勤耕耘,除按计划每年出一部学术专著外,还运用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和考据学知识,倾力匡正古典文献中的谬误达数百处之多。

角落有一只红色邮筒,应该是有历史了。
19世纪末,清王朝闭关锁国,积弱积贫,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一而再、再而三地轰开“天朝大国”之门,同时也轰醒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变革自强的意识。“御外侮而欲求强,为求强而欲变革”的呼声日高,“废科举,兴学校”,不拘一格育人才,更成为维新变法的重要举措。三江师范学堂便在这举国上下求强思变的潮流中应运而生。
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与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盛宣怀等结成“东南互保”联盟,1901年7月,他和张之洞联衔具奏《湖广、两江总督会奏三疏》(史称“变法三疏”)。提出“育才兴学之大端”四项:“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励游学。”(史家认为,“变法三疏”实际上是“清末新政的实施大纲”)。
1902年5月8日,刘坤一邀请张謇、缪荃孙、罗振玉等江苏学者、名流商议兴办学堂事宜,达成共识:兴学育才的主要困难是师资匮乏和资金短绌,而开办高等师范学堂,不仅可以为各级学堂培育师资,而且“更可比办高等学堂经费减省一半”。刘坤一在当日给张之洞的信中通报了此次商讨的经过,力主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
南京师范大学1977级同学为纪念恢复高考 3 0 周年,在文学院为孙望、唐圭璋教授立了铜像。
碑文:在那个春天走近你们,我们的生命有了春天;凝望你们站立的姿态,我们的灵魂从此站立。岁月,雕刻了你们的容颜,铸成我们心灵上的诗篇。
落款:中文系77级全体学子。
南京当时为两江总督驻节之地,两江总督所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均处长江中下游,也即古代所指“扬州”地区。因而“三江”即寓“东南”之意,取名三江师范学堂,既不失古风,又与两江总督管辖之地有所照应。相传大禹治水,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而“东南曰扬州”;《书·禹贡》“扬州”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职方》“扬州”也云:“其川三江。”大概是指东南之地河川纵横、水网交错之意。
随园小区的这座小山名西山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楼位于随园校区的西山坡上
大楼南北两侧外接一层平顶房,平面呈T字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有“江南文枢”之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大楼为仿古文物建筑,地上二层,局部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建于1956年。
中大楼东侧面
中大楼东侧是一黄墙红柱的宫殿式仿古建筑,南北走向,是“T”子的一横“一”。
中大楼北侧转过来
一横的北半部分
中大楼横“一”与竖“∣”连接处,青砖的二层楼房为“∣”。

青砖的二层楼房也是仿古建筑,但有西方元素在里面。列如许多排列整齐的大窗户。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自1902年筹建,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李瑞清的办学宗旨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始终不渝。他亲自书写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他悉心主持下,学堂十分重视科学、国学、艺术,不仅延聘中外著名教师来校任教,还重视开设技能学科和实验,为学堂购置农场百余亩,耕牛数十头,供农学博物科学生实地试验之用;设置画室及工场等设备,供图画手工科学生使用;购置仪器、药品,设实验室,供理化科学生实验用。
学堂教学成绩卓著,学生考试成绩为江南各高等学校之冠。为江南三省培养了第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国学大师胡小石、陈中凡等就是两江师范学堂早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南京当时为两江总督驻节之地,两江总督所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均处长江中下游,也即古代所指“扬州”地区。因而“三江”即寓“东南”之意,取名三江师范学堂,既不失古风,又与两江总督管辖之地有所照应。相传大禹治水,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而“东南曰扬州”;《书·禹贡》“扬州”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周礼·职方》“扬州”也云:“其川三江。”大概是指东南之地河川纵横、水网交错之意。
随园小区的这座小山名西山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楼位于随园校区的西山坡上
大楼南北两侧外接一层平顶房,平面呈T字形。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悠久,有“江南文枢”之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大楼为仿古文物建筑,地上二层,局部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建于1956年。
中大楼东侧面
中大楼东侧是一黄墙红柱的宫殿式仿古建筑,南北走向,是“T”子的一横“一”。
中大楼北侧转过来
一横的北半部分
中大楼横“一”与竖“∣”连接处,青砖的二层楼房为“∣”。

青砖的二层楼房也是仿古建筑,但有西方元素在里面。列如许多排列整齐的大窗户。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自1902年筹建,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李瑞清的办学宗旨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为子弟,始终不渝。他亲自书写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在他悉心主持下,学堂十分重视科学、国学、艺术,不仅延聘中外著名教师来校任教,还重视开设技能学科和实验,为学堂购置农场百余亩,耕牛数十头,供农学博物科学生实地试验之用;设置画室及工场等设备,供图画手工科学生使用;购置仪器、药品,设实验室,供理化科学生实验用。
学堂教学成绩卓著,学生考试成绩为江南各高等学校之冠。为江南三省培养了第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国学大师胡小石、陈中凡等就是两江师范学堂早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推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颁布了诸多教育法令。一时间,全国各地办学之风盛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联合上书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议早日在南京筹建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据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原江苏教育司司长)为校长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记载:“就任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校舍,详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应目前之用。”“务尽本学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校”。不久,韩国钧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重申前任已定计划,复经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谦为校长,并令其迅速到省筹备一切,以便如期开学。在《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饬江谦筹备开学文》中,进一步明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一方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一方并为中等学校学生推广升学之途,关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谦遂于1月17日到宁,18日即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开办初,南高师筹备处设在省议会内。1915年1月29日迁入两江师范学堂旧址。
江谦任职后,即延聘留美博士郭秉文来校任教务主任,聘留美教育学士陈容为学监主任。并聘前教育部视学袁希涛、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省教育会会长沈恩孚为评议员,为筹划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集思广益,商讨办学事项。
南高师在江谦校长的精心筹划和全体筹备人员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项相继完成,任课教师先后受聘到校。并拟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以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遂于1915年8月11日公开招考。报考学生共有534人,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其中江苏考生最多。首届招生共录取126人,实到110人。于9月10日开学上课,9月18日举行开校礼式,邀请省长齐耀琳等地方官员莅临学校,参加典礼。至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时,南高师的教师,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6.8%,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的有30多人。其中有许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教授,如陶行知、陈鹤琴、陈中凡、徐则陵(养秋)、张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长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就南高师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即着手筹备。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2月15日,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东南大学、南高师同时招生,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师停止招生,其最后一批学生17人,于1926年毕业。
东南大学教育科是在南高师的教育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始设教育、心理、体育三系,1924年增设乡村教育系,以训练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为宗旨,学制四年。教育科主任先为陶行知,1923年后由徐则陵(养秋)继任;教育系主任由徐则陵兼任;心理系主任系陆志韦教授;体育系主任系美籍教授饶冰士。全科教师34人,其中曾获国外博、硕士学位的有13人,本国教授17人,外籍教授2人,师资力量十分雄厚。著名教授有徐则陵、陈鹤琴、陶行知、陆志韦、郑宗海、孟宪承等。1925年1月至1927年4月,东南大学在北洋政府的命令下,曾三易校长,引发了风潮,持续三年之久。最终因 正 局 动 乱,被迫停办。1927年5月16日,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派员来校接收。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第四中山大学。8月,奉中山大学区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归入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原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及附设教育各专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军事教育科),院长为郑宗海。
1928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 罢 课 等 风 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中央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赵卓任军代表。8月8日,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8月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
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后,任命陈鹤琴为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设教育学系、艺术学系(绘画组音乐组)、体育学系(含体育专修科)。有附属中学、四牌楼附小、丁家桥附小。师院在校生有326人。另有志愿生281人,合计607人、师范学院教职工79人(教员57人,职员7人,工友15人)。
在这期间,华东地区高校进行局部调整。1949年10月,上海国立师专、上海市立体专、上海市立幼专三校学生共300人并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有关系科。1950年9月,安徽大学艺术组并入师范学院有关系科。至1952年6月,南京大学设文法、师、理、工、农6个学院,共37个系。其中师范学院为5个系2个专修科,即:教育学系、幼稚教育学系、美术学系、音乐学系、体育学系、体育专修科、地理专修科。各学系毕业年限为四年,各专修科毕业年限为二年。

随园图书馆坐落在随园校区的西山之上,中大楼之西,馆舍建于1984年,建筑面积5354.9平方米,是随园校区读者服务的主要窗口。
该馆收藏重点是为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服务的中外文书刊、古籍、工具书、期刊样本、文革前及民国期间出版的文献等。
随园校区体育场,在中大楼和图书馆的南面
那边是宿舍
随园校区著名的一舍、二舍。
一舍。随园校区著名的一舍、二舍建造于1955年,两幢宿舍楼均为四方形四层建筑,黑顶青砖显得古朴秀丽,里面是传统的筒子楼结构,一层有14个房间,有公共盥洗室、厕所和浴室,相比于之前建造的金陵女子大学的宿舍,也算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了。
一舍

二舍。这两个宿舍在建设之初就是女生宿舍,从这里走出了大批名人、大家。
二舍。它里边没有用钢筋,是竹筋,是中国最传统的土木结构,是用砖和竹这个主要的架构,可见当时有一定的建筑工艺价值在里面,这也是它成为历史建筑的一个原因之一。
二舍。同一时间建设的三舍和四舍,如今只剩下一舍和二舍了。
一舍、二舍北面的19号楼。
19号楼是人字顶的三层楼

19号楼大门
楼梯旁有一面大镜子,出门之前检查一下仪表妆容,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