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阿来哥88888 2021-04-21

在语文统编教材使用过程中

一线教师总是遇到

教、学、考不一致的问题

这既影响教师教教材的积极性

也影响学生学教材的积极性

更使统编教材的功能

得不到真正体现

这一问题,初、高中相比

高中尤为突出

面对这一问题

作为教师究竟该怎么办?

今天,小师邀请您

一起来看河南教师成长学院

中学语文班导师程翔的

思考和智慧见解——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程翔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初中语文班导师,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专著10余部。

所谓教、学、考不一致,主要指的是期中、期末考试中试卷内容与教材内容不一致。长期以来,中考、高考内容与教材内容不一致的现象一直存在,大家习以为常,视为当然,因为中考、高考是选拔性、淘汰性考试,要考迁移能力,要体现区分度。

不幸的是,这一命题思想被移植到了期中、期末考试命题中,甚至在毕业会考(合格考)中也有所体现。期中、期末考试以及毕业考试与中考、高考性质不同,试卷内容与教、学内容理应具有一致性。以前全国一纲多本,要求不统一,似乎可以理解;实施统编教材后,这一现象理应改变。

最不应该出现的情况是:期中、期末考试命题瞄准中考和高考,使教、学、考不一致,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命题考试。命题考试按照目的和用途,可以分为课程考试和水平考试。期中、期末命题考试属于课程考试,又叫学业考试,其功能是考查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其内容应与这个阶段的教材内容高度一致。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此种考试既可以测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评价教师教学的效果。章熊先生说,这种考试在于测定学生的“昨天”。学生没有系统认真地学习这个阶段的教材,就不容易考得好。课程考试命题的覆盖面应当尽量全面,做到教、学、考一致,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及格。

中考、高考属于水平考试,目的是通过甄别学生水平对其进行选拔。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命题考试。将课程考试混同于水平考试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思想,是激烈的升学竞争。很多学校在起始年级就把目标瞄准中、高考,将语文教学窄化为应试,使语文教学进入了狭窄的胡同。

我们可以称为“小语文”。这种做法的弊端显而易见,就是师生不重视对《语文》课本的教与学。大家知道,实施统编教材是国家行为,教材理念体现国家意志。笔者有幸参加了温儒敏担任主编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历时四年多。

这套教材继承了以前同类教材的优点,集中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又具有新时代特色。笔者还在初中教了三年,亲身体验了这套教材的教学过程。师生对这套教材是满意的。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与备课组的教师一起,深入细致地研制期中、期末试卷,力求能够考查平时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但是期中、期末试卷中教材内容覆盖率仍没有达到60%。

教、学、考一致性,不是说将教材中的练习题直接搬到期中、期末试题中来,而是说相关度要高。比如字词,教材中有100个重点字词,考试可以抽测20个;文学常识有20个点,可以抽测5个;默写要100%出自课内;现代文阅读可以课内课外各出一篇;文言文试题不要超出课本。

有些内容应当成为每届学生必考内容,不怕学生事先知道。写作题目虽然不能与平时练习的题目相同,但可以文体相同,要求也基本相同。一份期中、期末试卷,60%出自课内,40%出自课外。

当然,各校情况不一样,不能用同一份试卷去评价所有学校的教与学,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命题;也可以按照县、市区域进行整体评价,试题难度以中偏下学校为基本参照,让多数学生及格。校与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横向比较,及格是相对的。这里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集体备课。

备课组要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作业布置和考试命题及阅卷讲评等方面统一规划,不能各自为政。县、市区域内的同一评价也应事先有统一规划。期中、期末考试可以分开命题,即期中考试学校独立命题,期末考试以县、市为单位统一命题。县、市命题人员应吸收一线教师代表参加。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目前,能够做到教、学、考一致性的学校并不普遍,更多的学校是教、学、考不一致,试卷内容与教材内容相关度低,甚至看不到教材中的内容。

教师日常教学效果得不到如实反映,学生认为学教材和不学教材没有区别,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师不得不在日常教学中增加课本以外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内容;有的学校从网上下载历年中考、高考试题以及大量模拟试题,学生陷入题海之中,辛辛苦苦编出来的教材成了“鸡肋”。

这一现象如果出现在毕业年级试卷中并不奇怪,问题是出现在非毕业年级,高中尤为严重。非毕业年级期中、期末考试内容与高考试卷相同,但质量上相差很远。

有学生反应,辛辛苦苦学了半个学期高中统编教材,希望得到一个理想成绩,结果期中考试根本不考,成绩很不理想;相反,那些在课上不怎么学课本的同学,因为在课外班上刷高考题,成绩反而很高。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统编教材的积极性,教师也教得不带劲儿。

笔者理解高考的重要性,它不可绕行,而且从高一就开始做高考题,肯定比到了高三再做高考题效果明显。高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知道高考成绩关乎自己尊严,关乎职称晋升和评优树先,宁可牺牲教材也不能牺牲高考。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这就是高中语文学科日常教学的实际状况。在这样的现状下,统编教材的功能就可想而知了。如何将统编教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不仅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实际问题,也是摆在高考命题人员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更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相关人员面前的严峻问题——教、学、考相剥离的现象不能继续下去了。

那么,高中统编教材的教学怎样体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呢?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教材内容占比60%应该是个最低限。试卷结构和试题形式可以模仿高考,做到一举两得。就以高中语文课本中《哦,香雪》和《复活》(节选)为例,完全可以作为小说阅读的语料来设题考查学生。

考查的内容应该是在平时教学中尤其是在集体备课时强调的学习内容,考查学生掌握的程度。有人会质疑,这不是考死记硬背吗?学生记住了教师讲义就答得好,记不住就答得不好,学生的真实能力能考查出来吗?试题的效度和信度还要吗?其实,期中、期末考试就是考查学生对某个阶段内容的学习情况,并不单纯考查理解能力,也考查记忆力,而且记忆力与理解能力不是截然分开的。

教师阅卷时并不要求学生非得按照教师讲义上的内容来回答;学生只要言之有理,照样可以得高分。还有,高考的应考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与平时对课文的学习密切相关;课内基础打牢了,应对高考就没有问题。学好教材是应对高考的基础。

以上强调的虽然是期中、期末考试中教、学、考相一致的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中、高考命题也应该遵循这一思路,不同的是占比上有差别。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让中、高考服从教材,而不是让教材服从中、高考。教材在学校教学工作中具有基础地位,一线教师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中、高考命题要充分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课标,二是教材,实现“课标—教材—教学—考试”四位一体,这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笔者对高考做过学科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语文高考中教、学、考不一致性最明显。

请看近10年数学高考“教材内容”占比例统计——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说明:上表中所说“教材内容”是指教材出现过的定义、定理、公式、方法等基础知识,以及用这些基础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常见类型。“教材外”指的是教材上没出现类似的内容和解法。再看其他学科。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北京物理高考,近十年来教材内容占75%~78%。2019年6月8日《北京考试报》刊登的《2019年高考文综理综北京卷试题评析》一文对当年高考物理试题评价如下。通览2019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试题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原型或相关内容。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统计表明:客观题有半数源于教材(13题、14题、15题、17题),主观题的21题、22题和第23题(1)问也均源于教材。这些试题或源于教材中的正文,或源于教材中的习题,且所有素材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均有不同程度地涉及,在考虑教材版本特色的同时兼顾考试公平。

相比之下,语文试卷的情况大不相同。2010—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和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中只有古诗文名句默写题出自教材,赋分5—8分,其余均出自教材之外,占比不到6%。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看出,语文高考试题中教材占比是最小的。这一现象应引起语文命题者的注意。以前,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出自教材的题目,甚至出现过原题。

但总起来看,占比甚小。近年来除默写内容出自教材外,其他均为课外内容。有人会质疑,课内、课外是一个模糊概念,尽管语文高考试题不直接出自教材,但是能力点来自课堂,来自教材,考查的是迁移能力。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理,但细细思量很难令人服气。

仅以2020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Ⅰ卷为例,直接出自教材的是6分的默写内容,连课内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都不考了。作文是从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中选一个谈感受和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考历史,试题效度受到了影响。学生对命题内容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写作水平的发挥。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熟悉程度高,容易写得好,熟悉程度低,容易写得差,很难说真正考查了写作水平。即便是语文教师,如果写自己不熟悉的内容,也写不好。本学期笔者给所教高二学生命了五个议论文题目,内容及成绩如下。

1.习惯

2.战胜自己最重要

3.小议“说真话”

4.学校手机管理之我见

5.说“作业”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其中,第1题是198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第3题是期中考试作文题,有的学生因考试紧张未写完。“习惯”是个司空见惯的题目,学生比较得心应手;学生对第4题、第5题最熟悉,而且学生就是当事人,有话可写,有的学生写了近3000字。

第2个题目限制性最强,学生即便不认可此观点也必须想办法加以证明,有一定难度。由于熟悉程度和认可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所以第1题、第4题、第5题写作成绩比较理想。

有人会说,太熟悉的题区分度差。如何看待区分度呢?区分度指的是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是试题重要的质量指标。在大规模高考情况下,高水平学生得分高,低水平学生得分低,则说明试题区分度好。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但是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第一位的是及格率,第二是良好率,第三才是优秀率。而在高考中,如果其他学科区分度不明显,只让语文学科的区分度明显,宣传什么“得语文者得天下”,是很不妥当的。2000年以前,高三学生是有语文教材的,记得当时笔者教高三时,按部就班地教第五、第六册语文课本。

课改以来,高三学生没有语文课本了,这个现象不正常。应对高考不应该花一整年的时间刷题。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是“大语文”教育,而不是“小语文”考试。有关部门看到了这个问题,将语文会考放在高三进行。

但是,谁都知道,会考很容易过,几乎没有制约作用。在高中统编教材实施的今天,我们应该好好考虑如何将统编教材的功能最大化,将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维度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位,真正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促进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学、考不一致?如此教学,学生能学好才怪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程翔班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