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古《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读记 (小河西)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冬,时杜甫客成州同谷县(今成县)。两当县:唐时两当县属凤州(河池郡)。同谷县东是河池县(今徽县),再东即两当县(今两当县)。【《元和郡县图志》卷22:“凤州,河池。上。……成州同谷县本是凤州西界……。(凤州)隋大业三年改为河池郡,武德元年复为凤州。……管县三:梁泉,两当,河池。……两当县,中下。东至州五十里。”】吴十侍御:吴郁。两当县人。生卒年不详。《宝刻类编》卷3:“吴郁,雍县尉。”据本诗,至德二载(757)吴郁在侍御史任内被贬,贬地不详。吴郁在两当有宅。两当距同谷约百公里。杜甫在同谷期间或因事到过两当县。时吴郁在贬地,杜甫看到吴郁江上宅有感而作此诗。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杜甫) 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 鹍鸡号枉渚,日色傍阡陌。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 哀哀失木狖,矫矫避弓翮。亦知故乡乐,未敢思夙昔。 朝烟:《侍游新亭》(梁-萧纲):“晓光浮野映,朝烟承日回。” 澹:同“淡”。澹云,澹烟。《院中晚晴……》(杜甫):“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鹍鸡:鸟名。《九辩》(宋玉):“鹍鸡啁哳(zhāo-zhā)而悲鸣。”洪兴祖注:“鹍鸡似鹤,黄白色。”《步出夏门行-冬十月》(东汉-曹操):“鹍鸡晨鸣,鸿雁南飞。” 枉渚:曲渚。《说文》:“枉,邪曲也”。《说文》:“小洲曰渚。”《兰亭》(晋-孙绰):“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 持斧翁:借指侍御。《汉书-王欣传》:“武帝末,军旅数发,郡国盗贼群起,绣衣御史暴胜之,使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从事,诛二千石以下。”后以“持斧”指执法或指御史。《送孙侍御游越》(唐-皎然):“不知持斧客,吟会是何情。” 长沙客:汉文帝时贾谊遭权贵谗毁,贬长沙王太傅。《史记-贾生列传》:“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留别贾舍人至》(李白):“君为长沙客,我独之夜郎。” 狖(yòu):长尾猿。《九歌-山鬼》(屈原):“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失木:《西都赋》(汉-班固):“猿狖失木,豺狼慑窜。”《寄杜位》(杜甫):“寒日经檐短,穷猿失木悲。” 矫矫(jiǎo):勇武貌;卓然不群貌。《泮水》(诗经):“矫矫虎臣。”郑玄笺:“矫矫,武貌。”《汉书-叙传下》:“贾生矫矫,弱冠登朝。” 避弓翮:参考典“惊弦雁”。《战国策》楚策四:“有间,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此蘖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陨也。’”(更赢:射箭高手。蘖:喻伤病。未息:没痊愈。陨:坠落。)《九日侍宴乐游苑》(梁-庾肩吾):“腾猿疑矫箭,惊雁避虚弓。” 大意:寒冷的两当城早上云雾淡淡,山谷里落叶色赤。阴冷的风从远处吹来,吹到您江边住宅。鹍鸡在弯曲的水渚上悲鸣,太阳照着无边的田野。请问吴侍御您这个“持斧翁”,要作几年“长沙客”?(吴侍御贬地如确是长沙,此典更切。)像无树可栖的哀猿,像一只卓然不群却不得不躲避弓箭的惊雁。您也一定知道故乡好,但却不敢回忆从前。 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 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台中领举劾,君必慎剖析。 凤翔都:至德二载(757)肃宗凤翔行在。 金闺籍:金马门所悬名牒。。后用以指在朝为官。《始出尚书省》(齐-谢朓):“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 蒙尘:指皇帝在外流亡。《咏汉高祖》(隋-王圭):“鸿门既薄蚀,荥阳亦蒙尘。”《咏史-金陵》(唐-胡曾):“侯景长驱十万人,可怜梁武坐蒙尘。” 接迹:足迹前后相接;相继。《因话录》(唐-赵璘):“铜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迹而趋。” 台中:指御史台。《……呈严八侍御》(岑参):“台中严公于我厚,别后新诗满人口。” 举劾(hé):列举罪行、过失加以弹劾。《史记-蒙恬列传》:“求其罪过,举劾之。” 大意:从前在凤翔行在,我们一起在朝中为官。当时天子还在流亡,东郊暗中隐藏着敌人。兵家最忌间谍,可间谍从未绝迹。御史台负责弹劾(抓到的间谍),您总是慎重的调查分析。 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上官权许与,失意见迁斥。 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 上官:上司。《后汉书-任延传》:“善事上官,无失名誉。”《送陆员外》(唐-王维):“拜手辞上官,缓步出南宫。” 许与:称许;结交知己。《壮游》(杜甫):“许与必词伯,赏游实贤王。”《寄酬蔡州王陶正言》(宋-赵抃):“乃知故人念,许与明月共。” 失意:不得志;意见不合。《代结客少年场行》(南朝宋-鲍照):“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仇。”《赠崔纯亮》(唐-孟郊):“当其失意时,涕泗各沾裳。” 迁斥:贬斥,放逐。《七里濑》(南朝宋-谢灵运):“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和岳州徐员外云梦新亭》(唐-张祜):“臣子悲迁斥,王孙念去留。” 仲尼:《易-乾-文言》晋王弼注:“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 向子:西汉末年隐士。《后汉书-逸民列传-向长》:“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潜隐于家。读《易》至'损’、'益’卦,喟然叹曰:'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中,男女娶嫁既毕,敕断家事勿相关,当如我死也。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大意:不忍心无辜者被杀,您总是黑白分明。上司不讲原则地认可,您因与上司意见不合遭贬斥。朝廷并非不清楚,你只好闭口不再叹息。仲尼未遇明主甘心羁旅。向子研读易经懂得“损”“益”。 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 行迈心多违,出门无与适。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 忝:愧对。自谦词。《玩郡斋海榴》(唐-宋之问):“昔忝金闺籍,尝见玉池莲。” 丹陛:宫殿台阶;借指朝廷。《隋书-薛道衡传》:“趋事紫宸,驱驰丹陛。”《寄左省杜拾遗》(岑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行迈:远行。《黍离》(诗经):“行迈靡靡,中心如醉。”《拟行行重行行》(晋-陆机):“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违:违心;违心之处。《谷风》(诗经):“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咏蛱蝶》(梁-萧纲):“寄与相知者,同心终莫违。” 适:适宜。《杂诗》(魏-曹丕):“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登广陵栖灵寺塔》(唐-高适):“始知高兴尽,适与赏心会。” 明义:道义,正义。《秋胡行》(南朝宋-颜延之):“君子失明义,谁与偕没齿。”《海上卧病寄王临》(唐-钱起):“剑中负明义,枕上惜玄发。” 大意:那时俺愧为谏臣,朝堂近在咫尺。亲眼目睹您狼狈遭贬,到死俺也难以搪塞责任。俺远行也因有不少违心之处,出门也不知道该到何处。于您俺有负正义,伤心和懊恼使俺愈加头白。 诗意串述:这首诗共36句。首4句写吴郁宅。两当城朝烟已淡(近中午),山谷落叶已赤。(唐时十一月落叶赤,时气温高于现在。)。嘉陵江寒风阵阵,江边一坐空宅。接着8句想象吴郁贬地。没直接写明贬地。但写了鹍鸡在枉渚哀鸣,似乎有屈原的影子;写了长沙客,似乎有贾谊影子。失木狖、避弓翮皆指遭贬的吴侍御。本来是“矫翮”,现在成了“哀狖”。杜甫知吴贬何处,却不知何时回来。杜甫想,吴侍御一定也很想回家,但往事却不敢回首。“昔在”16句写吴侍御“宿昔”。至德二载杜甫在凤翔与吴侍御同朝为官。那时天子还在“蒙尘”,凤翔“东郊”有敌人。也许确实有“间谍”。御史台“举劾”时,作为侍御史的您总是很慎重。总要弄个清楚明白。然而上司却不讲原则,随意权变。您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而遭贬谪。这件事朝廷应清楚,你却选择“闭口休叹息”。写到这儿杜甫提到孔子和向长。孔子因未遇明主成了旅人。向长生在乱世明白“损益”进了深山。末8句写自己未能疏救的遗憾。俺当时是谏臣,在皇帝身边工作。眼看着您狼狈遭贬,却未能上疏相助,真是终身遗憾。俺辞官远行也是因“心多违”,出门后也常常不知应向何处。俺先是去了秦州,然而“此州今尚武”(见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俺又来了同谷,这儿却有“白狐”“黄狐”和“蝮蛇”(见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多想找老朋友絮叨絮叨,可您还在贬地,还不知何时回来。从道义上讲俺有负于您啊,想起这些俺伤心懊恼! |
|
来自: 小河西 > 《杜诗解读(卷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