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茂林之家 2021-04-21

1950你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韩军节节败退。

没有多久,人民军就占领汉城,并且一鼓作气拿下釜山,眼看韩军就要被赶下大海。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可是美军随后突然在仁川登陆,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人民军兵败如山,溃退到三八线。

10月1日,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

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势在必行。

可是政治局几次开会,都没有达成共识。就连豪情万丈的常胜将军林彪,也不赞成出兵。

事实上,持这种观点的领导人不在少数。

因为中美两国差距实在太大了,国力简直是霄壤之别。

当时的中国不仅缺少武器弹药,连药品都无法保证供应。

战场救死扶伤的药品,政府不得不向私营医药商订购。

由于物资紧缺,给了奸商投机取巧的机会,以至于战场上竟然破天荒地出现了假药,夺去了无数志愿军的生命。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毛泽东拍案大怒,下令将始作俑者绳之以法。

但是查出来又怎样?

没有了假药,也没有真药。

用聂荣臻的话说,弄药品比打三大战役都难!

英雄儿女战场上负伤之后,缺医少药,很多战士眼看着失去生命。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当时的药品太贵了。

我们现在随处可见的抗生素青霉素,当时却非常珍贵,价格超过了黄金。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跟现在换了肝癌一样,将不久于人世。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夏弗莱明率先发现了青霉素的存在。

这次发现,源自于一次小小失误。

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

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

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而葡萄球菌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其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

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被称为“百病之源”。

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不过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合作,生产出了世界第一支青霉素。

不过当时它的名字不叫青霉素,而是盘尼西林。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作为“有史以来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第一个武器”,它能杀灭很多细菌,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

青霉素所到之处,不仅伤口上的病菌难逃一死,而且梅毒、淋病、猩红热、白喉以及某些类型的关节炎、支气管炎、脑膜炎、血液中毒、骨骼感染、肺炎、坏疽等多种疾病的病菌都会被消灭。

1942年,美国制药企业于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1943年10月,弗洛里收到了来自美国军方的首批青霉素生产订单。

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医治好了成千上万个盟军士兵,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随着青霉素产量的增加,到1944年的时候,所有参战而受伤的药物盟军士兵,都可以及时得到青霉素治疗,迅速康复。

这项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解除了无数人的痛苦,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不过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是无法得到的。

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跟美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交战国,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贸易禁运。

即使通过其它渠道来到我国,价格也高的惊人,超过了黄金价格。

这绝不是夸张,是实际情况。

1949年,1瓶20万单位的'盘尼西林’ (即青霉素),重量只有0.12克,价格却相当于0.9克黄金。

1944年9月5日,于中国北京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序幕,但是我们生产的青霉素跟美国生产的青霉素还是有很大技术差距的。

美国留学归来的樊庆笙、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朱既明和卫生署防疫处长汤飞凡汤飞凡一起将从美国带回的青霉素生产菌种(B21)进行青霉素生产、提取和临床试验,终于制作出第一批5万单位/瓶的盘尼西林。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造出盘尼西林的七个国家之一,除了美国,其它五个国家是: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加拿大。

需要指出的是,其它五个国家都得到了美国的授权,技术非常成熟,我国的生产青霉素质量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新成立后,马誉澄将青霉素研制生产又提高了一个新台阶。

马誉澄,广东顺德人,临床化学家,抗生素专家。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1948年8月受到国民政府卫生部派遣,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卫生学院进修青霉素制造;次年春,他通过该院院长引荐,前往康诺医学研究所附属青霉素厂实习4个月。1949年夏,他又去美国进行3个月的青霉素生产考察。

1949年8月,马誉澄回国,出任北京中央生物制品研究所(其前身就是中央防疫处)抗生素室主任技师。

1950年初,马誉澂等在研究所工厂内进行了中试放大,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结晶青霉素钾针剂。

首批青霉素钾盐晶体在1950年8月的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展览会上展出,受到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的嘉奖,时任部长李德全亲至研究所为他们授奖。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那一次出国进修,为他日后成为中国青霉素制造专家、权威,吸纳到了最不可多得的制备青霉素的第一手"技术内幕资讯"。

因此,新中国才比较熟练掌握青霉素生产技术。

抗生素药物的生产虽然已有眉目,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各行各业一穷二白,与全国百姓需求,实在相差太多。

加上西方国家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普通中国人根本无法用上青霉素,要备受疾病折磨。

于是,党中央决定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加大投资,尽快兴建抗生素药厂,彻底扭转青霉素等药物必须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成千上万志愿军伤员因伤口细菌感染化脓而死,很多人属于非战斗伤亡,叫人痛心。

如果志愿军伤员们能有足够的青霉素治疗,相信很多人都能快速恢复,重新上战场。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悲剧,不能再重新上演。

在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石家庄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它吹响了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号角。

“一五”期间上马施工了921个大中型项目,其中苏联老大哥援建的项目有156个。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个批量生产青霉素的华北制药厂,都是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横空出世的。

"一五"计划全国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医药工业在全部项目中占四项:抗生素厂、淀粉厂、玻璃厂和磺胺厂。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在四个项目中,华北制药厂占其三,即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

1953年11月,国家计委正式发文批准、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将制药厂厂址选在在石家庄市东郊。

1953年6月,华北制药厂筹备组在北京成立。

12月中下旬,相关地质勘探组、地下水勘测组进驻石家庄,开始建厂的前期准备工作。

1954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年献词中,华北制药厂全体职工,听到了一句让人心潮起伏,热泪盈眶的话:

“向战斗在141工程(按:即后因项目扩充而改名的156工程)建设一线的同志们致敬!”

为了兴建华北制药厂,国家投入了7000余万元资金。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不仅如此,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1954年10月25日前称政务院)工作会议上多次指出,各地要对华北制药厂的建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做到“有求必应”。

当年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都十分关心华药项目的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工作小组组长、政务院副总理陈云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厂子建好”。

毛泽东主席也专门指出,“你们还可以搞得再快一点。”

1958年9月上旬,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到华北制药厂视察时专门作出批示:“华北制药厂不仅要生产青霉素、链霉素,还要'生产’大学生”。不久,“华北制药厂抗生素红专大学”成立。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政府用举全国之力兴办了华北制药厂。

资金设备上,党中央和各有关部门不遗余力支持;人才方面,各地政府同样全力以赴。

在建厂期间,全国各地有关单位提供了700多名技术人员、200多名管理干部、400多名大中专优秀毕业生。

华药投产之后,他们没有忘本,开始支援全国。

石家庄第一制药厂、第二制药厂、第三制药厂、第四制药厂、第五制药厂等若干本地制药企业,都与华药有很深的渊源。

其中的部分企业后来成为了以“做好药,为中国”为口号的本地另一家特大型制药企业石家庄制药集团的组成部分。

华北制药的影响,不只局限在石家庄,华北制药在全国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研究中国的制药史,华北制药就绕不过。

从华药出去的人才遍布祖国各地、各条战线。

他们有当部长、当省长,有厅局长,各地抗生素厂的厂长、书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就更是数不胜数。

毫不夸张地说,华药培养了中国抗生素生产的第一代骨干力量;此乃后话了。

1958年6月3日,华北制药第一批青霉素正式下线。

中国由此告别了青霉素严重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曾经比黄金还贵的青霉素,如何变成了普通家用药?

不过华药并非是中国第一家青霉素生产厂家,在此之前,即1953年5月,上药三厂已经正式投产,开始生产青霉素,是中国抗生素工业的领军企业,1980年代更名为先锋药业。

“先锋”在90年代,成为青霉素的代名词。

上药三厂前身,是上海医药器械制造公司药品三厂,创建于1952年8月,马誉澂就是创办者之一。

不过,上药三厂初期的生产工艺毕竟落后,其生产的青霉素一直有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尤其是结晶颗粒大,即使细致研磨,注射时还是容易堵塞针头。

直到1956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下,上药三厂才完全掌握了青霉素的微颗粒结晶技术。

上药三厂虽然是最早生产青霉素的,但是规模还非常有限。

华药的诞生,让青霉素的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物以稀为贵,再好的东西一旦产量上去了,价格马上就会降低。

“华药青霉素的下线,迅速带动了青霉素的普及和降价。

没多久,曾售价数倍于黄金的青霉素,就降为几毛钱一支。

青霉素,这个比黄金还贵的神药,终于走进千家万户,为亿万百姓解除病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