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英布毅然选择了下策

 大风兮云卷云舒 2021-04-21

英布,又称黥布。

因为秦朝还未灭亡的时候,英布受到其他人的牵连,连坐,被秦的司法机构施以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看过《水浒传》的读者一定对黥刑印象深刻,林冲、宋江、武松等梁山好汉都曾被施以黥刑。

英布被施以黥刑后,猛然想起自己少年时候被相面的结果,当时的相士跟他说,“当刑而王”,英布觉得,或许人生的命运就是这样,冥冥中自有天定,他今日被施以黥刑,他日必将南面称孤,于是,英布开始活动,在骊山劳改营中,英布结交了大量豪杰,后来带着一批人逃出骊山,到长江中当草寇。

及至陈胜起兵,英布找到吴芮,和吴芮一起举事,后来英布又先后追随项羽和刘邦,并为西楚和大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被项羽和刘邦立为九江王、淮南王。

刘邦晚年,体弱多病,阴狠的汉高后吕雉渐渐走向前台,大搞韩信、彭越、卢绾、英布等异姓王,英布害怕灭顶之灾,断然起兵。

英布起兵的消息传到大汉都城长安,年老多病的刘邦本意叫太子刘盈挂帅出征,但吕后担心刘盈摆弄不了刘邦的那帮老兄弟,害怕太子刘盈最终无功而返,于太子之位不利,所以到刘邦面前一个劲地哭诉,让刘邦强打精神,躺在战车中奔赴前线。

儿子、媳妇是如此地不争气,对战场是如此地恐惧,也让刘邦深感无奈。刘邦只好一边骂儿子没用,一边准备自己亲自出征。

出征前,刘邦找到故楚令尹薛公,据说,薛公这人,有筹策之计。薛公跟刘邦讲,摆在英布面前的,有上中下三计,上计是以英布的淮南为根据地,把荆、楚、齐、鲁都打下来,并继续向北打赵、燕,和刘邦平分天下;中计是拿下荆楚后西取韩魏,抢占粮仓,和刘邦打持久战,胜负谁手,不可知;下计是拿下荆地后,把重要资产放到吴越,英布跑到长沙国躲起来。

照薛公的估计,英布必然会放弃上策和中策,选择下策。

薛公为什么认为英布会选择下策呢?

因为纵观英布在反秦和灭楚中的表现,无不是为了自身利益考虑。

吴芮有实力,他便跟吴芮结成联盟,项梁势头猛,他便带兵归属项梁,项羽杀了宋义,他就成了项羽的马前卒,项羽立他为九江王,他就想守住九江过安乐日子,不再搀和战争,项羽对他生疑,他为了自保,投靠了刘邦,刘邦立他为淮南王,他就为刘邦鞍前马后地效力。

简单地说,英布并没有多少野心,他只对自己的实力心知肚明,他只想安安稳稳地过好日子,即便他起兵造反,也只是想拥有跟刘邦、吕后讨价还价的实力,并不想跟刘邦平分天下。

从英布起兵后对手下讲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来,英布很恐惧刘邦,害怕刘邦御驾亲征。连跟刘邦正面拼的勇气都没有,他又怎么敢想刘交的楚、刘肥的齐、刘如意的赵和卢绾的燕呢?

刘交是刘邦的四弟,虽然不是武将,但谋划水平并不低,如果真的要跟刘交硬拼,英布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取胜;刘肥是刘邦的长子,虽然不像刘交那样经历破秦、灭楚的战争洗礼,但刘肥的相国是曹参,是西汉初年文武全才似的人物,其战斗力仅次于项羽、刘邦、韩信,跟英布、彭越、卢绾、刘贾等人不相上下,其治国的能力仅次于萧何,有曹参坐镇齐国,英布一点拿下齐国的把握都没有;赵国的国君刘如意是刘邦的三子,还是个娃娃,没什么可特别强调的,但赵相周昌曾是西汉的御史大夫,其军事能力虽不如曹参、卢绾、刘贾、周勃、灌婴、樊哙等人,但也不弱;最北边的燕国,是卢绾的地盘,卢绾是西汉的首任太尉,同时也是个文武全才的主,于英布来说,也是块难啃的骨头。

因此,薛公所谓的上计,仔细琢磨起来,是个收益高但风险也大的计策,英布若想争天下,自然得选上计,如果英布只想自保,则没必要选择上计。

更何况,刘邦御驾亲征后选择的进军路线,也迫使英布无法选择薛公说的上策,甚至无法选择薛公说的中策。

刘邦率领汉军出成皋后,并没有继续东进增援彭城,而是折向东南,直奔淮北蕲县而来。如果英布置汉军于不顾,继续北进彭城,选择跟楚王刘交死磕,英布则会被刘邦的汉军切断后路,受两面夹击之苦。

刘邦的御驾亲征,在英布的意料之外。闻听刘邦亲来,英布也不得不停止对刘交楚国的进攻,休养生息,摆出架势,迎接刘邦的到来,一场大战将无可避免地再一次在淮北原野上爆发。

所以你看,英布也未必如薛公所说的那样,没有争天下的雄心,而是实力所限,英布不得不选择薛公口中的下策,一如很多穷人,他明知道钱可以生钱,但他没有钱,只能拼了命去省钱,而心灵毒鸡汤却把穷人的这种不得已说成是“穷人思维”,薛公像不像心灵毒鸡汤的创始人?

参考资料:《史记·黥布列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