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东野战军:王必成的六纵能不能算华野头等主力纵队?

 茂林之家 2021-04-21

 华东野战军(三野)在粟裕副司令(后任代司令、代政委)军事指挥下,先后经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渡江、郎广、上海等经典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歼敌数量位居各野战军之首。华东野战军人数仅次于东北野战军(四野),但战斗力可以说位于全军之首。

粟裕后来回忆说:

华东野战军有6个头等主力纵队,即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九、第十纵队(后分别整编为第20、第22、第23、第26、第27、第28军),其中第十纵队稍弱一些,但仍可算作是头等主力。另5个头等主力纵队的战斗力不相上下。这6个纵队都能攻善守,但又各有所长。第一、四纵队善长野战,第三、八、九纵队善长攻坚,第十纵队善长防御。

我们知道,叶飞、王必成、陶勇(统称”叶王陶“)为粟裕麾下三虎将,分别统领华东野战军第一、六、四纵队。王必成的第六纵队,解放战争期间也是战功赫赫,在一般军史迷心目中,六纵也绝对是头等主力纵队,可为什么偏偏粟裕未将其列入主力纵队的行列呢?

叶王陶三个纵队分别来源于粟裕新四军第一师的第一、二、三旅,是粟裕的嫡系部队,三个纵队均”饿得、跑得、打得“,长于野战、奔袭战。我认为,粟裕部分原因是出于谦虚,未将自己的全部嫡系部队列入头等主力,且第一、四纵队稍好于第六纵队。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第六纵队在解放战争期间,有几次战斗发挥得不够好:

① 苏中”七战七捷“之如南奔袭战,六纵未能完成战斗任务。

1946年7月,内战全面爆发,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15个团约3万余人迎战徐州”剿总“第一晋绥区李默庵指挥的12万余人的进攻。粟裕首先指挥华中野战军第一师(陶勇,即后来的华野第四纵队)和第六师(王必成,即后来的华野第四纵队)发起宣泰战斗,第七纵队(管文蔚)负责阻击国军增援部队。随后第一师、六师长途奔袭国军由南通、白蒲出发企图趁如皋空虚而攻占的国军整编49师(王铁汉)于如皋以南地区。六师包围该师79旅于杨花桥、宋家桥地区,但六师攻击受挫,加之国军援军逼近,未能全歼79旅;而一师全歼49师师部及26旅于鬼头街、田肚里地区。但在随后的海安东北地区休整期间,六师的野战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② 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六纵被迫撤出涟水。

1946年12月,粟裕只身前往山东野战军指挥宿北战役,陶勇一师在盐南组织保卫战,谭震林指挥王必成六师于涟水阻击再次北犯之张灵甫74整编师及其配属28师。张灵甫依仗其装备优势,对涟水发起猛烈攻击,屡屡突破华野阻击阵地。同时,张灵甫采用佯攻涟水南门,亲率部队绕到涟水西门攻击,骗过谭震林,攻入城内。王必成六师被迫撤出战斗,涟水陷落。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实则为宿北战役的南线阻援战,达到了阻止整74师进入宿北主战场的目的,战略上还是算取得了胜利。再说74师为国军五大主力之首,无论兵力还是装备,均远强于六师,我认为这不能成为王必成六师战斗力不强的依据。

③ 莱芜战役,六纵未能如期拿下吐丝口。

1947年2月,鲁南战役后,王必成六师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莱芜战役时,六纵奉命攻占莱芜东北之吐丝口镇,切断李仙洲集团往济南的退路。六纵由于在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中损失了4000余骨干,未能如期拿下口镇。粟裕因势利导,命令王必成暂留口镇于国军之手,给莱芜李仙洲集团以撤往济南之念想。李仙洲集团撤出莱芜后,陶勇四纵迅速占领莱芜空城,王必成六纵迅速拿下吐丝口,前后扎住了围歼李仙洲集团的口袋。在随后几个小时的战斗中,六纵缴获与俘敌均列华野各纵队之首。

④ 淮海战役,南线阻击战六纵被蚌埠集团突破两道防线。

淮海战役第二、三阶段,南线以王必成六纵为主,阻击蚌埠北援之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的进攻,被突破两道防线,在第三道(最后一道)防线,王必成成功阻击了李延年、刘汝明,未使其与黄维兵团取得联系,保证了中野在华野5个纵队加特纵一部的配合下,全歼黄维兵团。王必成六纵本来长于野战、奔袭战,不善于防守,且国军南线两个兵团6个军10万余人,而王必成六纵加地方部队约1.5个军不足4万人,恰恰说明王必成六纵战斗力很强。

综上,王必成六纵解放战争中发挥不够好,除如南奔袭战略微逊色以外,其他三次均有诸多主客观原因。瑕不掩瑜,王必成六纵,绝对是全军的头等主力纵队,也是华野的头等主力纵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