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草堂箸录第四十 镇陲疏兄,下面一首诗,你觉得何者更佳,请鉴赏。瓯江子顿首。三月初八日 全唐诗版本如下《赴北庭度陇思家》(作者 唐代·岑参 ) 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今日鄙人偶得一个墨水手抄本(即松溪草堂珍藏鉴定为宋代手抄本)中如下: 《赴陇思家》(作者唐代唐·岑参 ) 西去轮台万里馀,故乡音耗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江子兄好,前几日兄问“天外无畴,畴外无天,”弟未曾所闻,不敢强解,汗颜。兄所发岑参之诗,弟觉手抄本味厚情真,后检于《乐府诗集》,于七十九卷《簇拍陆州》一诗,正为:“西去轮台万里馀,故乡音耗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闺人数寄书。”然复查于明高棅《唐诗品汇》,已然为:“西向轮台万里馀”矣!此诗于宋、明之际,已然传抄失次,《全唐诗》承明之撰,堪为惋惜。弟念而生叹,先贤之作,流布于世者广矣,然谬行其间者亦广矣,清代实学渐兴,考据之下,一字一句颇称来历,此乃经学之术,未知诗文品鉴之风可与之?自《诗品》以下,诗话、诗文序者,别开一径,所谓以意逆志、情韵风流、格调性灵,并与传、笺、注、疏者相抗。诗文之中,其名物典制,有赖于传、注者多;其声韵格调,有赖于意、志者广。李、杜之诗,别有赏心悦目者,或赖于此。蒙兄厚爱,唯以所感所思报之。弟陲疏拜上。三月廿日 镇陲疏好,岑参之《赴陇思家》作,考据颇详,有理有据,受领读之,受益匪浅。下附上乃愚兄数日之前對《赴陇思家》之陋见数语,现抄来请兄斧正。瓯江子顿首!三月廿日晨。 附:松溪草堂随笔箚之一 现抄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绝于《全唐诗》(全二十五册),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60年4月第1版,2012年7月北京第9次印刷。卷二百一,岑参四第二一零六页中如下: 题目《赴北庭度陇思家》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而松溪草堂珍藏墨水手抄本中如下: 题目《赴陇思家》西去轮台万里馀,故乡音耗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松溪草堂主人曰“去”有”向”的意思,而“向”无“去”字明白与落实,再“西向”较书面语,而“西去””更口语化。按唐人吟诗尽量明白如话,而不会故意拗口生僻的习惯。“西去”更接近诗人初稿。另“也知乡信日应疏”刻意而为,不如“故乡音耗日应疏”情感真切自然流露。又题目一个“赴”字,随后三字,四个字已达意,显得扼要精炼。由此可见手抄本诗作较佳,手抄本中诗作更接近诗人原始第一稿。 庚子三月十六瓯江子指敲灯下 松溪草堂箸录第四十一 全唐诗版本《秋日》如下:反照入闾巷,愁来谁共语。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元代杨士弘编选《唐音》版本中《秋日》如下:返照入闾巷,忧来与谁语。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松溪草堂珍藏手抄本(鉴定为宋代墨水手抄本)中《秋日》如下:返照入闾巷,忧来共谁语。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 以上三个版本一首《秋日》,但有细微差别,请感兴趣者品读。三月廿一日瓯江子 简简曰我觉得中间的一首更有味道。古道无人,忧无人语;少人亦无相语者,则更忧。 馨蕾曰:我喜欢最后一首。我感觉是那种环境,一个人也没有,更显寂寥忧郁。 杰尔逊曰:三首诗微观情怀,我欣赏第一首,秋即愁,愁即秋,谁共语! 镇陲疏曰”个人更喜欢第三首。愁者出人,忧者入人,忧甚于愁也。非无可语之人,乃无同忧之士,故有古道无人之叹。此正为忧者也。古道岂无人哉,微也。洪源一生久经离乱,感古今之世,自道以道人;慕先贤之风,自哀以哀人。终以秋风动禾黍作结,麦秀渐渐,禾黍油油,其思也远,其忧也深。《唐诗广选》云:“感慨语,却冷然。”得其真味。“瓯江子曰镇陲疏兄所析意外味,品情中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