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让孩子爱上历史吗?去这四座城市吧

 桑葚三味 2021-04-21

此文写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80周年之际。

1

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

那时,最喜欢的是隋唐史。那个1300多年前震惊世界的大唐盛世,让人魂牵梦绕。

如果可以穿越,我最想穿越的,就是唐朝开元盛世那一段。

想象自己在长安街头走过。在一家酒肆里,偶遇李白、杜甫,和他们把盏言欢。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2

那时,最头疼的,是近代史。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109年的风云岁月,似乎就是一部无休无止的战争史: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炮火,从未停止;中华儿女的浴血反抗,从未停歇……

3

这些年来,走过大江南北许多城市,从长沙到武汉,从广州到南京……

不知不觉中,对中国近代史有了越来越多的兴趣,特别是民国史。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这不长不短的38年,风谲云诡,波澜壮阔。

这是最混乱的时代,却有最光辉的人。他们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个苦难走向一次次辉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眼前山河壮丽,胸中气象万千。他触景生情,借诗言志,在天地之间泼墨挥毫,写下了114字的《沁园春.雪》。

自古乱世出英雄。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英雄的胸怀和抱负,从来只有英雄知道。

时至今日,英雄的足迹,透过历史的尘埃,依然依稀可辨。

比如,长沙、武汉、广州、南京。

4

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那声枪响,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穷途末路。

1911年夏天,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省纷纷爆发保路运动,四川尤其激烈。清廷急调武汉兵力前往镇压。

10月10日晚,武汉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在武汉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布废除清廷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

随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福建、四川等15个省市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晚清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

至此,从公元前221年开始的封建帝制时代宣告终结,历时2132年。

2014年秋天,我带孩子们去了武汉。

当年的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如今已成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

看着这座建于1910年的红楼,抚摸着历经百年沧桑的红砖,不禁感慨,辛亥革命距今不过106年,在无始无终的历史长河中,106年无非一朵小小的浪花,如白驹过隙,如沧海一粟。但对生活在这106年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系列变革,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人类,在历史面前,何其渺小;历史,在人类面前,何其伟大。

5

长沙,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

1914年,21岁的毛泽东考入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长沙,是青年毛泽东人格形成的重要地方。

1925年,32岁的毛泽东从广州回到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寒秋时节,重游橘子洲,凝望滔滔北去的湘水,他感慨万千。

他想起在长沙求学时的点点滴滴,想起过去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于是,挥笔写就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从此,橘子洲头家喻户晓。

2015年秋天,我带孩子们去了长沙,直奔橘子洲和岳麓山。

从岳麓山顶往下看,橘子洲的地形有点像长长的番薯。据说“长沙”这个名字,就取“长长的沙洲”之意。

我们吃了毛主席最爱吃的红烧肉,沿着橘子洲绵长的地形,去瞻仰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

站在橘子洲头的问天台上,秋高气爽,疾风拂面。

这一刻,耳畔仿佛响起了青年毛泽东那句振聋发聩的感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信心比黄金更可贵。在1925年那样风雨如晦的时刻,青年毛泽东身上依然有一种豪迈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份豪迈、无畏和乐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和志士仁人,托举起了在风雨中飘摇的中国。

6

在城市化浪潮中,当大多数城市都沦为“千城一面”时,广州,就像王菲和她的歌,始终坚持做自己。

它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告诉世人:我,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既存在于历史,又关照着现实。

2017年春节,当我穿梭于广州的大街小巷时,莫名的,总有一种在历史和现实中错综交替的幻觉。

广州市广州大道中289号,是《南方周末》所在地。

这份创办于1984年的报纸,于2007年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口号——在这里,读懂中国

在纷繁变化的大时代、大转型中,《南方周末》希望成为人们看世界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看到一个更清晰、更真实、更饱满的中国。

其实,不仅仅是《南方周末》。

对每一个想要亲近中国近代史的人,广州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读懂中国”的窗口。

只有读懂了广州,才能读懂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

林则徐、洪秀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孙中山、蒋介石……这一个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在广州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脚印,并从广州走向了中国。

比如,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924年5月,58岁的孙中山在四面环水的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依托原来的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创立黄埔军校。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第一期招收了500名学员。

开学典礼上,孙中山语重心长地说:“今天开这个学校目的是什么?就是从今天开始,把革命重新创造。期望之深,责任重大。”

1924年的黄埔军校,早已毁于1938年日本战机的狂轰滥炸。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广州市政府1996年按“原位置、原尺度、原面貌”原则重建的。

“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今天依然振奋人心。

7

关于南京,网上有这样一句话:“你没红过,所以你不知道。你没当过首都,所以你不知道。”

上个周末,我带孩子们去了南京。

南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些遍布城市的梧桐树。

从中山陵到总统府,从美龄宫到1912时尚街区,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绿阴如盖、郁郁葱葱的梧桐树。

历史无言,梧桐有情。南京人的记忆里,飘满了随风而逝的梧桐树叶。

1937年12月13日,南京的梧桐树,被满城鲜血染红了。

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300000人,深深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这是南京大屠杀事件中的遇难同胞人数。这是从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6周时间内遇难的手无寸铁的同胞人数!

今天是2017年7月7日,距离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已有80周年。

回望历史,我们不能忘记,在那个闷热的七七之夜,日本侵略者的嘴脸是何等凶残,中国人民的苦难是何等深沉……

从这一天开始,中华民族四万万同胞紧密团结起来,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付出了沉重惨痛的代价,终于换来1945年9月2日侵华日军投降那一天!

勿忘历史,警钟长鸣;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8

“叱诧风云的人物纷纷消失之后,历史便成为一笔巨大遗产,完整无损地留给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金一南少将在《苦难辉煌》中如是说。

叱诧风云的人物终将消失,但,他们的足迹,却可以抵挡岁月的磨砺,一直留存在这片土地上。

真实的历史,从来都不枯燥,枯燥的只是后人简单化的解读。

让我们走进历史的现场,铭记历史的足音,以更昂扬的斗志和更饱满的精神,一路向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