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钊瀛:“恢复现场” 回溯无意识的原始意向丨AMNUA影响力

 南美小白 2021-04-22

“AMNUA影响力”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微信美术馆#的青年艺术家的培养计划,主要是针对已经有一定创作能力以及学术深度的年轻艺术家,旨在提升青年艺术家的学术能力及作品成熟度。同时通过当下全球在线技术的形式进行更便捷的即时展示青年艺术家的艺术表现方式,并进一步深化其艺术活动的学术性和延展性。在本项目活动中我们将尝试几个打破传统艺术项目的形式:

1.不受空间地域限制将第一时间向观众在线展示全球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活动。

2. 使用在线平台使得更多生活在全球各地的青年艺术家能够便捷的互相交流问题。

3.整合全球青年艺术家最新艺术创作方案、创意,通过在线展示,让更多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专业人士提出观点建议,不断完善青年艺术家的方案创意,并为最终实现落地展示创造宝贵条件。

“恢复现场”

回溯无意识的原始意向

主题词

现场 集体无意识 原始意向

AMNUA 影响力 艺术家

张钊瀛

1988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2013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2015毕业于布鲁塞尔艺术学院

利用对架上作品的“现场恢复”以及剧场性指示

使观者进入一种由艺术家

(作为导演一样的工作逻辑)

预设的现场“陷阱”当中

张钊瀛在做作品时常使用的是“场”与作品形成关系的方式(其本人称为剧场再现),使观众迅速进入一个陌生的非常规的环境中,这种对场域的自我设定能让观众被内设为一种对其作品的最原始反应,而这种反应有利于作品传达的深刻性或对其作品的持久后发的思考(因为在作品当中观众能找到自己熟知的经验之物,但仔细一看又似是而非,因为这些细节或许已被艺术家本人重构或仪式化了,已成为戏剧中荒诞的成份)

对于集体无意识与艺术有着微妙的某种张钊瀛认为是“暧昧”的关系,这里不得不提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而在这种当中,对于艺术作品的深层挖掘和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黑暗剧场——教堂狂欢》200×180cm,2014-2015(参展作品一)

在此之中很多人在质疑中国身份或中国符号,认为中国艺术家要寻找自己的东方符号,而作为艺术家本人,来自广州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混血的城市”,东西方交融,教堂,西式碉楼随处可见,歌剧戏剧都在轮回演出,所以他也认为这种“混血”也是中国艺术家意识中不可回避的真实,起码他觉得这和他的真实状态密切相关,所以戏剧与中西方的“混血”形成了艺术家本人艺术的某些元素的指向。

张钊瀛认为“剧场”对于表达集体无意识的原始形态尤为重要,心理动机不仅是个体发生史为基础,更重要的是以人类的种系发生史为宏大而坚实的基础。而“剧场”的现场性正是在努力回溯于无意识的原始意象,这恰恰为现代人的畸形化和片面化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补充。

《黑暗剧场—导演的乐园》20×30cm×若干,2014-2015(参展作品二)

从工作逻辑来看,张钊瀛觉得现在很多当代艺术的朋友们比较喜欢做一种清理和简化的减法游戏,恰恰他看到这个游戏的时候,艺术家发现是否能有一种做加法的游戏,或许这种加法会有一种新的可能性。他是一直对戏曲跟戏剧艺术比较感兴趣,其实“剧场”是这些艺术形式更丰富的一个表达方式,他觉得现在非常需要去摸索一种新的关于戏剧的艺术方式,当然现在也有艺术家会做关于舞台跟艺术的结合,张钊瀛认为他也可以进入这个语境去尝试来完成叙事的过程。作为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同时作为导演的工作逻辑,从选角到编排,他会更加珍惜这种多维的丰富性。

关于剧场 几个阶段的作品

《泰坦之宴》-200x120cmx3张-综合装置-2013

《泰坦之宴NO.1》-120x200cm-布面油画-2013《宣言?宣言!NO.1》

《泰坦之宴》-200x120cmx-综合装置与绘画,2013

作品《泰坦之宴》通过制造一场为抓到巨人而设的宴,人们在晚宴中的各种残忍的举动以及人性的扭曲畸形,从而投射出现实社会的“人吃人”的心理现象,巨人瘫坐着,无论肢体、神情,都是无比疲惫,仿佛再也无力撑起那庞然的躯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巨人,都想成为这样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可能要付出代价,可能是遍体鳞伤,已经累到需要一个指引者来沟通。需要生命的一个轮回。

每个人都是凡人,普通人获得成功便成为英雄,而英雄倒下便回归凡人。若能再一次走到辉煌就便又成巨人,巨人就是凡人,他无法承受世界给他的压力,他的创世纪狂想使他不朽,但巨人太累了。今天,甚至整个社会都面临这个问题。(作品主要有绘画+视频+装置)组成,重新营造剧场现场。


《引爆,一天一新闻》系列,布面油画,2014

剧场性开始回到“社会内在”,认为社会每天的发展都像是戏剧演绎一样,本身现实社会就具有明显的剧场,同时回到绘画内部。

随着社会大生产与关于社会成员与国家,国际的关系越发微妙甚至暧昧,这种后感与集体无意识的追溯,也许值得我们深思,我利用一日一张画这样的日记形式去呈现一种近乎爆炸性的信息量作品,给予人不知不觉的展现了一个月国际上或在我们身边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一个月也许时间并不长,但我把国际上的新闻组织起来,以日记的方式记录时间,爆炸性的信息量也许值得我们思考时间与事件间的暧昧关系。


《订制青春》-60x80cm-布面油画-2014

从“集体回忆”到“集体意识”,剧场化是否在我们回忆片段时已经在我们脑海里不断重演这种碎片式的片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