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坐冥想让心灵更宁静

 梅雪舟 2021-04-22

静坐冥想让心灵更宁静

静坐冥想(资料图)

2009年,硅谷发起了一个叫作“智慧2.0”的会议,据《纽约时报》称:“创始人来自Facebook、Twitter、eBay、Zynga和PayPal,高管和经理来自谷歌、微软、思科这样的公司……(内容是)和瑜伽及正念专家对话。”

这些科技公司发起的活动颇具讽刺性,“智慧2.0”会议旨在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挑战:生活不仅用技术相互连接,也同样用有益于我们幸福、对工作有效、对世界有用的方式连接。说白了,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交流的是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平静。

虽然很多人没有弄清楚“正念”(Mindfulness)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不妨碍它成为新的流行语。正念在上世纪60年代一度流行,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本世纪出现新一轮复兴。2014年2月,它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2013、2014年连续两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也为它安排了主题讨论会。美国通用磨坊食品、谷歌、宝洁、英特尔、霍尼韦尔等知名公司近年来陆续开设了“正念减压及领导力”内训课程,哈佛商学院在领导力课程中也加入了正念练习内容。就连谷歌的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加入了正念俱乐部,他警告说,我们需要定义好上线下线的时间,他还承诺自己吃饭时务必戒掉电子玩意儿。

此外,还有一些收费应用程序和企业能帮助你强化自己的“数字休息日”,进行“数字排毒”,或者到“数字排毒”体验营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美国《赫芬顿邮报》的联合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几乎成了正念代言人,她所在的报纸推出了一款名为“灵魂GPS”(GPS for the Soul)的压力跟踪软件。总而言之,我们眼下有了前所未有的线上产品来帮助我们暂时断线。

事实上,几乎每一门宗教中都可以发现静坐冥想训练技巧的踪迹,一般大众媒体所谓的静坐冥想的概念带有各式各样的含义。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戴维森是“冥想神经科学”(Contemplative Neuroscience)的领导人物,他把静坐冥想定义为一种教化正向人格特质的心灵修养活动,例如清晰稳定的心境、平稳的情绪、带着关怀的正念或者爱与慈悲心,正念只是其中的一种。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科学家亚当·加扎利(Adam Gazzaley)博士则指出,冥想是一种认知控制锻炼,它可以增强“人对内部干扰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

新时代的正念无处不存在荒诞感。正念的威胁似乎刚好来自媒体、电子产品和应用程序,而这正是赫芬顿叫作“家园”的地方。那些刚刚参加完公司内部正念课程的IT从业者,又会继续造出一些分散大家注意力的小玩意儿。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困惑、焦虑、沮丧、抑郁的情绪之外,高科技带给我们的无所适从感日益加深。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时代。我们孤独又悲伤,却什么也做不了,还要去看医生,调节体内的化学物质。在西方世界流行的百忧解给人一个错觉,你的大脑是化学的,如果化学物质错了,你需要更多的化学物质来修复它,总之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大脑。

为此,人们寻找各种能够带来心灵宁静的办法,它们真的有效吗?

1974年前后,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和他当时的女友(后来的妻子)苏珊来到印度北部的一个高山,这是一个进行禅修的山区。他们修行了两个星期,在沉默中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那时起,他便养成了静坐冥想的习惯。

之后,戴维森回到哈佛大学继续研究,尽管他亲眼目睹了通过练习重塑心灵的过程,但是仍然花了几年时间才把这一领域变成一个合法的研究课题。

多年来,他一直和诸多僧侣以及冥想者合作,展开科学研究。“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会去听僧侣的话,但是却非常关注科学证据。”戴维森说,“我们都知道,如果你定期进行锻炼,你可以得到预期的肌肉强化的效果。它和强化神经系统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后者只是改用不同的思维习惯来取代既有的习惯。”

以往的研究认为,人类一旦成年之后大脑的结构就固定不变了,之后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推翻了这一点。最近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成人大脑仍然可以因为经验而出现改变,也就是具有神经可塑性。当我们学会如何抛球杂耍或弹奏乐器之后,大脑会出现变化;负责操控拉小提琴手指的脑区,会在学会小提琴的同时逐渐变大。类似的过程也在静坐冥想练习时出现,静坐冥想者调控自己的心灵状态来达到某种内在的充实感,这种状态会影响大脑的功能与结构。

戴维森肯定了冥想的好处,比如降低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增强免疫反应、控制情绪、提高注意力、帮助我们更快地从压力中恢复等等。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通常花很多时间思考那些没有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或者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事实上,走神或者说胡思乱想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大脑缺陷。虽然从进化角度来说,这种能力是一个显著的成就,让人们掌握学习、推理和计划的本领,但它也包含了一定的情绪成本。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Gilbert)和马修·基林斯沃思(Matthew Killingsworth)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走神程度之高超乎想象,不管是通勤、工作还是看着电子屏幕的时候,人们都在走神。

他们开发了一种iPhone应用软件,随机与世界各地的人取得联系,询问他们的感觉、正在做的事情、正在想的事情以及快乐程度,并上传到www.(追踪你的快乐)网站上。他们收到了2250名志愿者的25万多个应答,结果发现,不管人们在做什么,有46.9%的时间在走神。人们在真实生活里的走神程度远远高于实验室里的研究。结果还发现,走神越多,越不快乐。虽然人们走神时想的快乐的事情多于不快乐或者中性的事情,人们仍然在走神时不快乐。由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的大脑是走神的大脑,走神的大脑是不快乐的大脑。

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了人们以前的看法。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人生苦短,切不可花太多时间思考它应该如何度过。”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则更加犀利:“发呆会扭曲思维。”英国歌手乔治·哈里森则唱道:“一个喜欢到处走神的脑子是个缺乏智慧的脑子。”

而冥想却需要人们集中注意力。为此,神经科学家检视各种静坐冥想方式的大脑反应。美国艾默理大学的温迪·哈森坎普(Wendy Hasenkamp)和劳伦斯·巴萨卢(Lawrence Barsa-lou)通过脑成像方式,找到了静坐冥想状态下的相关大脑回路。这种冥想方式是集中注意力,旨在驯服我们的心、力求活在当下,并同时培养出对杂念的警觉能力。在冥想中,冥想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韵律上,他们的心思通常会四处游移,他们必须察觉到这个现象并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回一呼一吸的呼吸韵律上。在这项研究中,冥想者在察觉到自己分心时按下反应按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