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 | 东莞城市更新容积率测算

 AHappy贾晓蕾 2021-04-22

容积率计算是建立在前面3个小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深化计算项目的可开发强度,也就是计算到底能建多少建筑面积,决定了项目的可售货值。

图片

容积率计算:

1. 基础建筑面积

2. 奖励建筑面积

3. 转移建筑面积

4. 容积率校核

本节所讲述容积率计算是按现行政策文件《东莞市更新单元容积率计算指引》、《东莞市密度分区管理技术标准(试行)》规则下进行的。

首先一个基础知识先要明确:容积率 = 建筑面积 / 土地面积。容积率越高意味开发强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建筑面积亦可称为容积。

图片

城市更新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由3个部分组成,基础建筑面积 + 奖励建筑面积 + 转移建筑面积。

其中基础部分是以容积率分区为基础,结合修正系数计算而得;

奖励建筑面积是指项目因贡献公共配套设施用地而获得奖励部分;

转移建筑面积是为平衡旧村旧城(工厂不涉及)拆迁成本而额外补偿的面积。

Tips:政策会随时间而完善优化发布新版本,届时要按新政规则计算。

Tips:东莞城市更新分为单一主体挂牌模式,以及权利人自改、村企合作等旧模式,本节仅适用于单一主体挂牌的更新模式。

图片
 1 基础容积 
图片

城市更新推荐流程中,有单元划定、单元前期研究共2个阶段会涉及规划编制,均会计算容积率。

前者不考虑用地方案,不单独考虑各个地块,计算整个单元建筑面积总量;后者结合用地方案,考虑修正系数,计算各个地块的建筑面积。分别计算后,取较小值为项目基础建筑面积。

图片

这个只要照着公式取计算即可,在这之前把里面的各个未知参数搞清楚。

(1)FAR基准

即基准容积率,东莞各地区被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密度等级,细分为密度1区-密度5区。只要在密度图上找到项目地块,确定密度等级后按照以下表格获取基准容积率。

图片
图片

Tips:因镇街密度分区尚未审批备案,市域密度等级对应多个密度分区

图片
图片
图片

Tips: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里缺少了工业用地的基准容积率,其实政策里对工业用地容积率只做了一个区间指导2.0-4.0。

(2)组团系数

根据不同项目所在的不同片区组团,给予特定的修正系数。东莞共划分5个片区,分别有不同的定位,修正系数也侧面反映了片区的政策倾斜程度。例如滨海湾片区规划定位较高,相应的系数就高达到1.20。

图片

图片

(3)规模系数:

简单来说就是地块面积越大,容积率需要相应的下调。按3万㎡为基准,每超过1000㎡,容积率系数扣减0.005,累积最大值不超过0.3。因此在规划上一般单宗土地面积不会过大,以防止规模系数扣减。

(4)临路系数:

简单来说就是地块周边临路越多,容积率可以相应上调可以。我是这么理解的:路网密度高,交通承载力较高,才能支撑较多的人口交通需求。

图片

Tips:怎么才算临路?临路的宽度以及临路的边长都是由较为明确的规定的。

(5)轨道系数:

轨道站点也即是周边范围的交通小枢纽,周边建筑开发强度肯定会较高,具体的修正系数与轨道站距离、轨道数量有关,如下图所示。

图片

Tips:针对跨越不同距离范围的地块,依据修正系数和影响范围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同时地块涉及到轨道站点,那么必然要关注TOD规划、TOD物业政府分成问题(前几节简述过)。

(6)特别修正系数:

位于特别区域的且有关产业方向的更新项目才具备此项修正系数。

图片
 2 奖励建筑面积 
图片

为了激励开发商多贡献配建公共设施,特意设定的奖励建筑面积,根据不同的设施设定不同的奖励。回顾上节讲述的集中贡献、非集中贡献内容,记住奖励建筑面积仅针对集中贡献用地,非集中贡献用地是无补偿的。

相关公配的内容在开发方案章节里也有简单论述,可以在主页翻看。

图片


图片
 3 补偿建筑面积 
图片

针对旧村、旧城(商住小区)改造额外补偿的面积。旧村按宅基地面积的1.5倍建筑量给予补偿;旧城按合法证载建筑面积的0.8倍给予建筑量补偿。

Tips:这里说一下何为宅基地:集体土地中村民自用的住宅用地。集体土地中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大类,宅基地属于建设用地中的一种。《土地管理办法》规定宅基地按“一户一宅”,即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广东省(08年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对于宅基地面积的标准为: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80平方米以下;丘陵地区120平方米以下;山区150平方米以下。

因此要有补偿建筑面积,首先需要认定宅基地或合法的商住小区,类似城中村等违建建筑是不计算补偿建筑面积的。

图片
图片
4 容积率校核 
图片

校核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单元划定阶段与前期研究阶段的校核,第二是各独立地块容积率上限校核,第三是公配设施支撑力校核。

1.单元划定阶段与前期研究阶段的校核

相对比较简单,两个值对比取小值即可。一般而言单元划定阶段的面积会大于后者,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后者远小于前者,那问题处在哪里?能否缩小两者的差距?两者差别主要在于非集中贡献部分。

拆除用地=集中贡献用地+非集中贡献用地+开发建设用地。

单元划定阶段计算公式里地块面积是(按拆除用地 – 集中贡献用地),是包含了非集中贡献用地的,而前期研究阶段仅有开发建设用地,没有包含非集中贡献用地。然而非集中贡献用地是不算奖励建筑面积的,过多的非集中贡献会导致浪费。

2.各独立地块容积率上限校核

常见的是居住地块(R2)会有容积率上限,例如密度二区时上限4.5。一般在贡献用地较多,奖励建筑面积较大,堆叠到各地块时可能会存在溢出情况,也就是地块容积率为4.5时,奖励建筑面积还有剩余。这时候可以多个地块手动调节各地块分摊奖励面积,寻求消化完全。或者可以诉求降低一些土地贡献。

3.公配设施支撑力校核

这个在之前的文章里讲述过,如果校核不达标时,常见的可以增加本项目相应的公配数量,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寻求片区统筹平衡。

当完成了以上所有的流程后,项目的容积率(计容建筑面积)也大致有个数字了,但是有个关键的问题要搞清楚:这个只是理论值,真正的规划审批或许达不到理论值,最终还是需要看审批的。如果周边有已批的前期单元研究方案,最好多方对比,看下市场的平均值。

讲了那么多,但回过头看,怎么说呢,感觉就像是在搬运政策而已。其实容积率计算落到实操,还是要依靠编制一张测算表。但转念想到各位读者也是从业人员,必定有自己的测算表,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文字解读测算表格吧,理解其中含义,不再机械化填表。

本文作者:张二的歪理,感谢原创作者的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