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葡萄牡丹结画缘——崔培鲁的艺术追求

 阿年282 2021-04-22
认识崔培鲁,先睹其画,后见其人。
1989年12月,他应邀拟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因为工作关系,我有幸阅读了他从山东寄来的有关资料,其中包括他的简历、赴港画展目录和部分作品图片。这时的崔培鲁,已在国内画坛颇有名气。1985年他在上海成功地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在精英云集的沪上一炮打响,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著名画家程十发为其挥笔题写了“六法翻新”的评语。其国画《饱经风雨更晶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令人瞩目。接着于1986年2月他又应邀赴美国在弗吉尼亚州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一时引起轰动,其代表作《水墨葡萄》为该馆收藏。1987年元旦期间,中央电视台在“九州方圆”节目里播映了对他的专题采访。因为他的葡萄和牡丹画得特别好,独具一格,已有“崔葡萄”、“崔牡丹”的美誉,所以在1989年国庆40周年之际,他又受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大幅国画《葡萄图》和《牡丹图》。读着他的资料和画作,崔培鲁的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见到崔培鲁其人,还是在1992年年初。当时《崔培鲁画集》在北京出版发行并举办首发式和研讨会,会后他得便来到我的办公室。面对这位朴实憨直中透出勃勃英才之气的山东老乡,欣赏着画集中一幅幅绚丽多姿、气韵生动的艺术佳作,不由得肃然起敬。他告诉我,他已接受深圳特区有关方面的邀请,要到深圳去创办南山画院。同时,他还要为明年到日本去办画展做准备。未及长谈,他就匆匆告辞了。显然,他是个一刻也闲不住的人。
自那次见面之后,一晃七八年过去了,崔培鲁已从中年进入老年,他的艺术追求却从未稍歇。这些年来,他除了多次在祖国内陆举办画展外,还先后到日本、新加坡、泰国、英国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画展,创作日盛,声誉日隆。1993年荣获“世界书画名人”称号,1995年、1996年相继被接纳为中华名人协会会员和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理事,1998年荣获“国际文化交流精英奖”和“国际书画名人成就奖”。
天道酬勤结硕果。崔培鲁获得今日的成就,与他的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他出身于山东枣庄市的一个名门望族。20世纪60年代中期与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以优异成绩 考入临沂艺术学校,师从著名画家王小古和皮之先;后入中央美院深造,又得到吴作人、高冠华、郭怡孮等名师指教。经过勤奋刻苦的学习,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基础。毕业后在家乡文化馆工作,他经常到鲁南山乡体验生活,仔细观察了解植物花鸟的生活习性以及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不停地写生和创作。由于他的家乡盛产葡萄,又多生牡丹,所以他对葡萄和牡丹情有独钟。他像着了魔似的画呀画,渐渐地,葡萄和牡丹在他笔下活了起来,好像变成了有呼吸有思想的精灵。他作画,以生活为创作源泉,以继承为技法基础,而在继承传统中大胆创新,故其作品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融汇古今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精神,洋溢着生机勃勃的万千气象,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审美感受。崔培鲁画葡萄画得着迷,画出神韵。他在一幅水墨葡萄上写道:“余山东老家盛产葡萄及大石榴等多种果品,但唯与葡萄有缘,年来挥写不下百余帧,亦曾跋涉于火焰山下吐鲁番。然笔下自有胸中之葡萄也。”他画的葡萄,果实饱满圆润,晶莹剔透,几乎伸手可摘,其滋味可品。正如他的题葡萄诗所云:“心有事业鬓添霜,西抹东涂并日忙,识得酸甜三味后,写来琼果共君尝。”画坛前辈谢稚柳老先生也曾为其题画赞道:“此图写累累鲜实,大有琼浆玉液之感!”崔培鲁画牡丹,工笔与写意兼长,彩色与墨笔并美。他画牡丹与画葡萄一样,不画出神采誓不甘休,是其“踏遍曹州三万亩”的成果。他在一幅牡丹图上题诗道:“年年谷雨是春风,常为花王写玉容。我与牡丹缘不浅,此身似觉是秋翁。”其寄深情于牡丹之态,跃然纸上。
崔培鲁不仅擅长画葡萄、牡丹,作为花鸟画家,他画石榴、梅花、竹子、水仙、木瓜以及公鸡等,也极有韵致和情趣。请看他在一幅石榴图上题句:“吾画石榴个儿大,采自峄县俺老家。”既反映了画家质朴的创作风格,又透露出画家对家乡的赞美及浓郁的思乡情怀。
(载2001年8月3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家”专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