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死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孩子为啥理解费劲?基础原因在这里

 诺妈家有男宝 2021-04-22
作者/诺妈
首发:诺妈家有男宝(aihuagushi)


孩子做数学,最怕做应用题,小题失分不断,大题一错,分数瞬间拉开差距。有些题目,家长看了简直哭笑不得,如下:

一张床宽——2.8(厘米);
一支牙刷长——15(米);
一棵大树高——50(米);
一个洗衣机高——1(厘米)……

可不是一个熊孩子这么写,这样的孩子,一找就是一打。网上就有一个爸爸,被气得大喊: “信不信我拿出40米的大砍刀?”

结果,女儿一句话怼了回去:“刚好削我15米的铅笔!”

计量单位傻傻分不清楚,进率换算稀里糊涂,孩子遇到“应用题”实例,学不懂,叫苦连天。可在大人看来,这些数学题都不叫题,那是生活实际;但在孩子眼里,恰恰“生活”才是大难题!

孩子缺少生活实际经验,对生活实际没有概念,也因此,无法将数学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

搞不清楚就错题,错题就丢分,分丢多了,孩子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孩子无奈,家长着急,怎么办?

01

数学,是一门生活学‍

计量单位怎么就成为数学学习的难点?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量单位的学习任务描述,大体如下: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知道……了解……

“感受”“体会”考察孩子的感知过程, “知道”“了解”则检验着孩子的学习效果。

也就是说,从“过程”到“结果”,计量单位的学习,并不是通过一节或几节课堂学习就能够掌握的知识,它其实需要孩子大量生活经验累积,然后通过课堂学习,将知识提炼出来,并充分掌握应用。


由此,涉及到两个关键问题。

1) 孩子的感知从何而来?

从父母及家人处、通过电视或网络、来自辅导班老师或自己看书,这是孩子获得知识感知的主要三途径。

可见,主观性占大比例:父母向孩子渗透的知识多不多,孩子想了解知识的动机强不强,拉开个体差距。

2) 孩子的结果怎么得出?

通过孩子获得知识的三大途径来看,听到(请教父母讲)、看到(看电视或书籍内容)为主,这些大多也是间接经验,帮助孩子输入的只是相对具体的数学符号信息,而不是个体经验。

举个例子:

家长可能会告诉孩子比“米”长的单位叫“千米”,在孩子的印象中,“千米是一个大的长度大单位,表示很长。”但“千米”对标在生活中的具象,到底从哪到哪,到底多长是一千米?孩子直观感受不足,导致感知存在差距,学习起来则比较费劲。

说到底,数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应用学科,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成为学好数学的最大难题


02

学数学,为什么要学懂“计量单位”

在很多家长印象中,“数学”与“计算”是一个差不多划等号的学科。但其实,计算只是学习数学的工具,为解决问题而服务;在解决问题前,学明白“计量单位”才是关键。

我们可以来看一张2019—2020小升初数学检测试卷,几乎每道题里都涉及到计量单位。

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应用题,处处是计量单位,处处需要换算,想避都避不开。

如果再去翻一翻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的数学书,你就会发现,计量单位的专项学习渗透在每个学期,

一年级开始就要学时间单位“时”“分”“秒”。

二年级学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三年级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时几乎每一道数学题都和计量单位挂钩。

到了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开始进行换算……

知识点一环扣一环,互为联系,如果二年级的长度单位没学好,三年级的面积单位就会出现问题。

并且,计量单位繁多,小学课程就涉及长度、面积、体积、容积以及质量的计量单位;等到了初中还要学习频率、声音、温度、速度、电压等物理量的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同时还成为数学和物理的两大支柱,在单位名称背后更牵涉着进率,以及换算公式,不得不说,要学好,难度不小。

也因此,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畏难,学不懂就容易丢分;丢分多了,孩子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数学怎么那么难?”就是很多孩子的苦衷和心声。

03

要如何学好计量单位,进而学好数学?

中国的计量单位“博采众长”,拉近“明白”和“会用”之间的距离,是孩子学好计量单位,乃至学好数学的路径。

1) 找到重点,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计量单位

知识没学懂,先把它背下来,这是很多孩子在遇到学习难题时采取的一贯策略。

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效果,但孩子“不理解就开背”的模式会让效果事倍功半。一旦题型变一变,换一换,孩子又会一筹莫展。

因此,让孩子了解计量单位的由来,并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孩子记忆计量单位,效果会更好。

比如可以拿孩子生活中最熟悉的矿泉水,感知千克的分量,由此演化推算诸如一把菜的重量,一个人的重量,一辆车的重量……孩子近距离感受过身边的计量单位,那么在做题的时候就会进行情境联想,落到实际去思考。


2)突破难点,花式记忆计量单位换算法则

学习计量单位,最难记忆的是换算法则,其中牵涉到众多知识点,很容易混淆孩子本学得不太扎实的知识点。

学习数学,是一个从具象思维抽取出抽象思维的过程,当孩子对一个知识点掌握不太熟练的时候,可以回过去用图文方式帮助孩子对换算公式进一步理解和巩固。

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可以把1米的格尺分成十份,其中一份就是1分米。

比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把一平方米分成100份,每一小格就代表1平方分米。

借助图像记忆换算法则,这种具象资源储备多了,应用多了,孩子抽象思维的抽取过程慢慢就会变得顺利。

3)加深要点,系统性整合知识要点

计量单位的知识学习从小学贯穿到中学,每学期都有内容安排,知识点之间又互有关联。

受限于课堂教学进度安排,跨时长,常常会导致孩子学了前面的知识,忘了后面的知识,每一次都需要从头学,很是吃力。

一个块面的计量单位知识点,如果能够系统整合,比如学习长度单位之后让孩子明白面积单位的由来,那么孩子就能够把知识学透,并融合贯通。

也许有些家长会发愁,孩子目前在计量单位学习上确实知识点薄弱欠缺,怎么办?推荐一套来自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总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量》杂志社特邀编辑薛新法老师全文审稿推荐的知识绘本《疯狂的计量单位》,适合6-12岁,6岁用来做启蒙,12岁可以拿它进行知识巩固。


这套书,也是我针对自家孩子小诺在计量单位学习问题上相对薄弱,翻看了很多学习资料,比对了很多书籍后精心挑选出来的。

我觉得对幼儿园至小学的孩子来说,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的知识故事书,学龄前做启蒙,学龄娃做知识补充。

(1)知识点全面系统

《疯狂的计量单位》一套8本,内容涵盖长度、时间、重量、容积、速度、感觉、面积、生活八个主题,每个主题下都包含了近10个相关计量单位。一套书可以帮助孩子彻底了解生活中、考试中最会出现的计量单位。


比如《疯狂的计量单位·1米有多长》单册中,就向孩子们介绍了长度的基本单位。

而在《疯狂的计量单位·1平方米》单册中,就向孩子们介绍了面积的计量单位。

孩子们通过这样清楚的划分,一下就知道圆来米、分米、厘米属于长度单位,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属于面积单位。


系统性的知识划分,帮助孩子用最简洁的方式了解单位的属性,在算题时不再出错。

(2)表现形式有趣

书的知识点采用多格漫画的处理方式,计量单位化身成为可爱灵动的卡通形象,通过场景设置,故事设计,拟人化的方式,让孩子读着有趣,打消畏读情绪。


图文方式帮助孩子储存具象资源,解决换算公式难点。

(3)冷知识,拓展孩子知识面

《疯狂的计量单位》中除了提到我们熟悉的“千米”“千克”“伏特”“毫升”等计量单位以外,还写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很难注意到的计量单位,用以开阔小朋友们的眼界。

比如,1加仑有多少?

震级是什么?

1飞米有多长?

这些计量单位虽然我们很少见,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着,恰恰是这些冷门知识,不仅拓展自身知识面,还能够勾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4) 带练习题和换算手册,超高性价比

为了能让孩子们对《疯狂的计量单位》中所讲的计量单位的换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随书还附送一本精美的计量单位换算手册,罗列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换算,用一整页的内容,系统、全面地引导孩子们掌握和复习计量单位的换算。


另外,还结合中小学生考试的难点重点,附赠专攻小学生数学计量单位难题的习题薄,可以随时检验小朋友的学习成果。


非常拥有学习价值的一套书,好书推荐给有需要的爸爸妈妈们,点击链接,可以直接购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