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

 一剑倚天寒 2021-04-22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飞速发展,同时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为了应对这些发展,研究生学科交叉联合培养模式也越来越成为主要趋势,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联合培养的提升空间巨大。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也顺势而为构建了多学科集成与交叉的培养环境与机制,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今研究生培养质量面临着交叉学科师资队伍欠缺、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联合培养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的困难。为使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需要从培养过程的各环节着手,协同校—师—生多个主体,持续完善体系建设,保障管理—培养—评价三位一体适应研究生及学术前沿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 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油气科学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迅速,然而也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经济增长将取决于对知识和技术的创造、传播与应用,我国目前从事原创性研究的拔尖创新人才短缺,从事高新技术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员紧缺。这种现状对人才培养提出对了更高的要求,而“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则具备这一优势。“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两个(含)以上一级学科的学科交叉知识背景,能够融合不同学科知识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并以此开展前沿科学研究,解决复杂学科交叉问题,促进新兴特色学科发展,最终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
  在当今大环境的驱使之下,出现了由统合趋势和学科范式向学科交叉范式转型的现象,与此同时高校对于研究生的主流综合培养模式也实现了从学科模式向学科交叉模式转变,国内知名大学开始重视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其设置交叉课程进行学科发展,允许和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有条件的可外聘教师,这一举措为学生提供了拓展眼界的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学科融合及学科创新;包含大量的学科前沿知识、学科交叉类、高水平讲座与论坛。
  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适应全球油气发展新形势,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要,加强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理论技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解决重大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于2011年成立的专业实体研究机构。该研究院积极探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举措,重点关注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研究院迅速发展,探索如何构建具有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并且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研究院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与改革的今天,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不仅是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高校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对国家、社会和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未来解决更为复杂的科研问题提供长久、有效保障。本研究的具体意义如下。
  1.打破学科壁垒,增进学科互融,有助于加深对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内涵的认识。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作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院,通过对学科交叉培养教育的研究,能够建立学科间相互联系的枢纽,创造知识,增强我院科研实力,开发新研究领域[2]。
  2.本研究对我院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本论文有针对性地对基于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开展深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探索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组成要素与培养质量之间的关系。
  3.本研究有助于为我院提供决策依据。本论文所得出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研究院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中,对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起一套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为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提供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可操作性的建议措施。具体针对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开展研究,了解我院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我院學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对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优化做进一步研究,从而提高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质量。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3]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分析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的现状,从研究生生源特点、师资结构特点、培养制度等方面对研究院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进行调研,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对策和建议。
  2.调研学生、导师及用人单位三个层面,征求对现有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意见。找出我院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明确三年制研究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从培养体制与政策、培养管理、导师监督、研究生自我监督等几个角度完善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体系。
  3.调查研究生的现有科研情况,包括选课情况、文献阅读量、实验工作时间、文章或专利发表情况、课余时间安排以及已有的就业去向等,全面了解研究生的现有科研状况,根据研究院的总体研究生培养目标建立适合交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发挥交叉学科专业教师、学生的多学科专业分布的特点与优势,实现多种知识、多种人才、多种方法、多种研究手段交叉与融合,达到光靠个人所无法完成的团队目标。
  五、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院的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体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以探索适合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的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比较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本研究考察了国内外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我院实际情况,探讨我院的培养模型,发现的问题与差距,提出相应的借鉴与启示。
  2.调查研究法。本研究采用的调查研究法包括定量的问卷调查,我们针对学生、导师、企业三方,分别发放了120份、30份、20份问卷,实际调查我院当前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借以作为完善我院高校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   六、我院在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非常規天然气研究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8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153人,为该研究提供了体系建设平台。该研究院学科建设较为完善,设有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与地质评价、岩石力学与地层评价、非常规天然气地球物理探测、非常规天然气钻完井、非常规储层压裂改造、非常规储层渗流机理与气藏模拟等课题研究小组,为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与管理平台。通过研究发现,我院的交叉培养模式主要是机构依附性,所有学科均依附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汇聚了的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为交叉培养和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4]。同时我院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在解决石油与天然气开采时中从选址、寻找藏油地层与实际开采的过程这一需要多学科交叉破解的科技问题,已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我们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纵观当前我院人才培养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交叉学科基础知识储备薄弱。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一般要求受教育者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储备,以保证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轻松沟通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5]。调查中发现60.8%的学生在本科期间没有学习过与其相关的专业课程。由于受专业学科制约,目前在我校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所学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且对交叉学科前沿方向知之甚少,知识储备较为单一,没有形成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就制约了他们进行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6]。
  2.不同学科之间资源共享不足。我院在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等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比较薄弱。研究显示调查的学生中42.5%的学生没有上过交叉培养的其他专业课程,导师中有14.2%没有与其他老师开展过学术交流活动。院内学生学习本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知识的途径较少,能够促进各学科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的交流方式不畅通,不同学科领域的优势资源未能形成充分的共享机制,使之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先进思想及科研平台未能得到充分的普及和应用[7]。
  3.交叉学科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我院的教师普遍年轻,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总教师比例65.4%,教师中26.9%是副研究员,42.3%是助理研究员,教授占比30.8%。现阶段,我院现有教师大部分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跨学科培养和全方位的培训,这将导致在培养跨学科研究生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困难,例如,无法从知识广度、结构及深度方面同时进行培养,这导致独立完成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上存在着巨大挑战,因此对于这些有着丰富的跨学科培养经验的师资力量来说相对匮乏[7]。尽管我们拥有一些职称高,学历高的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力量,但学科背景无一例外是经传统的单一型人才方案培养的,所以对于我院跨学科培养中师资梯队的搭建是相对困难的。
  4.交叉学科联合培养毕业生就业结果不理想。现如今,我院由交叉学科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从企业角度出发,调查的几家企业对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毕业生的认可度比单科培养的毕业生认可度较低。以去年我院XX专业就业率与其他学院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比较发现,我院培养出的人才还不能完全独立地从事相关工作,企业认可度不高。
  5.交叉学科联合培养制度不完善。在如今我院的交叉学科建设的初期,各项制度还尚未健全,或是无法进行有效实施。例如,在招生过程中,很难招收到适合进行跨学科培养的人才,调查中有46.7%的学生感觉目前我院的招生机制缺少关于交叉学科培养的信息;在对于跨学科培养方案中对于学分的认证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条例对高校及教师行为进行约束,导致标准不一,这一点不利于进一步加深高校间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暂不包含专门的交叉学科门类,对于层次不高的交叉学科的专业收录并不全面,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科交叉人才的优势体现,与原有专业人才进行比较更加不具备竞争力[4]。
  6.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导师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对于联合培养的模式缺乏清晰认识,导致各个主体之间缺乏协作。调查发现有15%的导师没有给学生制定交叉培养方案,导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不能有机地结合多导师的优势,共同发展,往往出现单导师带教情况的发生。而所谓的双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制,基于目前的调研发现流于形式,实质仍然是传统的“师徒制”,甚至是“无导师放羊式”没有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励各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七、完善建立健全交叉学科联合培养模式相关制度
  通过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优势资源的互补和整合,可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从而达到更加良好的培养效果。保障培养质量需要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着手,构建校—师—生多主体的管理—培养—评价多元化的不断更新优化的保障体系。从上述存在的问题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和完善培养体系建设。
  1.树立交叉学科教育理念。交叉学科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多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缺少完善的认知,30.8%的学生对交叉学科的课程较为忽视,认为学好主专业即可。但如今面临的有些复杂问题,不再是通过单一学科知识就可以解决的,有时需要1~2门学科甚至更多学科进行联合分析,才能得到预期效果,不再是“单兵作战”的时期,如今更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只有那些拥有多学科教学背景的新型人才才能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提高,更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如今生产模式及学科范式为应对社会发展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这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培养从单一性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改革,交叉学科的培养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4]。
  2.加快交叉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通过引进或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弥补以往单一学科教师的不足,并进行导师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的培训,把多学科交叉培养建设和教师的惩罚、评优、绩效紧密结合。同时开展一些活动会议等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培养专门应对交叉学科联合培养的工作人员,为学术人员的交叉学科研究行为和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促使全员能全身心投入交叉学科研究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之中[2]。   3.增强交叉科研的环境氛围。积极鼓励教师参與到交叉学科的研究及项目中去,搭建学科间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加大对交叉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吸收思想活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分析相关知名大学交叉学科建设案例,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借鉴经验,加以创新,努力推动我院交叉学科发展,并加强教师队伍内部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建立并实施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相关制度及相关条例,调整为更为科学的学科建设体系。努力建设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等措施。
  4.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导师自筹等方式,筹集学科交叉联合培养专项资金,为研究生交叉联合培养模式提供便利,使得联合培养模式可以跨单位甚至国际化,例如与学生共同参与跨学科的国际会议等;对所培养研究生取得成果较好的导师进行一定的奖励,并鼓励其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2]。
  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导师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通过对导师的系统培养和专业培训,并定期就“瓶颈”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为跨学科导师的培养提供学习机会,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及教学效果;并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对于完成程度较好的导师进行相应的激励,在职称晋升、绩效奖励中作相应倾斜。我院积极鼓励导师进行跨学科研究,并提高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导师多参与到跨学科的研究建设中去,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构建完善的研究思维,为今后的交叉学科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6.建立健全交叉学科联合培养的制度。拥有健全的交叉学科培养制度在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便于学生的管理,更为交叉学科人才质量进行了有效保障。制度包含了管理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完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体系等方面。做到在培养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制度进行保障,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同时,对于人才质量的保障,可成立质量监督小组,成员可包含交叉学科管理人员,并赋予一定权力,严格保障各个环节的试行及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院已出台《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关于交叉学科上课的补充》《关于交叉学科培养质量的考核规定》等文件,严格执行条例确保制度的实行。
  7.打通反馈渠道的最后一公里。研究院办学需以学生为根本,开展研究生恳谈会、导师经验交流会,定期反馈研究生当下遇到的问题、难点;通过新媒体,例如微信,把不同学科的学生与老师联系起来,校—院两级单位着力推进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平台的畅通,已确保此类培养模式的高效。
  8.增强基础配套建设,确保联合培养的稳定。通过协同校企等多主体的师资力量、资金力量等,确保交叉学科持续开展。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应继续大力提升导师队伍质量与水平,引进人才或导师遴选过程中更加着重考察其学科等研究经历。
  在基础设施供给上充分满足交叉学科研究生对于场地和设备的需求。进入交叉培养计划的研究生需要接受更高的学术要求,学院设立专门的扶持资金,主要用于科研津贴、成果奖励、生活补贴以及专为其设计的跨学科科研项目、网络信息平台维护等。
  八、结语
  当前,为适应未来复杂科研问题和社会需求,对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培养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对于交叉型学科的联合培养又是一项需要长期性及连续性并存的工作。现阶段,通过对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我院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我院专业特点进行紧密结合,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交叉学科建设的完备体系,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交叉学科人才质量。我院目前以多学科交叉为背景,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氛围日益浓厚,在多学科交叉培养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还将继续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泽玉,花书贵.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2):59-61.
  [2]仝娜,马红霞,王建明,陈峰,胡志斌,顾爱华.研究生学科交叉联合培养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1):131-132.
  [3]高磊.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4]吴伟,何秀,姜天悦,严晓莹.多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21):12-17.
  [5]徐琴,叶明.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24):21-22.
  [6]路大勇,张艳.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药物制剂专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12):1-4.
  [7]王海舰,张颖,唐俐,梁智深,黄瑶.广西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8):82-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9/view-15276471.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