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水”共治,襟绕清波碧江

 君临天下100 2021-04-23

日期:2021-04-23 07:26来源:三峡日报

责任编辑:周云 打印

  长江宜昌城区段,近日一头在水面悠闲“养胎” 的母江豚成为网红,网民纷纷为即将诞生的江豚宝宝起名。数据显示,城区江段观测到的江豚数量已达10头以上。频频露面的“微笑天使”,生动见证着长江水生态的持续改善。

  近年来,宜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四水共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水岸共治,水生态修复构建“宜昌路径”

  4月的滨江公园,江涌碧波,鸟语花香。伍家岗区共联滨江片区长江岸线,曾经的泰丰石材城加工区被精心打造的园林景观、滨江步道所取代。每天到江边散步,已成为附近群众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坚定还岸于民、还绿于民目标,我市扎实开展长江岸线综合治理。以主城区滨江岸线整治为突破口,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码头治理工作。至今共取缔非法码头216个,采砂场134家,腾退岸线42.7公里,封堵沿江排污口26个、整治入河排污口169个。

  生态复绿岸成景:到2020年底,我市累计完成长江两岸造林绿化1.3万亩,全域生态复绿5.27万亩。累计修复长江干流岸线97.6公里、支流岸线196公里。曾经的生产岸线蝶变为绿色岸线、生态廊道。

  3月底以来,西陵区后坪村护渔队乘坐“窑农用1号”,连续在长江宜昌西陵段及黄柏河西陵段禁捕水域巡查。长江十年禁渔,事关打造长江大保护“升级版”。宜昌在退渔还湖3800亩、网箱养殖全部“清零”的基础上,细化退捕渔民安置补偿办法,精准帮扶渔民就业,长效管治涉渔船舶,统筹水域与岸上执法监管。2020年全省禁捕工作绩效考核中,宜昌以105.5分的总分位居前列。

  江豚洄游了,白鹭安家了,三峡库区珍稀濒危物种有了新家。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上,我市荣膺2020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统筹协调,水污染治理推进“宜昌试验”

  如何把长江水道建设成为环境美、水质优的绿色长廊?

  把脉问诊,我市开出了良方:系统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宜昌试验”。

  系统治理水污染,须防治船舶污染。市交通运输局首创全国第一个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2020年,全市通过“净小宜”接收船舶污染物60529单。实现经营性码头岸电设施全覆盖,截至4月20日,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累计为5953艘次船舶提供岸电1124万千瓦时,替代燃油2641吨,减少各类气体排放8320吨。

  同时,我市新建污水处理厂53座、改扩建36座,关闭、整治养殖场557家,彻底根治黑臭水体187公里。

  通过实施控源截污、水质提升、生态修复、河湖连通等工程,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宜都贵子湖湿地从一潭死水蜕变为水上花园;枝江金湖从人迹罕至的臭湖,变身为鱼戏浅底、百鸟翔集的国家湿地公园,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

  全域生态复绿、修复废弃矿山、退耕还林,一系列举措,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6%,山体生态得到系统修复。

  截至2020年底,全市57个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全部开工,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2018年至今,我市纳入国家和省“水十条”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考核要求,水质达标率、优良比例均为100%。2020年,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主要支流清江长期保持I类水标准。

  改革突围,水资源保护打造“宜昌样本”

  保护好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我市聚焦区域生态问题,探索出“共商、共管、共治、共建、共享、共赢”新路径。

  2017年,《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颁布,宜昌“母亲河”全流域保护有了法治保障。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局组建,实行跨行政区综合执法,结束“九龙治水”,被评为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荣获湖北改革奖。

  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齐抓共管。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推行“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民间团体”模式,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几年间,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实现管理全覆盖,市县乡村四级2452名河湖长共同守护长江干支流。市级河湖长领责的河湖国控、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水功能区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在全省2020年度河湖长制工作考核中,我市考核得分位列全省第一。

  以黄柏河流域为试点,我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磷矿利用管控机制,将断面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指标实行“双挂钩”。

  健全体系,水安全保障体现“宜昌力度”

  守护一江碧水,先须长江安澜。宜昌拓展视野,打造防洪减灾供水“安澜长江”。 

  防洪项目先后在干支流上马建设。启动三峡后续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势控制及岸坡影响处理工程,完成枝江段等累计约10公里岸线整治;新建加固沮漳河、清江等长江重要支流堤防130公里,堤防护岸防洪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完成中小河流防洪治理河长312公里,整治后的城镇段防洪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其他河段提高至10年一遇。

  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建成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库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立橙色、红色暴雨预警响应机制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全网传播机制。

  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也在稳步推进。2019年,官庄水库至梅子垭水库水系连通工程建成,确保了宜昌城区百万居民的正常用水;今年3月,清江水系连通工程开工建设,保障了长阳、点军片区近10万人的城乡供水需求。(记者 何冠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