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奈……何、若……何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1.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虞啊,虞啊,对你怎么办呢? 3.公曰:“若楚惠何?”(《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晋文公说:“对楚国从前的恩惠怎么办?” “如……何、奈……何、若……何”紧缩而为“如何(其变式是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奈何、若何”作谓语,用来询问办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怎么办”;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如: 4.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 ——更换你捕蛇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何如”作谓语。 5.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列子·杞人忧天》) ——整天在天里面(大气里面)活动,为什么担心天会塌下来呢?“奈何”作“忧”的状语。 6.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 ——让他们回去,在秦国被杀死,以便满足我们秦国国君的心愿,怎么样?“若何”作谓语。 文言里还有“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的说法。这有两种情况: 1.“之”是作为代词临时插进去的,“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等于“如……何、奈……何、若……何”。如: 7.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柳宗元:《封建论》) ——给老百姓造成严重危害的人,朝廷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8.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老巫婆和三老都不回来,对这事怎么办? 9.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左传·晋楚城濮之战》) ——我想打,可是齐国和秦国态度还不明确,对这事怎么办? 2.三个字凝结为一个固定词组,“如之何、若之何”等于“如何、若何”,在句中作谓语或状语。如: 10.卒如之何?(柳宗元:《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 ——终究怎么办呢?“如之何”是谓语。 11.但责之以治天下之效,不必问其若之何而以为治。(龚自珍:《明良论》) 一一只要求他们治理国家的成效,不必过问他们怎样去治理。“若之何”是“为”的状语。 (二)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都是动宾词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作“有、无”的宾语。如: 1.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论衡·订鬼》) ——如果平时有自己所畏惧的人,那么做梦时就会梦见那人伏压在身上,从而大哭起来。“所畏惧”是“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2.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聊斋志异·促织》) ——不过(成名)又觉得,留着这么个下等货终归没有什么用处。“所用”相当于一个名词,作“无”的宾语。 (三)有以……、无以…… “有以……、无以……”,意义上等于“有所以……、无所以……”。起初,这可能就是一种省略说法。不过,后来它们已凝结为一种固定结构,和我们前边所说的“词语的省略”情况不同。“有、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当“用(拿)讲。“有以……”等于说“有可以拿来……的(XX)”,“无以……”等于说“没有可以拿来……的(XX)”。如: 1.吾终当有以活汝。(马中锡:《中山狼传》) ——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以活汝”等于“所以活汝”,作“有”的宾语。 2.军中无以为乐。(《史记·鸿门宴》) ——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以为乐”等于“所以为乐”,作“无”的宾语。 3.河曲智叟亡(无)以应。(《列子·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没有可以拿来回答的话。“亡以应”等于“无所以应”。 有的时候,“以”用作名词,当“原因、道理”讲。例如:“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有原因的呀;“良有以也”(曹丕:《与吴质书》)——很有道理呀。这样的“有以”在句末,“有以活汝”的“有以”在句中,它们的含义和用法都不相同,不要把二者混同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