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光评“完璧归赵”:一次失败的外交,哪有这样为国君办差的?

 东莞松山湖馆长 2021-04-23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太史公看来,蔺相如索回和氏璧乃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壮举,除了他以外,试问又有何人敢当面与秦王对峙?2000余年来,“完璧归赵”的故事代代流传,就算是小学生,也会对蔺相如竖起大拇指,夸赞他的勇气。然而,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未来的格局与成败,与司马迁不同,司马光认为所谓的“完璧归赵”,不过是一次失败的外交。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发生“完璧归赵”的时间——公元前281年,当时的秦国已经在商鞅建议下完成了变法,国力空前雄厚。其次,秦昭襄王具有远见卓识,他对外扩张,对内安抚,隐隐间有了统一天下之势,令人心生畏惧。不过,赵国也没差到哪去,大将廉颇一举攻破齐国,奠定了赵国的地位,使秦国不敢小觑。就当时来看,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虽说秦国小动作不断,但也不敢太过冒犯,若双方为了一点小摩擦就拼得鱼死网破,实在太不值了。

再说和氏璧,总有人认为和氏璧不能与城池相提并论,再怎么说,秦昭襄王也不能为一块玉做出让步。但是,他却看出了和氏璧的价值,和氏璧比一般的黄金白银值钱多了,无论用作赠送名士还是军队开支,都是只赚不赔的买卖。再者,没人知道和氏璧的具体定价,它需要有人赋予他最基础的价值,而这个人就是秦昭襄王。15座城池换一块和氏璧,这是他开出的价格,倘若这个交易真达成了,恐怕和氏璧的“身价”还会成倍增长。

不过,开价就一定要入手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众所周知,赵高曾指鹿为马,这是个连小孩都不会犯的错误,难道他会犯么?他只不过是想通过这个荒诞的行为试探哪些人对他死心塌地,又有哪些人在暗中谋害他,若是连试探都看不出来,那真是离死不远了。所以说,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也是一样,当时能与秦国扳手腕的只有楚国和赵国,在攻打较弱的楚国之前,他势必要试探一下赵国的虚实,而和氏璧就是个很好的借口。

讽刺的是,赵国上下竟没有一个人猜出秦昭襄王的心思,他们一本正经地讨论如何避免和氏璧被秦国强占,就连蔺相如也中了圈套。从赵王和蔺相如的对话中可以看到,蔺相如的“智慧”完全在秦王的规则下运行,秦王说换,他说不敢不换,赵王担心秦王赖账,蔺相如又给出了不让对方赖账的理由,乍听之下,还真是“有理有据”。实际上,这也不能怪蔺相如,一个人的格局往往受眼界所限,他没有站在秦王的高度,自然不知道和氏璧代表的意义。

第一,蔺相如只知道秦王要割让15座城池,却不知道具体是哪15座,是已有版图内的15座还是未来版图内的15座?第二,蔺相如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贸然带和氏璧出使秦国,他盲目而自信,自认为可以和一国之君摆事实、讲道理,丝毫没考虑到潜在危险。第三,若蔺相如真是个智者,他完全可以先不拿和氏璧出使,等双方磋商结束再取和氏璧也不迟。所以说,赵国最好的策略就是一口回绝,让秦王摸不透自己的底牌,而蔺相如的一番“自告奋勇”,却使赵国陷入了被动。

这还不算什么,蔺相如最令人窒息的操作,是在秦国的所作所为。他说和氏璧有瑕疵,若秦王让他直接指出,不让他上前该如何?蔺相如抢回和氏璧之后,还威胁秦王要摔碎,要知道,当时两国还没有完成15座城池的交割,就算他摔碎也只是自毁长城,把赵国唯一谈判的筹码弄没了,这岂不是更尴尬?蔺相如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错了,秦王不在乎和氏璧,他在乎的是赵国的态度。

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中把“完璧归赵”讲了个明明白白,没人能想到,一次失败的外交竟把蔺相如捧上神坛,除了他以外,哪有人敢这样为国君办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