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画展”辽宁省博物馆2018年9月 James Su
2018-09-02
阅读 319
等了半年,万众瞩目的辽博书画大展终于开了!超豪华国宝级书画,周末和好友来辽博先睹为快。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画,粗绢本,设色。画中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是周昉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同时也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但是,只有辽博这幅有原文。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三国时代(公元220公元280年)文学家曹植写的《洛神赋》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 ![]() ![]() ![]() ![]() ![]() 《夏景山口待渡图》,被认为是五代董源江南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国宝。明代董其昌此卷的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董源(?~约962年)五代时期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曾官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多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画。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表现江南一带山川景色,用笔圆曲柔浑,用墨清润淡雅,多画平远山势,有苍莽之气。北宋郭若虚称“类王维”,米芾赞为“唐无此品”。元代赵孟糖称其山水景物富丽,有李思训风格。董源与巨然并称“董巨”。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为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画人多用青红,小而神情逼真。传世作品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洞天山堂》。![]() ![]() ![]() ![]() ![]() ![]() 《瑞鹤图》是北宋宋徽宗赵佶所作绢本设色画。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引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时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当时徽宗亲睹此情此景兴奋不已,认为是祥云伴着仙禽前来帝都告瑞国运兴盛之预兆,于是欣然命笔,将目睹情景绘于绢素之上,并题诗一首以纪其实。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都城汴梁。金人遂尽掠九十二府库160余年所积藏的金银财宝、书画珍玩等,连同徽、钦二帝及皇族、臣僚三千余人席卷北去,《瑞鹤图》遂散落民间,不知去向。600年后,《瑞鹤图》竟奇迹般现世,归藏清内府,倍受诸帝珍爱,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之中。入清内府前,《瑞鹤图》元胡行简、明项元汴、吴彦良等人递藏。1945年8月17日,溥仪随身携带数箱珍贵书画及珠宝玉器欲乘机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时为人民解放军及苏军截获,此批重要文物随即被护送到东北银行代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鹤图》。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 ![]() ![]() ![]() 《峰峦浑厚图》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擅画山水,师法董巨,笔致清秀中和。提倡“南北宗”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