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言熟悉欧洲中世纪骑士历史的人,想必对条顿骑士团可谓耳熟能详。作为十字军东征期间成立的一个骑士组织,本身就带有宗教和军事色彩,并最终发展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然而在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联军一战中,失败的条顿骑士团走向了衰亡,并最终于16世纪被合并到波兰而荡然无存。不少人从军事层面分析坦能堡战役的影响,这里想从微观、中观、宏观的角度入手分析条顿骑士团衰亡的必然成因,并通过分析把握欧洲中世纪的发展脉络。 (提示:全文共3480字,阅读时间8分钟) 二、微观层面——坦能堡之战与未能赶上的欧洲军事改革的潮流条顿骑士团从成立之处,就首先表现为一个军事力量,军事是其活动的主要内容。从条顿骑士团的发展历史看,是伴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或失败而强盛或衰弱的,这可以说是其自身发展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一系列的军事胜利使得条顿骑士团成为了波罗的海最强盛的组织团体,并对立陶宛和波兰形成了威压态势,最终使得立陶宛和波兰迫于压力选择合并。在这个背景下,爆发了1409年的坦能堡之战,这是条顿骑士团衰亡的直接原因,从微观层面上看表现为: 条顿骑士团 (一)坦能堡之战——双方实力分析及战果 在真正的决战之前,条顿骑士团与波兰立陶宛联军均进行了长达10个月左右的备战,双方都积蓄了其所能聚集的最大力量:从条顿骑士团的人员及装备来看,拥有约3.5万人,且其中包含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2万人,并配备有约100门以上的大炮;而联军方面人数占优,约有6万人,其中重装骑兵有1.8万人(但装备上略差),大炮只有不到20门。从上述来看,虽然条顿骑士团人数低于联军,但是装备上略占优势和且火力上具有显著优势,双方可谓势均力敌,但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联军仅以阵亡5000人,受伤8000人的代价就让条顿骑士团阵亡达到18000人,且其中包括领导核心团长云金根、元帅瓦伦罗德等人。 (二)条顿骑士团的战败原因分析 从军事层面看,条顿骑士团的失败是有着微观层面的原因的,这集中表现为其忽视了欧洲整体军事改革: 1.城堡的建设水平飞速提升 一是从11到13世纪开始,欧洲的城堡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虽然东欧的城堡建设水平相对不如西欧,但是在13世纪末,其实东欧的城堡建设就已经追在了西欧,这表现为东欧城堡的城墙厚度越来越厚,且城墙高度与长度均较以往有明显增加。要知道,尽管城墙长度增加会使兵员数量正向增加,但是城墙内部所能容纳的居民也因此会呈现平方增长,从而有效提高了城堡的生存及守卫能力。而这对于条顿骑士团本身而言非常不利,条顿骑士团本身的主要组成力量是重装骑士,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以进攻作为主要策略,城堡的加强就对其攻城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欧洲中世纪城堡 2.欧洲各国普遍推行步兵改革 步兵改革开始于14世纪初的瑞士与英国,他们结合本国军队情况,分别对方阵和长弓手进行改革,这些改革后的步兵经过长期的、集体的间隔训练,并在着重强调组织纪律性的前提下,有效且大幅度提高了步兵间的配合与合作,与骑兵的差距在步兵阵形下明显缩小。这其实在先前的欧战战场上就有所表现了,只不过条顿骑士团并没有意识到步兵改革对骑士团本身的巨大影响,比如在1339年的劳本战役中,经过改革的瑞士长枪兵就打败了勃艮第的骑兵,1356年的普瓦提埃战役中,英国长弓手大显神威,击溃法国重骑兵军团。 英国长弓手 3.军事制度的演变 这其中集中表现为骑士团的兵源制度和凝聚力衰减。条顿骑士团由于领导层想要保持骑士团的德国化色彩,导致了禁止外国骑士的加入,这就一下子砍掉了很多的兵员。另外,即使是德国骑士,骑士团还要求这名骑士的父母或祖辈必须是骑士出身,导致了凝聚力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衰减。此外,由于骑士团仍然有数量不少的非德国骑士,导致骑士团内部经常派系林立,彼此争权夺利,骑士团的凝聚力显著衰减。 三、中观层面——拙劣的财政运用能力在十三至十四世纪,条顿骑士团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是有其财政来源的,主要包括对波罗的海地区的磨坊、客栈等的垄断利益、对普鲁士城镇的领主收益、城镇贵族的捐赠、金融贸易收入等。这表面上看并没有问题,似乎不会对条顿骑士团的存续产生影响。然而,问题就在于这些收入中金融和贸易的占比太大了。 (一)超高的金融占比加剧了财政风险 条顿骑士团只看到了金融和贸易的收益,却从未曾考虑到将这些钱投资于领地内的行政能力、教育等类似于国家建设的领域,他们将这些钱用来经营起了银行业,并高息贷款给英国、法国皇室。结果,英法两国借助这些钱进行了军队改革,加强了皇权,而条顿骑士团却错失了进行军事改革的时机,拉开了与新兴民族国家的综合实力差距。 此外,在当时的欧洲,所谓的经济信用体系其实是很薄弱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存续完全以债主是否有足够的军事实力迫使债务人还钱。如果债主军事实力强,那自然债务人诚信履行债务,但如果债主实力弱小了,那么债务人就会直接拒绝,否定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 坦能堡战役的失败,使得条顿骑士团举步维艰,根据战败协议,支付给了波兰达600万个格罗申的赔款,折合为英镑为30万,相当于当时英国九到十年的财政收入。而条顿骑士团借给英法的债务(约10万马克,约等于3万英镑)又收不回来,使得其财政体系濒临崩溃。 高息贷款 (二)目光短浅,忽视经营、笼络城市 条顿骑士团为了自己的利益,还对内部的普鲁士城市进行了沉重的剥削。比如在1403年,这些城市的税收收入约有三分之一要归骑士团所有,但1406年时,剥削翻了一倍,达到了三分之二,使得骑士团与普鲁士的城市们的矛盾越来越尖锐。骑士团始终在财政的运用上将这些城市排除在外,没有看到这些城市对骑士团存续的支持作用,而是只着眼于自身,也不注意制定合适的城市经济发展政策,最终将这些城市推向了敌对位置。后来,在坦能堡之战后,这些城市纷纷脱离,使得骑士团的经济雪上加霜,最终走向破产。 四、宏观层面——先后失去教权、皇权的支持当我们回首条顿骑士团的衰亡时,会发现就如落日的余晖一样,衰亡简直无可避免。如果细究其中的原因,会发现宏观来看,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演变推动了条顿骑士团的衰亡。 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条顿骑士团的崛起与宗教和皇权联系紧密。我们应该承认,基督教在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后的日子里有效的鼓舞了欧洲人民重建起社会秩序,但随着教权的扩大,其与皇权的冲突是无法回避的:
事实上教权与皇权之争实质上是两种权力为了争夺欧洲社会秩序的领导权,而这给了条顿骑士团良好的发展契机。两种权力都试图去争取骑士团,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然而对骑士团来说,可谓“成也争权,败也争权”。 (一)丧失教权的支持 随着1386年,波兰和立陶宛的合并,基督教在立陶宛的领土散播着上帝的光辉,基督教在欧洲的最后一块异教徒领土取得了胜利,但这胜利却意味深长:看上去尊崇无比的基督教胜利,却也意味着基督教的历史使命完成了,欧洲形成了统一的秩序。这从法理上动摇了条顿骑士团的存在基础。条顿骑士团的存在就在于帮助基督教进行宗教传播和秩序建设,正因为有异教徒尚未皈依上帝的情况,才使得条顿骑士团得到教权力量的支持。而这一切的支持,随着立陶宛的皈依而不存在了。 教皇 (二)丧失皇权的支持 在14到15世纪的欧洲,皇权开始兴起并逐渐强大,从法国的百年战争到英国的亨利七世登上王位,无不印证着这是个民族国家和皇权兴起的年代。在国家机器开始将重心转向社会秩序时,基督教开始进行了世俗化改革以缓和教权、皇权间的冲突。可是基督教可以这样调整,作为条顿骑士团却无法这样做,他们尽管可以拒绝承认立陶宛为基督教国家,但是在世俗权力面前,立陶宛还是变身为国家间承认的基督教国家。条顿骑士团无可奈何,只得发起战端。对于当时的欧洲国家而言,条顿骑士团发起争端,不只是针对立陶宛,更是针对整个欧洲的民族国家,针对整个新的社会秩序。因此,条顿骑士团丧失了皇权的支持,在世俗化进程的滚滚洪流中被撞得支离破碎。 皇权至上 五、结语条顿骑士团的衰落实际上是欧洲中世纪社会发展一个缩影,它们自己造就了它们的敌人,也自己毁灭了自己。条顿骑士团最可惜的地方不是它最终衰亡,而是它终究没能超脱出自己的初始军事特性,将自己当成一个国家来发展,缺乏足够有远见的经济政策安排使得其实力走向衰弱,并最终在政治上被教权和皇权相继放弃。讽刺的是,条顿骑士团这个“骑士的余晖”恰恰映衬的是欧洲大陆民族国家的“世俗的朝阳”。 (全文共3480字) 参考文献: 1.《剑桥欧洲经济史》; 2.《欧洲文明史》; 3.《西欧中世纪的骑士生活》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