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辅周,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介绍蒲老十个经验方。 蒲辅周对于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蒲辅周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四名成都老中医的合影, 从左到右为:高敬舆、杜自明、黄济川、蒲辅周 01,风湿(外用寒湿积聚方)组成: 乌头30克,干姜、良姜、白胡椒、北细辛、肉桂、丁香各15克。上药共为细末,每用一匙,加白面一匙,和匀,用生姜、葱白,煎取汁,调成膏状,摊于布上,贴患处,固定一夜,晨起去之。 主治:治寒湿冷气,凝于四肢关节,或足背、或小腹部、腰部,自觉冷痛,或有块,照法用之,能消散而愈。热证慎之,凡热证红肿热痛;寒湿皮色不变,喜暖怕凉。 1972年5月,有一位姓孟的女同志,左脚长一硬块,形如李子,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已经数月,治疗无效。我从气滞寒凝试治之。 用胡椒、小茴香、荜拨、白芥子各五钱,肉桂二钱,共为末,入面二两,和匀,分成五包,睡前用黄酒调药一包如饼样,贴患处,用布包扎固定,用四包药,硬块就消散了。 回忆十多年前,在成都亦治愈过一类似病人,用乌头、细辛、肉桂、荜拨、良姜为末,诸法同前,经两夜即消失。由此可见,足背硬块,多由寒湿引起。 02,偏头痛(三生祛痛方)组成: 生乌头(草乌亦可)、生南星、生白附子。上药各等分,共为细末,每用30克,用带根须的葱白七根,生姜15克,切碎捣如泥,入药末和匀,用软布包好蒸热,包在痛处,其效颇速,痛可缓解。 主治:偏头痛。 03,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组成: 全蝎21个,地龙6条,土狗(蝼蛄)3个,五倍子15克,生南星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9克。上药为细末,加二分之一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纱布包固定。 主治:偏正头风,三叉神经痛,痛不可忍者。 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接见中国研究院著名老中医蒲辅周等 04,痢疾(连参散)组成: 苦参300克,黄连150克,甘草90克,木香60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服9克。 痢疾白多者红糖水冲服,赤多者白糖水冲服。 主治:痢疾。 解放前农村大流行,蒲老的祖父在香连丸的基础上立此方,治痢疾多效。 05,痛经(茺蔚老姜汤)组成: 茺蔚子(益母草代亦可)30克,煨老生姜30克,红糖60克。上药煎取三碗,分三次热服。 主治:经行腹痛。每月行经时服之,多年痛经亦可随之而愈。 06,痛经(当归艾叶汤)组成: 当归30克,生艾叶15克,红糖60克。上药煎熬取三碗,分三次温服,每月经期服。 主治:经行腹痛,下腹凉,手足不温,属血寒者。 此方是蒲老在农村用之有效的经验方,多年痛经、月经不调、服之经痛消失。 07,痛经、月经不调(艾附丸)组成: 艾叶、四制香附各等分。共为细末,红糖熬膏为丸,每次三钱,开水送服。 主治: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属胞宫有寒,肝气不舒者,用之有效。 08,痛风组成: 三角风、八角风、九节风、鸡血藤、白通草、黑马草、花椒根(或用花椒一钱)各6克。好白酒半斤,浸七天可服,服完后加白酒半斤浸,每次服6-15毫升,能饮酒者可服30-50毫升。 主治:关节痛。 此方为张东友老中医得之于本地一位中医的经验方,后口传于蒲老,屡用有效。 09,疟疾组成: 酒炒常山6-9克,知母、贝母、草果仁各3克。水煎,晨起空腹热服,服后若吐,勿恐慌,此为病去。 主治:疟疾。有表证或食滞者,先解表消食,后用此方。 10,痢疾验方组成: 当归15克,薤白头15克,甘草6克,滑石15克(包),白芍15克,槟榔6克,莱菔子6克(炒),枳壳3克,广木香1.5克(磨汁冲服)。水煎服。主治:休息痢。 此方是蒲老给自己用的验方。 蒲老曾经患慢性痢疾八年,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无效,用此方而愈。 用于其他患者也见效。必须注意忌生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