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天必吃这个“饼”,上过满汉全席,更是华侨都想念的味道

 九州君子好人 2021-04-24

二十四节气轮回流转,昼夜不息。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这时人们也走出门户踏青寻春,体会那最细微的最神妙的春意。还有一些春季必吃的美食,更是在外的游子无法忘记的味道。

比如, 福建人的春天,少不了“春卷”

东晋时,春卷最初是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生菜、果品等食物,称“ 春盘 ”或“菜盘”;而后还有用五种辛味的生菜拼合而成的“春盘”,称“ 五辛盘 ”或“辛盘”。

据《三山志》《八闽通志》等古籍记载,宋代时,也有“春盘”,又称“蔬饼”“春饼”(至今福清方言仍沿袭此称呼),“闽俗立春以为节物”, 蔡襄 在《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的诗中有“春盘食菜思三九”,罗源林迥的诗中有“青韭供盘饼面圆”等诗句,都可以提供佐证。

到了元代,“春饼”成为“春卷”,人们用羊肉、猪肉等“装入饼内,卷成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浮油煎,令红焦色”。这样的做法,与现在有所相似。其吃法也有讲究,必须一口气从头吃到尾,俗称“有头有尾”。

明、清时期,小巧玲珑的春卷登上大雅之堂。在清代宫廷“ 满汉全席 ”的128道菜谱中,春卷是9道主要点心之一。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生动的描写:“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

后来,春卷逐渐演变成

福建很多地方的人都有吃春卷的习俗。最常吃春卷的要数福清人和闽南人了吧,节日在自家炒点馅料,加上时令新上市的蛏和新鲜的笋干,能包上个三两盘。不仅在逢年过节的时能吃到,也是早餐店里也必不可少的一样小吃。

而在闽南、台湾,春卷也叫春饼、 润饼 ,是著名的民间吉祥民俗小吃。每年农历三月三、清明前后,闽台民众都喜欢吃春饼,这已成为闽台民间的一种食俗,也是闽台习俗相近的见证。

各地春卷所包的食材有所不同,闽南人在吃春卷时更为精细,先在圆盘似的薄面 粉皮 (春饼皮)内抹上果子酱,然后包上肉丝、豆芽菜、 豆腐条 和红萝卜、韭菜、芹菜、冬笋丝、煎蛋条、冬瓜条、香菇、芝麻磨碎渗糖、花生磨碎渗糖等作为春饼的佐料,即馅,然后卷成筒状,两头折拢包好就可以吃了。也有人把它再油炸成金黄色而成,更为香脆可口。

关于“春卷”的传说有一则的新奇的民间故事,小编不妨抄录如下,供大家茶余饭后消遣。

相传宋朝年间,有一个叫陈皓的书生,十分有抱负,常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读书,而且有时候读得太专心,甚至会忘了吃饭。为此,他的妻子阿玉很是心疼,老这样下去,丈夫的身体会累垮的!阿玉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做出了一种既能当饭、又能当菜,既省时间、吃起来也方便的食物。

阿玉把米磨成粉、制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作料作为馅,然后用油一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陈皓从心里感激贤惠的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关怀,读书的劲头更足了。

不久,陈皓进京赶考,携带的干粮就是妻子特地给他制作的这种食品。三场试毕,陈皓得中头名状元。红榜一出,他高兴地把自己带来的干粮送给考官先生品尝。先生一吃,赞不绝口,便问陈皓是从哪家名师饭铺里买的。陈皓笑着告诉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写诗作文,一时纷纷传闻,并称这干粮为“春卷”。从此,“春卷”名声大振,后来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进贡的上等礼品。

春天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愿。

这个春天,你吃了吗?

来源:闽声传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