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母校的校友们不会忘记,2018年11月12日,由张家口市宣化区委、区政府捐赠的生长在原河北师院(宣化洋河南)校园内的六棵老树,顺利移栽到河北师大新校园。如今,过去了一年又六个月,六棵老树还好吗? 先看看当时六棵老树的样子吧:
这六棵老树有油松、榆树和杏树。油松树龄100年以上,榆树树龄80年以上,杏树树龄60年以上。 为什么要从几百公里之遥的宣化洋河南移栽这六棵老树呢?这要从学校的历史说起。 大家知道,坐落在石家庄南二环东路旁边的河北师范大学,是1996年由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河北教育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师院四所院校合并而成的。其中,河北师范学院起源于1902年创建的顺天府学堂,新中国成立后,曾名为河北师范专科学校,河北北京师范学院,1969年从北京搬迁到宣化洋河南岸改名为河北师范学院,1981年至1983年从宣化洋河南整体搬迁到石家庄,校名仍为河北师范学院(人们习惯简称为河北师院)。 我在洋河南的河北师院读书、工作、生活过八年,对那里的艰苦环境和艰辛生活感受深刻。我曾有一首《师院》的小诗,写的就是当时河北师院所处的艰苦环境: 月洒洋河水粼粼,沙滩深处记忆新: 文史数外和院部,农场煤场家属村; 狂风吹来人无迹,大雪飘过鸟难寻。 十年岁月谁知晓?丰碑一座师院人。 从平仄、对仗的角度讲,这首“诗”离文学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但这确实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自然写真。 1969年11月至12月间,学校从北京迁到宣化后,在距市区6公里的洋河滩上建起了四个院落,分别叫做院部村、数外村、文史村和家属村。离学校七八里远的地方有一个农场,师生们参加义务劳动常到农场的稻田插秧、挠秧、割稻。家属村旁有一个煤场,为师生、家属提供生活用煤和取暖用煤。 古城宣化,地形地貌独特。冬天的时候,从西伯利亚刮来的西北风,越过坝上草原,第一个着陆点就是宣化,而河北师院又正好在风口上。每当下了雪,大风吹来,把地上的雪重又刮起,在空中翻滚着让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即便是不下雪,大风裹挟着沙土打在脸上,就像针扎一样。洋河滩上的风从秋天开始,常常是刮到冬天,又从冬天刮到春天,师生们戏称:“洋河南每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母校师生一直坚持着正常的教学,维持着简单的生活。到了1979年,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下文同意河北师院搬迁到石家庄建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石家庄的校园(现在的河北师大汇华学院所在地)盖起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家属楼等硬件设施。从1981年至1983年,绝大部分师生和家属分批搬到石家庄,到1984年12月15日,河北师院从宣化到石家庄的搬迁全部结束。 河北师院在宣化洋河南的办学条件之简陋,师生员工生活条件之艰苦,环境气候之恶劣,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高等教育史上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那个特殊年代,母校师生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辛勤耕耘,诲人不倦,历经劫难而不衰。所以我说,河北师院为河北教育史树起了一座丰碑,而这座丰碑上最耀眼的文字是——师院人! 河北师院搬迁到石家庄后,宣化的校园归了当地驻军。现在,原来的房舍、建筑全不见了,辨别方位的参照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座碑亭证明河北师院曾在那里办过学。 河北师范学院原址碑记 公元一九〇二年四月,顺天府学堂肇始于京师,后改制为高等学府。规模渐大,建制渐改,所不变者,乃师生共同之时代责任感与深切之爱国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河北省在京兴办之知名高师院校,名师云集,人才辈出。一九五六年八月,定名为河北北京师范学院。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奉命移址宣化,更名为河北师范学院。宣化校址,地处洋河南畔,黄羊山西麓,塞外雄关,丘壑纵横,牧童炊烟,飞雪迎春。时值神州浩劫,天下扰攘,文史政教,艺术体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教授学子,同心守道传经,于滔滔中坚持授业与耕读,既有亲近自然之野趣,又备尝创业之艰辛,然学府之传统因之以赓续,师院之学术藉此而发扬。 办学十年,后逢新运,三中全会后迁至省会。又逾十年,与另三校合并为今之河北师范大学。百年学府,遂启新途。述往待来,乃刊碑勒铭,以表后世。 公元二〇〇九年十月一日 河北师范学院原址碑建于2009年,正面碑题为刘永瑞书,背面碑记为王长华、郑振峰撰文。2017年,宣化区委、区政府为了加强河北师范学院原址保护,对该碑亭进行了修缮,整治了周边环境。河北师范学院原址碑亭已被列入宣化区文物保护单位。 宣化区委、区政府之所以向河北师大捐赠六棵老树,原因之一是从2016年开始,河北师大前后派出两批干部到宣化扶贫。扶贫队员们忘我工作,辛勤付出,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为河北师大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这六棵老树,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河北师大和宣化区委、区政府之间的友好关系,更代表着当地干部群众对河北师大的一份深情厚谊。 2018年11月12日六棵老树被运到河北师大新校园后,有关人员认真选址,最终,在国培大厦西侧栽了一棵榆树和一棵松树,行政楼前栽了两棵杏树,博物馆前栽了一棵松树,体育馆西栽了一棵榆树。 为了移栽好,保障成活,负责移栽的后勤服务集团的园林工人们,树栽好后像给人输液一样给树干输上营养液,直到今天,行政楼前的杏树还挂着输液袋。 头年栽树,来年见绿。2019年,除两棵油松,其它四棵老树都十分喜人,特别是两棵杏树,春天开花,夏天就结了果。 今年春天,老树们和校园内所有的树木一样,发芽、生叶,吮吸着地乳,沐浴着阳光,慢慢长成绿荫。 当时,刚刚移栽后,历史系1990届校友、现在燕山大学任教的樊清称赞道:“我们以后聚会一定去老树下,如同和师姐师兄一起在宣化校园神会!” 的确,六棵老树既是千千万万校友的情结,也是母校的根脉。六棵老树又把根深深扎在母校新的沃土里,也把根深深扎在了每一位校友的心田! 2020年5月6日于河北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