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山边,凤子河畔,群峰环抱之间,青山绿水之中,镶嵌着一片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两端窄中间阔,酷似一只船静静停泊在港湾里。这就是徽州古村黄田。 黄田村始于北宋嘉祐年间,为朱氏族居,迄今已逾千年,大都保存完好;它从选址、规划到建筑的设计,无一不依据古代阴阳五行之学说,把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沿河岸石道入村。一边是苍黑的石墙,静默的,像苍老的哲人,在沉思玄想;一边是清冽的溪水,跳跃着追逐着,如一支琴弦,弹奏出悦耳的音符。 位于村口的崇德堂,院墙呈尖角形,为这座船形村落的“船头”。崇德堂,俗称“六房”,建于清乾隆年间。跨进大门,但见明亮的天井,与之连为一体的是宽绰的敞厅,厅内排着一行行矮桌矮凳,正上方悬挂着孔子巨幅画像,两边配有对联,上联书“仁义礼智信”,下联书“温良恭俭让”,左侧立一方板,上书《弟子规》总叙。这里是古代的学堂,现为国学教育场所。每到假节时,村中少年会聚于此,手把书卷,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吟诵“弟子规,圣人调……” 距崇德堂不远,有一建筑只有门枋和照壁而无厅堂。这座荣禄大夫第,原是三幢两进,后罹战乱,厅堂已毁于飞机轰炸。主人朱宗潘,弃儒从商,累资百万,好行其德,举善无数,朝廷赏戴花翎,封荣禄大夫。如今,虽不能睹原物,亦不能见其人,但人们可想见这座府邸气势之恢弘,这位儒商模样之和善。 思慎堂和思永堂是两座保存完好的建筑。思慎堂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是黄田朱家上五房中的长房敞厅。主体为三座并列的大屋,正屋一字型前墙,墙面水磨花砖尤为精细,据说为特色传统建材,号称千年不沾灰。思永堂稍晚于思慎堂,其独特之处是门前场院竖起一排旗杆,而这在古时是家有朝廷文武官员的标志,他们家就有朱理,乾隆五十二年二甲第一名进士,时称“金殿传胪”,官至刑部侍郎。 村中另有一奇特建筑称作“洋船屋”。洋船屋并无洋船,而是依地理水势仿洋船营建的一组私家花园式建筑群。清道光年间,八十多岁的朱老太太想见识一下洋船,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老人家难以承受颠簸之苦,于是儿子朱一乔和孙子朱宗怀就建造一座洋船形建筑,以遂老人心愿。若贴着“船舷”走向“船首”,只见溪流潺潺,激起朵朵浪花,似觉得真有一艘大船在破浪航行。置身此地,人们定会油然产生敬仰之情,为朱氏先人的孝道,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为古人的创新性思维。一座古村民居,物化了古代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和建筑美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且有精深难解的禅学奥义,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好奇的谜。 谜底在另一座建筑——旗峰公家庙揭开。旗峰公家庙位于黄田村中部凤形山下的龙脉上,建于清康熙年间,为黄田朱氏祭祀祖宗之处。整座建筑按左右三幢大的建筑阶梯形布局,分中左右三堂,中为敦睦堂,左为敬义堂,右为本立堂。在各堂中,列有朱氏先人图像与简介,阅后便知其源流。 朱氏这一支一世祖为朱環,晚唐至南唐间人,天佑中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戍婺源,督其征赋,民赖以安。制置茶院,后世称“茶院公”。歙县旧谱有其像赞:“壮哉兮仁义流通,文绥太平,武立奇功。为婺之垣,为徽之宗。争光日月,千载谁同。”《朱熹年谱》等相关史料,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朱環之后,虽时移势迁,但是黄田朱氏历代昌盛,人才辈出,如理学大师朱熹之大家名流不胜枚举。深山之中,显赫一族,不能不令人赞叹! 时光是一台检验仪,雕花的廊柱可以朽腐,坚硬的墙砖可以剥落,黛青的瓦片可以褪色,一切物质的东西都可以销蚀,而精神的东西是永恒的,文化的能量是无穷的。 黄田古村,那条穿村而流的小溪一直在脉脉流淌,它会汇入新安江,汇入钱塘江,汇入大海。 作者简介 赵克明,皖西洪集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中国校园文学》《散文选刊》《广州文艺》等刊物。 |
|
来自: 廖shengquan > 《时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