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曾说:没有任何一件乐器比大提琴更适合表现精致与充满渴望的旋律。而每当看到痴迷而投入的大提琴家演奏他们的大提琴时,我们也会想起泰戈尔的诗句: 01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埃尔加于1918年至1919年创作出来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 在创作期间,埃尔加是把自己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山里,他受够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向往美好和谐的生活,在租来的别墅里写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02 奥芬巴赫:《杰奎琳之泪》
《杰奎琳之泪》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大提琴曲,是由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1819-1880)创作。 这首曲子是为他的好友同时也是是他的“伯乐”时任法兰西歌剧院导演的著名作家﹑诗人阿尔塞纳·何塞(Arsène Houssaye,1815-1896)的夫人而作。 03 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大提琴深沉浑厚的音色与勃拉姆斯的内向性格息息相通,因此在其创作的一系列二重奏鸣曲作品中,第一首就选择了大提琴,这便是创作于1865年的《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号。 这是一首洋溢着动人情感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第一乐章如歌谣般委婉,如泣如诉;第二乐章高雅又不失宁静;第三乐章则情调鲜明,扣人心弦。第四乐章则曲调高昂,令人心潮澎湃。 04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舒曼的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反映了他性格中最为动人的一面。从头到尾都是发自内心的典雅。一位作曲家当他的情感出自内心深处,其敏锐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发挥时,其作品越感人。海顿:《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 海顿的《D大调第二大提琴协奏曲》(Concerto No.2 in D Major)于1783年为其捷克好友、尼古拉斯王子艾斯特哈吉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手安东尼·克拉夫特(Antonín Kraft 1749 -1820)而作。 06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 104, B. 191)作于1894-1895年,是德沃夏克为他的一位好朋友——大提琴家哈努斯维汉(Hanuš Wihan)写作的。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德沃夏克本人则说:每当演奏这首作品,我总是十分激动,对它的价值我从不怀疑。 07 布鲁赫:《希伯来晚祷》 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的《希伯来晚祷》本来也是一首犹太人的传统歌谣,布鲁赫本人非常喜欢犹太风格的音乐,所以他把犹太人在赎罪日晚祷时所唱的这首「Kol Nidrei」(希伯來文)改编成大提琴与管弦乐的小品。 太阳下山,黄昏来临……犹太人身穿白色长袍,涌进会堂,做赎罪日的第一次祈祷:Kol Nidrei。 08 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1876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题献给他的好朋友、德国著名大提琴家威廉·费曾哈根(Wilhelm Fitzenhagen),该曲于1877年11月30日在莫斯科首演。 “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rocaille,意思为“贝壳形”。本曲曲调流丽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诗意,同时也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艺术个性,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09 巴赫:《萨拉班德》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 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斯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富尼埃、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10 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11 经典大提琴曲目第一辑 
12 经典大提琴曲目第二辑 13 经典大提琴曲目第三辑 14 经典大提琴曲目第四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