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斌:怎样透过《新校长》这本杂志,读懂一线学校的办学逻辑?

 walix 2021-04-24

Image

各位《新校长》杂志的新老朋友:

感谢大家在这个春天,来到花重锦官之城,光临天府七中,走近《新校长》杂志,展开一场关于组织架构的深度研讨。

这是蒲公英教育智库举办的一场新型活动。我们要特别感谢天府新区社事局的领导光临致辞,尤其要感谢天府七中、中关村三小、郑中国际学校三所学校的专业团队,把自己的经验与得失完全敞开,供全国教育同仁学习研讨;更要感谢天府七中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让这次研讨有充分的前期准备和各种保障。

今年春天,智库旗下的全媒体团队联合蒲公英大学,正式启动连续、系统的封面报道现场研学活动,我们第一次试图让文章与实践相互映照,学习和参访互动结合,线上与线下同步讨论,一个主题多所学校同堂共研,台下听讲与工作坊实操有效衔接,读者与编者面对面追问……把多种要素、形式结合起来,区别于培训、会议和单纯游学,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性学习。

这个活动的构想,来自不少校长老师对编辑部的建议。无论《新校长》还是《星教师》杂志,很多学校都是教师群体集体研读,读完之后就想应用于实践,却又会升起很多问题,急需进一步讨论。

在上海,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告诉我,他自己掏钱买了好几本这一期杂志,组织了一个小范围讨论:学校组织架构,这期杂志深度报道的几所学校,是不是可以看出它办学的内在取向和实践细节?从教育价值目标而言,从专业媒体视角推出的优秀学校,是不是能经受住一线教育人应用学习甚至深度追问的考验?

所以我们逐渐开始反思:1、《新校长》已经成为学校管理者办学愿景方向、方法路径、工具策略的重要参考;2、文字的表达力有时而尽,我们的记者采访再深度,如果要落在办学实践中去应用,依然有绕不过去的问题,会在读者心中升起。

这就是我们策划这个活动的来龙去脉。

各位来宾,怎样透过《新校长》这本杂志,读懂一线学校的办学逻辑?我的建议是首先要请你读懂《新校长》。

这份刊物这些年一以贯之的价值坚持,决定了它必须以读者的获得感、可借鉴性为唯一目标。我们有几个特点,临时总结了一下并不严谨:

1、  12年一以贯之,我们的报道从不收费,致力于客观公正的报道。

2、  题材选取始终带着我们对教育的价值坚守:A、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B、国内外相对创新前沿的教育探索;C、这些探索已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能,具有普遍意义。

3、  采访要环环相扣,逻辑贯通,从不蜻蜓点水。

4、  整本杂志的结构要尽可能形成整体启发:愿景、挑战、实操、反思。

5、  一期杂志的诞生,从200万字材料的搜集,到12万字作品的成型,全部创作过程发挥了简易版的“人工智能”作用——让更多的人给校长出主意,“人工”越多,“智能”越高。

本次研学活动,我们邀请了“学做组织架构师”封面报道的3所学校管理团队,和杂志主编、专家、读者济济一堂,看听想说行,深度了解,即兴研讨。

就学校组织架构这个话题,我们来到现场,该如何去洞察一所学校的内在逻辑?作为媒体人出身的我,可以给您一点参考意见。我的建议是,无论整个学校还是某个部门的组织结构,我们都可以站在两个维度去打量:

首先,基于框架和能力,看清学校(部门)组织架构的目的。

框架包括四个要素:学校(部门)定位:即孵化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人;目标分区:以功能目标为单位,建立组织行为的单元框架;具体事项:把如何不同的老师放在组织行为框架的不同事项中,不断积攒能力;行动标准:即设定每一个项目的标准及每一个岗位的行为描述;

除了框架,还要看能力,通过个体能力的积累与联动,不断提升组织能力的整体水平,实现阶段性的组织能力跃迁。

其次,分析学校(部门)组织架构所构成的土壤,是否匹配这个群体的基因,以及是否有效引领这个群体的成长。

德鲁克说:组织的使命在于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从教师职业成长和学生学业成长的角度,我认为学校组织行为对教师生长环境的设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越来越需要展开研究,师生的生长过程,同样的“种子”撒在不同的“土壤”,为什么是完全不同的“产出”?这个“土壤”究竟该如何优化改良?

学校组织架构的研究,并不是新命题,却遇见了不少新课题,期待我们这一场研讨,能够为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源于结构和机制的科学支撑。

最后我代表《新校长》杂志、蒲公英教育智库,再次感谢您的光临!

(本文为4月16日《新校长》封面学校研学活动的主持前言,有删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