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琼是沈周的老师,吴门画派从他开始了最初的发韧,直至鼎峰

 茂林之家 2021-04-24

《画人传》~第186篇

文/卢秀辉

杜琼(1396~1474年),字用嘉,号东原,鹿冠道人,五坞山人,延绿亭主人,私谥渊孝先生,人称东原先生,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藏书家,史学家。

杜琼是沈周的老师,吴门画派从他开始了最初的发韧,直至鼎峰

杜琼的父亲杜玉,号草堂,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而且非常富足。洪武三年(1370年),为了报复苏、松、嘉、湖、杭等地绅民对张士诚的拥戴,同时也为了开发淮河流域,避免豪强地主和国家争夺赋税来源,朱元璋强行将如上所述的苏州及周边等地的江南四十余万人丁驱赶到苏北,这就是著名的洪武赶散。朱元璋则将江浙富民三千户迁徙到京城(今南京),以削弱财富的高度集中。杜玉以富豪身份被迁至京城南京,以充实南京的人口。洪武三十年(1397年)正月,杜玉卒于大中桥之邸第。时杜琼刚出生不久,他的父亲就死于京师,客死异乡。杜琼在诗中说道:“先君起富室,束装上京师。”

父亲不幸病故,对于襁褓中的杜琼是个悲剧,杜琼在母亲顾氏的抚育下长大成人,他们母子俩经常得到舅父顾德华的照顾。顾德华也是一个文人,对杜琼有着教育、扶持之恩。

杜琼自幼勤奋好学,天资聪敏,加之母亲训子有方,日夜教其仁义、忠孝之礼,造就了杜琼一生敦厚的秉性,并以孝名闻于乡里。十二岁时,杜琼从学于乡学教师刘孟初,通《孝经》、《论语》。十四岁时,又从学于陈继,博通古今,诗文也古雅有风致。陈继对杜琼一生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陈继之父陈汝言,是著名的山水画家,画宗赵孟頫;陈继的老师王行也是善画山水的画家,时人号“王泼墨”;陈继本人工画竹,杜琼山水画创作的启蒙阶段受到了陈继的教导。

杜琼是沈周的老师,吴门画派从他开始了最初的发韧,直至鼎峰

陈继后来任翰林博士,就选拔杜琼承其业,于是杜琼就当起了教师,并且“授徒化及乡闾”。永乐十八年(1420年),年仅 26 岁的杜琼被召到北京讲读《大诰》。《大诰》一书乃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整理了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明成祖重讲《大诰》,是为了诰戒臣民,朝廷有治世用重典的思想。

这是杜琼第一次走出去参加重大的社会活动,对年轻人来说,锻炼了自己,增长了见识。两年后,杜琼完成了第一部文稿《学言》。杜琼也成功地成为了乡里名贤和学人的表率。洪熙元年(1425 年),杜琼被苏州府延举修纂太宗 (朱棣)实录。宣德十年(1435 年),又被荐为修纂宣宗章皇帝实录的七县总裁。正统六年(1441 年),吴郡系定籍色,他被定为儒籍,与吴郡先贤俞贞木、陈继齐名。景泰五年 (1454年〉,朝廷纂修《舆地志》,郡守汪浒请他修辑郡中事,直到去世的那年(I474 年),他还积极参与校定《苏郡志》。

杜琼的一生,倍受官府的礼遇,深受乡绅官宦的尊宠仰慕,但他对待仕途却极为淡漠,而是醉心于隐居生活,只谈诗论画。杜琼的隐居思想与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对江南地区犯下了种种罪恶,对这一地区不停地报复性的惩罚。人民的赋税被肆意加重,文臣武将被妄加杀戮,就连画家也难免罹难。赵原、盛著、徐贲、陈汝言、王蒙等人都惨遭迫害,其中不少人还曾与杜琼的父辈有过交往。至于“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及“北郭十友”也被屠戮殆尽。而他的父亲早亡也是缘于朱元璋的移民政策,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更是在他心中刻下了阴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不愿出仕的思想。

杜琼是沈周的老师,吴门画派从他开始了最初的发韧,直至鼎峰

宣德、正统时期,政权相对稳定,宣宗、宪宗对书画也非常重视,不过,杜琼的思想已经成熟,吸取前辈文人的经验教训,不热衷仕途,也不愿得罪官府,保持与他们的合作,从事一些文化和教化活动。杜琼与苏州郡守周忱、况钟交往甚密,感情很深。他的诗文画友中,周鼎、刘珏、徐有贞等人也都是作过官的。实际上,杜琼既保持了极高的社会声望,又避免了仕途的险恶。他的学生沈周一家三世,也是如此。从沈周的祖父沈澄开始,便以高隐为乐,建筑“西庄”,过着隐居读书、游山玩水的生活,沈周父子与杜琼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杜琼在《与陈永之书》中描述了这种隐居生活的情形:“予于暇日簪鹿冠,披鹤氅,蹑琴面之鞋,曳百节之杖,循曲溪上,斯亭喧嚣不闻,一尘不到,焚香以观造化生意,傍人谓予为图画中人,又男予为神仙中人,则予之独乐也。殆夫名公贵卿过从者,舍驺从于门外,与予揭手徒步于苍雪翠雾之中,其横金衣紫又能照耀林园,或骚人墨客携酒与肴觞咏其上,主宾欢然无不沾醉,此则与人同乐也。”

杜琼一生享誉遐迩,特别是晚年,多次被请乡饮,七十四岁那年,被请“乡饮大宾”。乡饮为嘉礼之一,为“更明古今,重遵乡饮,敦进郡学,精课经业”的一种重要仪式。王鏊在《东原集》序中谈到杜琼在当时吴地的影响:杜琼“所至,人望之若绮皓,郡将县大夫延礼宾致恐后,缙绅之行,过吴下者必造请其庐,而贩夫樵子皆知。”一时之人望,达到鼎峰。他有《苏台别意送沈原复还琴川》一首,诗云:

相逢未几即思归,

忍听朝来歌式微。

绿酒数杯游子去,

青山百里故人稀。

杏花微雨飘离席,

杨柳东风拂钓矶。

明日到家春正暖,

祓除时节试春衣。

杜琼是沈周的老师,吴门画派从他开始了最初的发韧,直至鼎峰

杜琼自幼生活在文人圈里,他与乡里诸儒徐用理、陆唐民、王敏道、陈宽、王孟南、郑德辉、贺美之等 7 人结为文社,是当时吴县很有影响的团体。绘画方面,他中年时的画作常被朋友争相收藏,杜琼《设色山水图》中自题道:“余素好写画,写毕即为好之者持去,以是无一笔自留者。客至求观,无以为玩,迩来写就此幅,以为得意,即命儿子嗣装之成轴,永为草堂过客之赏,谅非他人之夺也。正统改元丙辰岁二月九曰,东原道人书。”这是“吴门画派”萌芽的前期。他的画友有徐有贞、刘珏、周鼎、姚绶、陈宽、陈遭,学生有赵同鲁、沈贞吉、沈恒吉、沈周等,他们最终称雄画坛,光大了“吴门画派”。杜琼作诗道:

纷纷画债未能偿,

日日挥毫不下堂。

郭外有山间自在,

也应怜我为人忙。

晚年的杜琼精神矍钉,画事更方频繁。存世的著名佳作,如《南湖草些图》、《报德英华图》等都成于此时,刘珏在 《酬杜东原寄》一诗中赞叹道:

杜郎高义薄云天,

惭我交来最有缘。

花廷药栏三晦宅,

笔床茶灶五湖圆,

写山不让王摩诘,

释难曾轻鲁仲连。

昨日开缄见珠玉,

老年才思益飘然。

杜琼是沈周的老师,吴门画派从他开始了最初的发韧,直至鼎峰

杜琼 79 岁(成化十年,1474年)去世,当时吴门前辈、门生、名流等会葬者达数千人。沈周特意画了《东原图》卷,并撰写了杜琼年谱和祭文,以表示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

杜琼的创作以山水为主,创作题材多为文人的隐居生活和江南的山水风景。

他画了大量以清静优雅的庭园景物为背景,表现文人隐居、雅集生活的庭园小景画。

陶宗仪是隐逸文人,杜琼少年时代到过他的别墅,当时陶氏已是高龄老者,杜琼从游甚久。陶宗仪对他有陶冶之恩。《南村别墅图》册即为陶氏之园,选取了园中十个典型景点,表现主人在亭园、水轩、岩祠、江村及台楼等处憩息、游赏、垂钓、访友等活动,表现了主人在简朴的居室、幽静的环境中读书养性,忘情山水的生活情趣。在表现手法上,则学习众家之长而直追董巨,有浅绛设色也有全用水墨。构图多取平远。

《南村别墅图》册引首有当时名家周鼎的篆书题名,后面又有杜琼所录原诗,陶氏之子纪南及名家吴宽跋尾,可谓集明初书画之精萃,并对后世吴派画家有很大影响。吴门画家刘珏的《仿卢鸿草堂图》、沈周的《东庄图》(南京博物院藏)、文徵明的《山水图册》(故宫博物院藏)、陆治的《幽居乐事图》(故宫博物院藏)等大量的庭园小景册页,在创作题材和形式上都继承了杜琼的这种画风。并进一步作了发挥和完善。

杜琼是沈周的老师,吴门画派从他开始了最初的发韧,直至鼎峰

《南村别墅图》册的每一页都题有庭园内景点的名称,这也是因循了传为唐卢鸿《草堂十志图》、王维《辋川图》、宋李公麟《山庄图》(以上三图均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类画的传统。景点的名称以隐居文人的心境而定,更为直观地体现了每件作品的主题。这种形式较之独立的手卷和立轴,又有不一样的味道。

卢秀辉有《赞杜琼》一首,诗云:

隐居乡里惹禽呜,

不愿尘世飞俗幠。

此生诗画开吴门,

拂照斜晖递金炉。

浮云一为扫笙歌,

心安湖上归语和。

笔下惟有云烟畔,

酒香古来泻银河。

迩来写就客求观,

老年才思令人寒。

梅花争发醉夜霜,

庭院琼蕊荐蔬盘。

暇日鹿冠披鹤氅,

百节之杖曲溪延。

一尘不到喧嚣无,

观造化生图画前。

衣紫日照林园檐,

主宾欢然新月瞻。

骚人墨客携觞咏,

遗泽华衣妆彩帘。

杜琼是沈周的老师,吴门画派从他开始了最初的发韧,直至鼎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