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牛、羊、猪

 强哥的书屋 2021-04-24

牛,地位自古尊贵神圣

牛的历史更是久远,从远古时代至今,它是人类的好帮手。从人类的农耕时代起,就离不了牛的身影,正是有了它们的帮助,农耕技术得以提升,农民年年得以丰收。牛的地位也随着社会对农耕的重视而逐步上升,甚至有段时期的地位与人的地位比肩。

《礼记·王制》有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平民无故不食珍”。在周朝时期,当朝天子当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就连威风凛凛的诸侯王们平日里都吃不到牛肉,只有在每月的“朔日”即初一才能尝一尝。牛也是中国人进行祭祀所用的最高规格的祭品,因此牛不仅经济价值极高,而且社会地位也很尊贵。古代诸侯举行盟会,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儿牲血,主持盟会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并饮或以血涂抹在嘴唇,以示诚意,所以用“执牛耳”指做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百姓祭祀用不了牛耳,则用智慧解决。《九章算术》里有道题:“今有共买牛,七家共出一百九十,不足三百三十;九家共出二百七十,盈三十。问家数、牛价各几何?答曰:一百二十六家,牛价三千七百五十。”也就是说,为了购买祭祀用的牛,需要126家合力出资。那些生活困难无法向祖先供牛的人们,便用金灿灿的黍(黄米)捏成牛角的形状来代替牛。

秦朝不仅明令禁止杀牛,而且牛瘦了病了农夫也会受到处罚。牛自然死亡之后要上报官员,要将牛筋、牛皮、牛角等可以制作兵器的战略资源一并上缴,牛肉则作军粮。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为吏之道》,它附抄的《魏奔命律》云:“享(烹)牛食士,赐之参饭而勿鼠(予)殽”。也就是说,给军人吃的牛肉,必须参杂在饭里,不得带着骨头一同交给军士。秦将王翦带60万大军征讨楚国时,不仅让士兵们吃牛肉,而且还喝牛酒,兵强马壮的秦军战无不胜。

大规模的违法吃牛,应该是发生在宋朝。按《宋会要辑稿》,宋徽宗大观四年,羊肉市价300文一斤,牛肉市价100文一斤,可是朝廷仍然认为牛肉太贵,又出台政策打压牛肉,规定牛肉每斤不得超过20文。而据《宋会要》和《宋大诏令集》,两宋三百多年里,朝廷先后颁布了至少五十道圣旨来禁止杀牛。在宋朝,连民间酒店的私酿酒,都是官方明令禁止的。宋江在酒店中要“切三斤熟牛肉来”,山东大汉武松在景阳冈下,叫店家先把好牛肉“切二三斤来吃酒”,最后足足干掉四斤熟牛肉方才尽兴。阮氏三雄和吴用一起喝酒,下酒菜就是村旁小店里切的十斤“花糕也似肥牛肉”,鲁智深没牛肉吃时急得用狗肉代替,石秀劫法场前也是要饱吃一顿牛肉。梁山好汉们大块吃牛肉、大碗喝私酒,恰恰代表他们身上的反骨。

近现代中国,牛肉才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国作家老舍在杂文《大发议论》里有这么一段毫不克制的美食描写:“烹调的方法既巧夺天工,新年便没法儿不火炽,没法儿不是艺术的。一碗清汤,两片牛肉,而后来个硬凉苹果……”而今牛肉已经成了寻常人家餐桌上的美味了。

羊,唐宋王室喜愛的美食

中国人对羊一直赞誉有加,比如:羊大则肥美。《说文解字》载:“美,甘也,从羊从大。”而“羞”字,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描绘了一个人手里拿着羊,表示进献美好食物的意思。

早在秦汉时期,羊肉并不是中原人民餐桌上的首选,在人们日常食用的肉类中猪肉占据重要位置,从而导致养猪业发达。猪是杂食动物,而羊是草食动物,在中原农耕区养猪比养羊更具优势。

唐宋王室对羊肉的喜爱,则把之推向一个高潮。据《资治通鉴》记录,唐太宗的宗子李承乾热衷于突厥文化。他说得一口流利的突厥语,经常身着突厥衣饰,还设计了一个穹庐状的帐篷,在内里用佩刀割下来烹熟的羊肉大嚼大吃。《清异录》中说武则天爱吃“冷修羊”,这样的羊肉类似今天的白切羊肉,是将羊肉加香料煮熟,趁热时去骨,将肉块压平,吃时再切薄片。在赐张昌宗冷修羊手札中,武则天说“珍郎杀身以奉国”,“珍郎”指的就是羊,足以见得她对羊的喜好之情。《同昌公主传》中写唐懿宗的女儿同昌公主在下嫁时,犒赏给身边人一种叫作“灵消炙”的羊肉珍品,是从一头羊身上取四两肉做成的。它能“历经暑毒,终不臭败”,估量是用腌制、烘干一类的制作方式。唐朝宫廷御厨逐日羊肉的消费量虽然没有准确数字,但在《册府元龟》这本书中写后唐小朝廷天天用羊是200只,盛唐时,宫廷每日的羊肉消耗就更大了。

到了宋代,羊肉逐渐统治了中国人的餐桌。北宋《太平广记》里关于肉类的记述共有105处,其中关于羊肉的有47处,猪肉只有12处。历代宋朝皇帝对羊肉的热爱堪称惊人。据记载,宋真宗时代,御厨每天宰羊350只。《宋史·仁宗本纪》里记载宋仁宗:“宫中夜饥,思膳烧羊。”说皇上夜里饥饿,想吃烧羊。《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宫廷御厨消耗了“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宋哲宗时期,宰相吕大防曾对皇帝说:“饮食不贵异味,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也就是说,皇家礼法要求皇室只吃羊肉。

烧尾宴记录了羊肉菜肴的丰富性:通花软牛肠,类似于现在的香肠,主要是利用羊骨髓及其他佐料为原料,调和成馅后装入牛肠中制作而成;羊皮花丝,是将羊肚切成一尺长的细丝;逡巡酱,是用鱼和羊肉制成的肉酱,味道极其鲜美;红羊枝杖,是烤全羊的雏形;升平炙,是用鹿的舌头和羊的舌头制成的菜;五生盘,用猪肉、牛肉、羊肉、熊肉、鹿肉,是切成像纸一样的薄片,拼制成花色冷盘,蘸佐料吃,类似于现在的刺身;锦装鳖,就是用羊脂和鸭蛋脂做辅料,烹制甲鱼,利用羊脂的鲜增加菜肴的味道。

猪,后起之秀

中国古代祭祀,以猪牛羊各一,叫作“太牢”,次一等规格,猪羊各一,叫作“少牢”,可见,猪牛羊一直是中国人肉食的主要来源。

唐宋时,社会上层以羊肉为主要肉食,只有底层才吃猪肉。据《宋会要辑稿》,北宋熙宁年间,御厨每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猪肉仅4131斤。《饮膳正要》里记载的几百种宋朝宫廷菜品里,有70%以上是用羊肉或羊内脏作为原料的。苏东坡说猪肉“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意思是,贵族老爷们不屑于吃低贱的猪肉,而贫民又不知道该怎么去烹饪。

到了明朝,渐渐开始流行吃猪肉。《明宫史》记载,皇家过年时会吃烧猪肉、猪灌肠、猪肉包子等。明武宗朱厚照對猪犯忌讳,《明实录·武宗实录》: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违者发配充军。可是,接下来的问题尴尬了,猪、牛、羊一直是祭祀的贡品,如果没有猪肉就不合礼法。同时,吃惯猪肉的武宗朱厚照也很不习惯,于是几个月后又解禁了《禁猪令》,但是却把猪的名称给改了,叫彘,或者豚。

清朝时,猪肉成为百姓心头爱。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里,介绍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流行的326种菜肴,与猪肉相关的43道菜被单独列在《特牲单》,并总结说:“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其中,猪头的做法就有两种,猪蹄有四种,各种猪下水的做法也都有记述。牛肉、羊肉的做法被归在《杂牲单》里,说它们“非南人家常时有之物”。牛仅有牛肉、牛舌两种做法,羊只有全羊、烧羊肉、羊羹、羊蹄等八种做法。而1784年乾隆四十七年除夕夜举办一场御宴,据记载使用猪肉65斤、猪肘子3个、猪肚2个、小肚子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大小猪肠各3根。可见不仅民众喜食猪肉,皇室也爱它。虽然猪肉成为民众喜爱的美食,但是清朝还是会顾及各国人的饮食习惯。1840年,琦善作为钦差大臣奉旨与洋人交涉。会谈前一天,他按朝廷招待贡使的老规矩给英国舰队送吃的,计包括20头阉牛、200只羊及许多鸭和鸡,一两千个鸡蛋,唯独没有一口猪。

而今猪肉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是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猪背上驮一聚宝盆,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