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冠症状轻重的免疫机制:肺泡巨噬细胞抑制或促进病毒感染的两面性

 由狭渐广 2021-04-25


人体肺部的呼吸气道在终末端出现膨胀,形成如气球样的结构,称之为肺泡。肺泡是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其表面有薄薄一层液体,以维持肺泡的伸张,避免其塌陷。人体吸入空气时,不仅将氧气吸至肺泡,同时不可避免地将空气中潜在的细菌和病毒吸入至肺泡。为了防御这种病原菌的入侵,在肺泡表面的液体层,定居着免疫细胞,特别是具有吞噬功能的巨噬细胞,其占比95%以上,医学上称之为肺泡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根据接受的刺激信号的不同,可以变化为促炎的M1型巨噬细胞,或者是抑制炎症的M2型巨噬细胞。正常情况下,肺泡巨噬细胞呈现出抑炎的M2表型。

截止目前,全世界大约 1.4亿人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大部分感染者症状轻微,但少部分会出现呼吸衰竭等重症。这种临床表现的巨大差异,与感染者体内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宿主的免疫应答通常能够控制病毒感染,但在某些情况下,不但没有控制住病毒,反而加重病情。尽管大量文献报道,宿主免疫系统参与了SARS-CoV-2感染后的疾病发展,但是具体的免疫机制并不清楚。新冠病毒入侵肺部时,首先接触到的免疫细胞,应该就是肺泡巨噬细胞,其如何对新冠病毒发挥作用,成为机体防御新冠病毒感染的关键环节。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团队在Cell Discovery发表了 Distinct uptake, amplification, and release of SARS-CoV-2 by M1 and M2 alveolar macrophages 的论文,报道了M1型和M2型肺泡巨噬细胞对新冠病毒的入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反应性,揭示出人群能否控制新冠病毒感染的关键因素。

图片


由于物理柔软性的差别,对新冠病毒的吞噬效率存在明显差异。M1型巨噬细胞更加柔软,具有更好的吞噬病毒作用。病毒颗粒首先被摄入到巨噬细胞内的一种称为内小体的囊泡中。意外的是,M1型巨噬细胞内小体囊腔偏酸,有助于新冠病毒核酸从病毒颗粒成分中分离,并穿过内小体的囊泡膜,进入细胞浆,从而启动病毒复制程序。与之相反,M2型巨噬细胞内小体囊腔偏碱,抑制新冠病毒核酸从病毒颗粒成分中分离,使得病毒潴留在内小体的囊腔中,并最终递送至溶酶体(细胞内的垃圾处理站),从而将病毒降解。

这项研究工作,能够较好地解释为什么新冠病毒在人群中传播时,大多数人能够较好地控制病毒感染。同时,这项工作也为临床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工作主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黄波教授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教授团队联合攻关所完成。

原文链接:https://www./articles/s41421-021-00258-1

来源:BioArtReport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