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廖志慧)湖北党政代表团4月14日至17日赴沪苏浙学习考察后,全省高擎“思想破冰”大旗,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4月15日至20日,湖北日报派出两路报道组,沿着湖北党政代表团的考察路线,一路走进上海、江苏,一路走进浙江,“问道”当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先进理念、发展思路和务实作风。 “湖北,究竟该向长三角学什么?”连日来,报道组密集与政府部门采访座谈,求教专家学者,走访企业工厂实验室,与创新创业者深入交流。一路下来,答案逐渐清晰。 学他们谋发展、抓发展的坚定决心。在浙江,18年来均是“一把手”抓“千万工程”,每年召开现场会部署推进,至今已召开18个现场会;数字经济成为“一号工程”,政府成为场景应用的“先行军”。在苏州,“一号工程”生物医药产业,备受当地悉心呵护,以“最全产业链条”容纳各类企业,以“最强产业集群”吸引多领域人才工匠,以“最优产业生态”汇聚强大产业气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学他们解放思想的突破突围。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一栋45层高的徐汇滨江西岸智塔竖起人工智能新高地,“不比租金多少,只看是否对路”“最美的风景,留给科学家”,这种舍得“留白”的定力,舍得把具有最佳视野的楼层拿出来给科学家的气魄,令人起敬。在苏州工业园区,其突破性制度创新“磁吸”全球创新资源的格局和勇气,近30年坚持“一张蓝图”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令人钦佩。在浙江,“宁波—舟山港”变为“宁波舟山港”,短短一杠消失,港口打破藩篱握指成拳,从“最大”到“最强”的行动,令人感佩。 学他们超前布局的先进理念。留住一个人,先要留住一个家。在苏州工业园区,从衣食住行、子女教育,到知识产权、社会文化环境,园区妥善解决了海归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让海归人才得到了与国际接轨的工作和生活体验。从研发在上海、制造在江苏,到上海江苏协同研发生产,沪苏两地智力资源、创新要素加速“协同互补”。“一个目录明导向,一个标准管三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探索,正在产生丰硕成果。 学他们善用市场的闯劲巧劲。原创药研发“十年投入,十亿美金”,很多生物医药企业望而却步。在沪苏两地,我们看到了生物医药企业“不计研发投入”的闯劲,也见识到了不惧高投入背后,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巧劲。在浙江,“处处都是场景,人人争当老板”的市场指挥棒处处挥舞,就医难、入住难等群众和市场主体的痛点,变成了数字经济的发力点、突破点。 沪苏浙的“思想破冰”之举,将成为湖北“发展突围”的“他山之石”。今日,本报推出特刊《对标长三角 奋进建支点》,敬请关注。 详见>>>第3-8版 |
|